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关系篇1
作为女儿,要承认自己的父亲竟然会像青春期初期的男孩一样对待自己,这的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敲门声响,我打开咨询室的门,看见一位衣着时尚的漂亮女性。她说,我找曾医生。我说,我就是,然后请她进屋。跟着她进来的,是一股从她的外表和气质里散发出来的嗖嗖凉气。这让我在这个炎热的夏日里既感到舒适,又感到了一点点不安。一番谈话之前的仪式之后,她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她身上的凉气来自何处。
爸爸从未抱过她
她叫玉梅,34岁,六年前结婚,有一个四岁多的女儿。玉梅的父亲是一家国有工厂的工人,母亲是同一工厂的会计。父亲的父母都是农村的,所以有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其父虽到了城市,却也深受影响。玉梅上面有个大她三岁的哥哥。听母亲说,父亲还想要个儿子,就生了她,但没想到是个女儿。她出生的那天晚上,父亲闷闷不乐,喝了很多酒,然后就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母亲在医院里却没人照顾。玉梅小时候几乎没看见父亲对自己笑过,也从不记得什么时候被父亲抱过、亲过。
童年的记忆,在玉梅脑海里阴沉而机械。阴沉的是父亲的脸,机械的是每天的生活内容。父亲也偶尔跟玉梅说话,但说话的内容永远是学习、学习、学习。玉梅是很听话的女孩,从父亲那里知道学习重要,就学得很认真,再加上天资聪明,所以一直是年级的前几名。后来她以很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她的态度,永远是那张严肃的脸和保持距离的身体。
在大学里,玉梅去女同学家玩,看到了她们跟她们的父亲亲热,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父女关系。这让她既羡慕又悲伤。寒暑假回家之后,她也试***跟父亲亲近,但多番努力之后,就彻底绝望了。父亲要么无动于衷,要么一如既往地只跟她谈学习,简直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大学毕业工作之后,玉梅有了男朋友。但她在电话里征得母亲同意第一次把男朋友带回家时,父亲竟然躲到了同事家里,一整天没回来。玉梅伤透了心,童年的遭遇和后来的所有事情前后夹击,让她彻底意识到,父亲不爱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是女孩。悲伤与愤怒的情感在心中起伏了几个来回之后,她选择了远离父亲――尽量不再见他,也尽量不再跟他有任何联系。
她忍不住嫉妒女儿
然后结婚并怀孕。在怀孕期间,玉梅问丈夫,你希望要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丈夫回答说,都一样,但女孩更好。玉梅认为丈夫说的是假话。女儿出生后,玉梅从丈夫看女儿的眼神里看到,丈夫没有撒谎。看到丈夫对女儿的宠爱,玉梅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一丝丝嫉妒。她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同样是父女关系,差别为什么就那么大呢?
玉梅本以为不跟父亲联系,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但事实却恰好相反。跟父亲在生活中的联系的确越来越少,但在梦里,父亲的形象却出现得越来越多。有时候,梦里的父亲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自己温和体贴,说话时谈笑风生;而在更多的梦里,那个真实的父亲却在严厉地指责自己不孝。最让玉梅内疚的是,她还经常梦见父亲病重或者死了,醒来时全身汗湿、惊恐无比。这些梦如此的频繁,以致影响到了她日常的情绪。
玉梅最近一次见到父亲,是去年的春节,不得不见的时候。那天短暂的一幕,让玉梅铭记终身。其他人都出门了,只留下父亲、玉梅和女儿,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大家一言不发。三岁多的女儿站起来要去厕所,走得快了突然要摔倒在地,玉梅和父亲同时伸出手去,没抓到小孩,但两个人的手碰到了一起,然后两个人都迅速地抽回手,就像触电一样,都觉得无比尴尬。孩子摔倒地上又迅速地爬起来,就像没事一样。玉梅和父亲却有事,都在回想刚才本来很正常却有那么点“惊心动魄”的一幕。其后的几个小时,父女俩都自觉地彼此离得远远的,互不“打扰”。
父女间有无吸引力?
讲到这里,玉梅停了下来。在整个叙述中,玉梅眼泪不断,手里已经拿着好几张湿透了又揉成了团的面巾纸。我心里也难受。这次的咨询时间已到,我们约好三天后再聊。过了三天,玉梅如约而至。我按照事先想好的思路,对玉梅提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父女之间的关系,跟一般男女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地方?
玉梅一怔,没想到我会这样问。想了一会儿,她说,相同的地方,都是男性跟女性的关系,需要遵守一定的交往规则;不相同的地方,是他们有血缘关系。我点了点头,知道她在有意或者无意回避父女间也有异性相吸的那一面。不过,没关系,承认这一点,对她和她父亲来说,当然需要一点时间。我接着问,那你觉得,父女关系里有没有男女相互间有好感的因素呢?为了避免误会,我加了一句,我不是说父女间的性关系啊!人类禁止乱伦已经几千年了,现在只有很有问题的人才会那么做。我说的意思仅仅是,父女之间会不会有异性的吸引力存在?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玉梅也许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跟父亲的关系,而且从她的个人经历来说,她和父亲之间完全不是异性相吸,而是“异性相斥”了。大约出于礼貌,她没有反驳我的“荒唐”提问,保持了沉默。我不得不作一番解释。
我说,人首先是一种动物,从最本质的生物学层面来说,异性相吸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哪怕是在父女之间。有一个儿子,跟有一个女儿相比,对父亲来说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天然的状态应该是喜欢女儿和排斥儿子。
那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喜欢儿子呢?这就是社会学层面的了,因为在落后的农业社会里,儿子力气大、更有用。这样的价值观一直传下来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一些人。
父亲像不像初中男生?
但是,社会学层面的东西是可以迅速变化的,生物学层面的东西是可以几千年不变的。所以到了你丈夫这一代受过好的教育的男性身上,他们明确地更希望自己有个女儿。
我接着说,你父亲对你的态度,当然不完全是受传统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他自己的原因。来自他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实在太爱太爱你了。
听到这里,玉梅抬起头来看着我,用几乎是责备的口气问道:曾医生,你怎么这么说啊?
我知道我说出的这个结论,跟玉梅的真实体验完全相反,所以她认为我在胡说八道。
我接着问她,你说刚刚情窦初开的初中一、二年级的男女生单相思或者谈恋爱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和表现?玉梅慢慢回答说,那个年龄还懵懵懂懂的,心里喜欢谁又不敢表白,有时候反而表现得很不在意对方,甚至很讨厌对方。
说到这里,玉梅开始面露惊恐,几乎用颤抖的声音说,曾医生,你不会是说我爸爸是初中生吧?你不会是说我爸爸喜欢我就像一个还不懂事的男孩那样用跟心里相反的态度来表现吧?
真是聪明的女人,我心想。还没回答她的提问,我就听到了一阵不可遏制的哭泣声。
作为女儿,要承认自己的父亲竟然会像青春期初期的男孩一样对待自己,这的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我也感觉到一阵心痛。
较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我用反问句回答了她的提问:你说你们两个人的手碰到之后那种感觉、那种尴尬,像不像两个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呢?然后我心想,所有的父亲都有一部分是男孩子呢,只不过你的父亲像男孩像得多一点罢了。
两周之后,在我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玉梅就像换了一个人。如果说第一次见她时她显得冷气逼人的话,这次的她大有春风扑面的感觉。一个认为自己的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女孩,跟一个确定自己的父亲深爱自己的女孩相比,内心的风景和对环境的影响当然不会一样。
玉梅告诉我,父亲是否爱自己这个对她来说人生最大的谜在上次解开之后,她觉得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甜了。噩梦不再,周围在任何时候似乎都阳光灿烂。她还告诉我,这段时间,她想到了很多父亲的好,比如出差买很多的礼物,让妈妈转交给她;加班加点地工作,为她赚上大学的钱;等等。
说完这些,这个成熟的女人哈哈大笑,说,爸爸真的是像恋爱中的小男孩啊。然后表情骤变,变得顽皮而又狡黠,说,过几天我就回去,好好逗逗他。
我听得也无比高兴,半开玩笑地说,慢点啊,别让他太不好意思啊。玉梅又笑了,说,我知道分寸,不会让他太难堪。
又过了两个星期,玉梅打电话告诉我,在她的“进攻”之下,父亲开始慢慢对自己的孙女表现出了作为外祖父的前所未有的柔情,而且玉梅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种柔情,绝不会是针对一个同样是自己第三代的男孩子的。玉梅还说,她成功地把爸爸从初中男生变成了高中男生。
作为玉梅的心理医生,我感谢她向我呈现了一个如此伤感又如此美丽的父女情深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教益,使我知道了怎么才算是一个好的父亲。
父女关系篇2
摘 要:新一代华裔移民对个人及社会身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可,但由于文化及性别差异,他们依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从女性主义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李翊云的短片小说《千年祈愿》中父女沟通的障碍及原因,指出李翊云对华裔移民面临的新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主义 文化差异 沟通障碍
李翊云(1972年11月~),华人女作家,2002年开始发表英文短篇小说,在华裔美国文学领域内声誉鹊起。华裔美国作家致力于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书写华裔美国人的故事,用作品诠释华裔美国人双重的社会、家庭及个人身份。华裔文学作品总离不开‘身份’这个话题,但李翊云在小说中更多的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注。她认为:“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人们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内心深处的人性,有着相似的痛苦与喜悦,在美国人身上发现的情愫在中国人那里也同样可以找的到。
《千》描述了两代人沟通的障碍:石先生的女儿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二年,不久前经历离婚,石先生来到美国帮助女儿走出离婚的阴影;而此时女儿已有了自己的生活,石先生与女儿的交流少之甚少,他每天只在公园散步,虽然不懂英文,他却和一位来自伊朗的女人相处融洽。本文从女性主义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跨文化环境下父女的沟通障碍及原因。
一方面,在与女儿的交流中,石先生认为父亲的身份使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对两性及婚姻的态度深受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他心中,女儿是“天生的好太太,忠诚美丽,就像她妈妈一样。”(Li, 2006: 188) 他坚信离婚不是女儿的原因。石先生代表着男性的观点,而女儿的形象正是男权主义定义的好女人的形象。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份和责任的界定是:女性应是温顺的,谦逊的,自我牺牲的。男性可以拥有、控制或者摆脱女性。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定义使男性拥有对女人控制的权利,也让他们确信自己的社会和心理优势。“‘始终满足他人’正是男权主义对女性天性的定义;它为男性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权利及快乐。女人总是被期待去取悦男性,照看家庭、财务或成员。”(Ruth, 1997:106) 随着女性***运动的发展及自身的不断觉醒,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都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但男权思想在社会尤其在个人思想中仍根深蒂固,甚至存在于父女关系中。由于男权思想的存在,石先生认为女儿是失败婚姻的受害者,称女儿是“被抛弃的女人”,他从不认为在婚姻中男性是被抛弃者。石先生虽然为女儿失败的婚姻感到难过,但他认为男性抛弃女性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当他得知事情恰好相反时,他无法理解并和女儿争论到:“一日夫妻百日恩,你们结婚七年,你怎么能够对你的丈夫做出这种事情?”(Li, 2006: 198) 在石先生男权主义思维方式中,女性是不可以抛弃男性的。男性强烈的主导欲取代了慈祥的父亲角色。按照父亲的标准,女儿应经不是一个好女人,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女人从不发问。一个好的女人应是恭敬的,并知晓如何让他人说话。”(Li, 2006: 194) 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形象已经被典型化为“为男子服务的形象,性或非性,工人阶级或中产阶级,黑人或白人,男性都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女性是低男性一等的,不像男性一样聪明,一样有品德,一样有竞争力,无论在体力、脑力还是精神上都不像男性一样有能力。在身体,思想和性格上都是渺小的。”(Ruth, 1997:113) 所以,当他试***站在女儿丈夫的立场与女儿争辩时,已经半掩与父女沟通的大门。
而作为经济与思想***的女性,女儿用女性的力量为自己辩护:“我的婚姻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如果你一定要用‘抛弃’这个词,那么我没有被抛弃,是我抛弃了他。”(Li, 2006: 198) 女儿所代表的新女性不再服务于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责任,不再是由父亲做主的女儿,从不发问的妻子,或牺牲自我的母亲。她们意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她们敢于冒着被称作 ‘坏女人’的危险,打破被孤立被隔绝的恐惧。但最终,她们依然希望在实现女性价值的同时,能够被社会接受,获得爱与尊重。(关, 2007:137) 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谁是抛弃者?父亲和女儿的观点难以达到一致。对于两性关系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父女沟通的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虽然石先生与女儿误解不断,他却和陌生的伊朗女人相处和谐。因为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子女在美国找到了新的生活,他们却生活在自己原来的世界。背景、语言不同的两个人由美国这个新鲜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国家中,二者的身份相似,同为这个国家的客人。而在石先生与女儿之间,对新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二人的沟通障碍到达了更深的程度。石先生相信离婚是女儿的耻辱,而在女儿看来,离婚是新生活的开始;石先生在学着做中国菜,而女儿已经习惯吃西餐。石先生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陌生,让他对女儿的误解不断升级。在新时代华裔文学作品中,少见了些英雄史诗般的鸿篇叙事,也少见海外寻根的悲怆感。它更多的描述了移民的新生活,一种新的成长方式。在《千》中,李翊云揭示出人性普遍面对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表现的尤为突出:文化差异可以沟通却无法消除;男权观念逐渐消弱但依然存在。在新世纪,作为新一代华裔作家,李翊云笔下的华裔美国文学超越了思乡及寻根这两大华裔文学主题,转而通过寻常故事来书写人性,她充分考虑到了女性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华裔女性的变化,突显了她对新时期华裔移民所面对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彭志恒:海外中国:华文文学和新儒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翟敏(1987.3-),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父女关系篇3
摘 要:《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作为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成为了支撑起《人间喜剧》的“中心***画”,通过对两部作品中欧也妮和老葛朗台的父女关系及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关系对比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在当时那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金钱无疑超过了亲情、超过了一切,揭露和批判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关键词:金钱;畸形;爱;冷漠;腐败
作为在人间喜剧中特别出色画幅的《欧也妮葛朗台》和体现物欲横流、势利、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阴暗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的《高老头》都是巴尔扎克杰出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父女之间的关系,《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对欧也妮的爱是完全和金钱、利益相联系的,这种父爱早在金钱的熏染下带有了金钱色彩;《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真诚而热烈的,但是他却采用了最糟糕的方式,只懂得用金钱来证明自己对女儿爱的程度多深,用金钱来维系父女间的感情,以至于女儿们对他仅仅是索取而不知感恩,不存在一点父女之情。
一、在对待女儿的爱情问题上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过生日的那一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来给欧也妮祝贺,双方实际上都是为了能娶到欧也妮进而得到葛朗台一家的财产而各自谋划着。老葛朗台早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看着这微妙的竞争,暗自想到:“他们都看中我的钱,为了我的女儿到这来受罪”。从葛朗台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女儿的感情问题并不认真对待,女儿的爱情只是成为了他获得更多金钱地位的工具。
在《高老头》中,高老头对于女儿的爱情问题是无条件的支持,这种父爱达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只要是女儿要的,高老头就会无条件的去满足,高老头对自己的需求永远放在女儿们的需求之下,两个女儿婚姻的目的都是为了索取。他知道大女儿喜欢的是贵族夫人的身份,就尽一切可能的满足她的愿望,将她嫁给了特。雷斯多伯爵,最后终于当上了伯爵夫人,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高老头太溺爱孩子了,因此也就造就了他二女儿现在的境遇与性格,银行家纽沁根富有,而他二女儿喜欢金钱,因此他就毫不犹豫地将她嫁给了他。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二女儿与她的丈夫分居,又与情夫分手,一无所有,后来见到了拉斯蒂涅,与之交好,高老头更加变本加厉,为了她二女儿的快乐,竟然告诉拉斯蒂涅,只要他能让他二女儿开心,他甚至于可以替那个男人擦鞋子跑腿。
从高老头对待两个女儿的感情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是爱两个女儿的,只要是女儿想要的,只要是金钱可以买到的,高老头都会让她们拥有。
二、对于金钱和女儿的选择上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一生当中只关心金钱,其他什么都不关心,甚至不顾妻子女儿的幸福,同时他又非常贪婪、吝啬和冷酷无情,不知道亲情,只为金钱,没有任何别的感情,视钱如命。看见金子,占有金子,他之所以苛求自己、苛求别人,为的都是能占有更多的金子,他让自己住在一所破旧阴森的老房子里,每一顿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会亲自分发,当然他也不会多给自己什么的,他一生是疯狂的追求金子,金子是他生活的全部,一切有关于金子的他都关心,其他的对他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
而高老头在面对金钱和女儿的选择上,毋庸置疑的选择了女儿,他对自己的需求永远放在女儿们的需求之下,他根本不会在乎金子的多少。他对他女儿的爱是变态的,他觉得爱女儿就要给满足她物质上的一切要求,而不是其他,他觉得要给女儿最好的一切,最好的陪嫁,让女儿体面的生活,然后嫁给一个很有钱的人家,这样也会更有体面,他不看他女儿嫁的郎君自身能力有多强、人品怎么样,他只关心体面不体面,最后葬送他女儿的幸福,他女儿被无情的抛弃,当然女儿也不会孝顺,当没有钱、生活过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回去管父亲要钱,已经被惯坏了,甚至为了一万两千的法郎,姐妹俩当着父亲的面吵了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老头对于女儿的爱是畸形、病态的爱,女儿永远填不满的金钱需求和高老头已经没有钱的事实纠缠在一起,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了。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错误的,爱他女儿并不就是给她足够的金钱,这与爱是没有关系的,他殊不知,当他的女儿没有钱的时候,向他要,而他没有的时候,这时他的女儿就会觉得父亲不爱了,这是扭曲的,就会出现很大的矛盾。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更加离不开金钱,慢慢的,他们觉得金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们只认准金钱,没有什么感情而言,父亲给他们钱,他们就会觉得父亲爱他们,相反,则不爱,他们觉得父爱就是金钱的给予,然而当金钱慢慢消失的时候,他们觉得父爱也随之消失。
三、从两位父亲的结局上来看
老葛朗台是吝啬、狡猾和贪婪,他依靠投机倒把占有了很多金子,他认为金钱重于一切,不惜逼走侄子,折磨死妻子,毁了女儿的幸福,最后在自己临死之际也没有带走一分钱,在他临死的时候也不忘嘱咐欧也妮“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老葛朗台对于金钱的喜爱程度完全超越了生命,骨子里都透着对金钱的疯狂般的喜爱。
在葛朗台的弥留之际,他还是一心的想着他的财富,关心财富是否还在,他眼睛一直盯很满足的样子。当本区的教士拿着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来给他临终法事的时候,他好像很不舍得这个世界一样,努力地睁眼睛,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的时候,甚是奇迹般的誓死抓住十字架,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从老葛朗台的结局上看,他走后就剩女儿孤身一人的在这个世界上,作为父亲,他最后关心的应该是女儿以后的生活,给女儿更多的嘱咐,照顾好自己之类的,而老葛朗台关注的却是他的金钱,在临死的时候,他心中只有金子,根本没想到女儿。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是十分罪恶的,它使这两个典型人物最后都落下了不好的下场,都是视钱为一切所造成的结果,揭露了人们在金钱面前丑恶的一面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也启示了人们要铭记无论何时爱比金钱重要的事实,否则你就会像葛朗台一样的冷漠和无情,或者像高老头一样凄凉和悲惨。
参考文献:
[1] 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评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2] 王玺庆.从贝姨看巴尔扎克的性格描写.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