提起一代宗师孔泰初先生,可能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岭南盆景,只因他老人家是世所公认的岭南派创始人,大开一代之风气。然而,在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盆景界,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孔泰初开创的师法自然的盆景创作理念,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当今每一个中国盆景人的骨子里去了。大师对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孔泰初(1903~1985),字少岳,广东广州人。他出身商贾世家,是广州西关桨栏路生茂泰茶庄祖业的继承人。他自幼喜爱书画,对中国书法和画理颇有研究。上世纪30年代初,他开始致力于盆景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当时,整个中国的盆景审美观几乎还是完全受到传统书画审美的制约,其制作更趋于工艺化,如扬州的“云片”,通州的“两弯半”,苏州的“六合三托一顶”,安徽的“游龙梅”,以及四川的“三弯九倒拐”等等,无不是为了突出树桩经过制作后的“奇”与“怪”。其时之广州,盆景爱好者刚刚丢掉案头的盆栽,开始热衷于制作象形盆景,尤其喜欢用自然象形的桩胚配以石湾公仔的头,做成“树身人头”状。
相信初执枝剪的孔泰初,定会受到“北方”诸派盆景制作方法的影响,但观其日后之大成就,今人不难想象昔日大师一边观察,一边学习,一边思索的情状。师从孔泰初二十余载的岭南盆景艺术家唐信曾有这样的回忆,孔泰初在从事盆景创作之初,“也自然把书画艺术爱好与盆景艺术的追求结合起来。他在家中天台种有百多盆盆景,有九里香、雀梅、榆树、福建茶等。他是先用画画出理想中的树型,贴在厅堂上,再对照画中的树型,剪裁盆里的树桩”。
渐渐地,孔泰初不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临摹”,而开始研究怎样利用从山野挖来的树桩,变成一个既有画意,又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景”。个偶然的机会,孔泰初从老年荔枝树的树形中得到启示――他发现荔枝树每年采摘后,都要进行修剪,这样年复一年的修剪,使得枝条蟠虬曲折,躯干嶙岣,盘根错节,整体树相显得苍劲古拙。于是,他便首创“截干蓄枝”法,以大自然生长的优美树木为蓝本,对桩胚进行创作,似把一棵干百年的大树,用“缩龙成寸”的手法,移植于大不盈尺的盆钵之中。这一创造性的改革,使中国盆景的创作从追求工艺化转到了追求师法自然的阶段,进入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思路。
20世纪40年代初,在广州市西瓜园的一次义卖展览中,孔泰初以一盆大树型的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并赢得全场赞誉。自此,“大树缩影”的风格便在岭南盆景界中盛行起来,而且还逐渐形成了 个为人所称道的流派――“孔派”。
然而,孔泰初并不囿于既有成就,在探索盆景艺术真谛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各家之长,以使自己的风格更加完善。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飘逸潇洒的“画意树”,将另 位同时代的岭南盆景宗师素仁的“高耸型”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与此同时,仍坚持自己的“近树造型”手法,注重枝法,结合国画疏密聚散、有争有让的法则,让这些“高耸型”的作品更加形神兼备。
构***严谨,疏密有韵
孔泰初曾说过:“各人爱好不同,有人喜欢潇洒轻盈,随形赋意,我则赞赏雄浑刚劲,功深基稳,构***严谨,疏密有韵。”这既是孔泰初创作盆景的指导思想,又是他对自己盆帚风格的高度概括。
对于盆景素材的选用,孔泰初倡导不拘一格,广开思路,认为只要根据桩胚的特点去刻意构思,即使是不理想的桩胚有时也能培育出优秀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对于盆景创作,孔泰初强调“要因材料的实形随形取景,将树反复转动观察,在脑海中忆出预期大体轮廓,结合配置,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构***,然后按所定的理想构***去进行修剪枝条、定植”,据其爱徒、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刘仲明生前回忆“每当他得到一件盆景胚材时,总是首先根据胚材的形态,结合该树种的植物生理特性,在***纸上绘画,根据画理对胚材作取或舍,然后定格,再用宣纸画成***,作为日后作品的蓝本,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对于枝条的剪截,孔泰初要求严格,枝一爪都讲究比例,精雕细琢,注重模仿自然树木的形态,着意于形似;对于树型的美感,孔泰初尤其注重“前不遮后、上不盖下”的通透和整体的动感。
岭南盆景造型艺术的研究与创新,可以说是从孔泰初开始的。他擅长制作大树型盆景,而且精于双干型、木棉型、海底捞月型和高耸型盆景的创作。“大树型”、“双干型”、“木棉型”与“海底捞月型”都是由他所创造的,他认为“双干型”容易表现神韵,它的主干一大一小,或一直一斜、一高一矮,这一类适宜表现作者的感情:红棉树被人称作英雄树,因此“木棉型”就应该有冲天的气概,要用对门枝、垂枝去塑造它的自然本色.“海底捞月型”是他从“悬崖型”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型式,颇受盆景爱好者的欢迎,成为一时之风尚。
老骥伏枥,桃李芳菲
孔泰初一生热心于盆景事业,为岭南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唐信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市***府首次在市文化公园举办了盆景展览。由于展馆设备简陋,孔老师还须从自家的生茂泰茶庄借出茶叶箱垫放展品。这次展览使市领导认识了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孔老师。一位市领导想在越秀山听雨轩办起盆景栽培基地,动员孔老师把他家中的盆景全部搬到那里,全职做专心栽培盆景的园艺大师。孔老师欣然答应,无私献出盆景,并从命上岗。”1964年,广州市***府将盆景栽培基地由越秀山转至流花湖畔,创办“流花西苑”,并成立“广州盆景之家”,推举孔泰初担任“家长”。70年代,退休后的孔泰初仍不忘为发展岭南盆景出力,常回流花西苑作技术指导,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栽培经验和修剪技艺倾囊授诸后人。如今的流花西苑,仍保留着多件孔泰初当年亲手种植的盆景佳作。
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里,孔泰初仍然积极投身广州举办的各项盆景活动,热心工作,不遗余力。不论什么盆景活动,只要请他,他都逢请必到,而且诲人不倦地为求教者分析其作品的优点与不足,鼓励作者的积极性。据孔泰初的弟子们回忆,孔泰初从不公开批评别人的盆景作品,但是对于真心前往求教的人,他总是坦诚以待,耐心指点。
孔泰初为岭南盆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高徒如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伦、刘仲明等人均在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
鉴于一代宗师孔泰初在岭南盆景和中国盆景艺术上的贡献,国家也给予他无上的荣誉:上世纪60年代,***出访埃塞俄比亚时,特选了孔泰初的雀梅盆景作品《春复春》,作为国礼赠送给塞拉西皇帝,1989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等单位联合追认其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大师已逝,然而大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仍然焕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即使是在大师离开我们25年后的今天,再瞻大师遗作之存照,仍能使人眼前一亮:它们犹如植根于山野的百年古木,根基稳重,枝繁叶茂,翠盖如云,雄浑刚劲,可谓赏心悦目,欲辨忘言。艺术之魅力,莫过于此吧。也正因大师带给我们这样如痴如醉的艺术之飨,才使得大师在我们每一个盆景人面前犹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