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末,准备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即兴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
一、上阕与下阕中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法的解读
1.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面上是描写枫叶如火之美景,实则是诗人抒发心中火一般的***豪情。红色的枫叶象征着***、烈火、热血、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从这些美丽景色中,诗人想到了“万类霜天竟自由”,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像“百舸争流”一样奋勇向前,要想自由,就要像“鹰击长空”一样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抒发了诗人积极奋斗、冲破束缚的***情怀,寄托了远大的***志向。看着这些美景,在抒发了***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后,就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发出了一句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以写景很自然底过渡到抒情,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成功的铺垫。
2.下阕以抒情为主,寄情于景
诗人在抒发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写出了壮丽的景色,在强烈的感情中也蕴含着诸多美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将过去不平凡的岁月写成了峥嵘的山峰,给人以美的感受,使无形的感情化为形象化的美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给人一种崇高之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了诗人对恰同学少年时从事早期***治活动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豪气,展示了风发正茂时代等青年学子在江中心激流中学习游泳的宏伟画面。不论是“谁主沉浮”的自我拷问,还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的回忆抒情,都含蓄地表达了无数热血青年为主宰祖国未来命运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豪情壮志。正是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能够产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良好效果,在含而不露中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二、景与情之间关系的处理技巧简析
1.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安排技巧
《沁园春・长沙》主要可以分为四幅画面:***寒秋、湘江秋、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以第一幅***寒秋***,诗人于深秋时节***橘子洲头,望着向北奔涌不息的湘江之水,激发了诗人波涛般的***热情,给下文的情感抒发酝酿了良好的感情之基。第二幅湘江秋景***,是诗人看到万山红遍的枫叶而抒发了火热的***情怀。前幅***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寄情于景。以景为铺垫,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这样所抒发的感情就会很自然,而不会有突兀之感。下阕主要是由第三、第四幅画面构成。第三幅峥嵘岁月***,则是通过对求学时代的思念回忆之情寄托在诗人等青年学子进行早期思想***治活动的情景画面。第四幅***,本来是到达了感情的最高潮部分,是抒发豪情壮志的句子,诗人却采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将不怕艰难险阻、不断斗争的***豪情壮志用中流击水的画面来表达,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从后两幅画面来看,从结构上分析,其景与情的主要关系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是与上阕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明志的结构有区别的地方。从上阕下阕和整体结构来看,景与情的关系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正是对景与情在结构上的灵活应用,增强了这首词的无穷魅力。
2.景与情在内容上的选择技巧
一草一木皆关情,景语即情语,诗词中的景物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要抒发一定的感情,就要借助一定的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写景与抒情的融合,来创造出诗歌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来看,整首词都洋溢着热烈、奔放、奋发、进取的词风,表达的是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和我主沉浮的凌云壮志。故此,诗人也选取了与所抒感一致的内容:譬如***寒秋的画面,表面是说在深秋世界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湘江边上,从其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来看,“寒秋”意示着青年志士的成长成熟必须要经过像寒霜一样的考验,“***”二字的表面是指诗人独自一个人,实际上则有暗指诗人不愿与平庸之辈为伍,与想成为“主沉浮”的***者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情感抒发相一致。此外的“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等四幅画面都与诗人所表达的***豪情壮志相吻合。从内容角度分析,整首词体现了景与情的对应关系: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正是采用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景与情在内容上的完美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抒豪情的境界。
总之,巧妙应用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法,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正是借助这一写法,使笔下的景与情实现了水融般的和谐与统一,整首词达到了美景与豪情融合、美景与壮志齐飞的艺术境界。故此,通过赏析该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市第二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写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