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范文精选

课文篇1

策划背景:

从2007年9月1日起,北京市9区县高中语文教材实行“换血”。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换了《阿Q正传》,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换了《陈焕生进城》,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换了《孔雀东南飞》……

这次教材“换血”力度大,当代作品大量涌现,传统文章淡出视野。比如,《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石钟山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古文名篇被通通撤掉。更引人注目的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课还收入了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前不久,在本刊组织下,北京、沈阳、南昌等地8名选手就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进行了一场辩论。对这次辩论内容,本刊进行了录音整理。

正方观点:课改中,新课文好于旧课文

反方观点:课改中,旧课文好于新课文

***发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2007年9月1日起,北京市9区县高中语文教材实行“换血”。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换了《陈焕生进城》。特别是继《天龙八部》被收进教材之后,金庸的《雪山飞狐》这次也被收入教材,而且取代了鲁迅的《阿Q正传》。

针对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一事,社会各界观点各异、众说纷纭。在这次课改中,究竟是新课文好,还是旧课文好?今天,8名选手将就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展开辩论。参加本次辩论的是正方创新派代表队(一辩:沈阳市某高中语文教师兼团委书记门长杰;二辩:北京市某高中语文教师孙阳;三辩:北京市某高中学生赵莉莉;四辩:沈阳市某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刘越峰)。反方传统派代表队(一辩:南昌市某高中语文教师张红;二辩:北京市某高中教务处主任陈旭;三辩:北京市某高中学生张世强;四辩:葫芦岛市某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韩淑娟)。

下面,有请双方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

(沈阳市某高中语文教师兼团委书记 门长杰):***、对方各位辩友,大家好!我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这一话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文化修养的重要任务。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汉语言词汇、语法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上,还在于了解文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以及提升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关注着北京市的语文课改。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课改,可以说,课改符合时展的趋势。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不同于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必须尊重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语文教材则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在不断“刷新”中体现时代特征。对于这次课改,虽然社会反响强烈,看法各异,但我方比较赞同改革者的大胆创新。正如他们所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许三观卖血记》与《陈焕生进城》都以农民为题材,但《陈焕生进城》内容已经过时,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缺乏吸引力;相比之下,《许三观卖血记》则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合高中生阅读。将其选入教材,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让高中生了解“讲故事”有很多种方法,传统是一种方法,《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一种方法。除《许三观卖血记》之外,新版语文教材还收入了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阿城的《棋王》。这些新篇目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立意,还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上都贴近现代生活,势必会成为吸引高中生眼球的焦点。

面对知识的更新,我们没有理由墨守成规,不能从古至今只给学生讲《论语》《孟子》《荀子》。语文教材如果一成不变,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么能达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要求呢?显然,这次课改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特别是金庸的《雪山飞狐》代替鲁迅的《阿Q正传》,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观念的突破。

因此,我方认为,在这次课改中,新课文好于旧课文。

反方一辩

(南昌市某高中语文教师 张红):课改后的新版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是有一定的突破,可突破也要守一些“规矩”吧。鲁迅的《阿Q正传》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象,曾经影响几代人;《雪山飞狐》虽然文学功底厚实,但两者并没有可比性,就如一座大山和一座假山不可同日而语。

从文学角度分析,《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被郭沫若同志称为中国杰出的作品之一;而《雪山飞狐》反映的是恩爱情仇、打打杀杀,不仅对高中生起不到启发心智、教育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一种血淋淋的感觉。将《雪山飞狐》作为生活的调味剂还可以,将其收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就未免有些牵强了。

另外,新版语文将《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石钟山记》等完整的古文名篇撤掉,更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历史就是经验,历史就是教训,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遗忘“古训”。以《六国论》为例,“六国”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六国”为什么灭亡?秦国为什么能实现“大一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即便编者从这些古文名篇中选取小段,将其附在每个单元后面的单元作业里,可这还远远不够。中国传统文学又怎能以“小段”的方式来传承呢?

语文教材使用了这么多年,改一改是件好事,应该改,我方也赞成。但教材改革一定要符合高中生的成长需要,符合民族和国家发展需要,更要符合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不能只凭编者一时好恶进行取舍,更不能只凭编者拍拍脑袋来胡乱删改。课改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会误国、误民,为害千秋!

因此,我方认为,旧课文要好于新课文。

***:对于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刚才正反双方的一辩通过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分别阐明了各自的观点。双方辩手思路清晰、说理透彻。然而,关于新旧课文好坏的讨论只是个开端,还需要正反双方的进一步论证。下面,有请正方二辩发言――

正方二辩

(北京市某高中语文教师 孙阳):对方辩友的此番发言是不是有些过于严重?即使金庸的作品再烂,也不至于“误国、误民,为害千秋”吧。从最不好的方面考虑,《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虽然有杀戮和血腥的描写场面,可正义豪情、侠气风范等都很值得现代人学习,更何况这些作品是广大高中生所喜闻乐见的。将《雪山飞狐》等作品收入教材,体现了进步和创新,也是对过去语文教材内容过于僵化、呆滞的纠正和补充。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听完之后会有所启发。

从前,有一块铁,第一个拿到它的人是一位铁匠,他觉得这个铁块的最佳用途莫过于制成马掌。在他眼里,这块本不值钱的铁已经从七八元提高到八十元了。这时,又来了一位磨刀匠,他把铁块熔化,炼成钢,最后制成了价值2000元的刀片。第三个工匠看到这一切时,他认为磨刀匠连铁块的一半价值都没有开发出来。于是,他最后把铁块制成了绣花针,价值一万多元。又一个工匠走来了,他更不满足这一切,凭借经过顶级训练的经验和超强的耐心,他竟然制出了精细的钟表发条,价值10万元。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又一个更出色的工匠出现了。他采用了更细致的冶炼工序,成功地把价值几元的铁块变成了价值连城的产品。这便是我们曾经看到的牙医用来钩出最细微牙神经的“精致钩”。

一块普通的铁,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连连增值,最后价超黄金,这其中蕴涵的不就是创新的原理吗?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发动机”,同样,语文教材也需要创新,我们应该带着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这次课改。

站在文学的角度上,鲁迅再好,也只不过是中国文学的冰山一角;金庸再差,可他的作品也不至于把高中生引向犯罪的深渊。客观地说,我们应该用一个更为开放的眼光来了解中国文学的全貌,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名家的还是凡人的,只要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益,对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益,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教书育人的范本。如今,时代变了,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和阅读爱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难道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而进行的课改是一种错误吗?我方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反方二辩

反方二辩(北京市某高中教务处主任 陈旭):我方同意正方二辩刚才的一个观点,即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发动机”。我方也承认,新课文收入在内容上是一次创新。但新课文的源头是什么?归根结底,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食粮。金庸也好,海子也罢,他们的文学篇章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学基础之上的。正所谓:“没有古哪有今?没有前哪有后?”在此,我想请教对方辩友:既然创新是“发动机”,那么,如何让“发动机”起动?显然,传统文学是根基,我们可不能“有了媳妇就忘记娘”啊!

2007年7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的三百余名高一语文教师聚在一起,进行了为期4天的新课程语文学科培训。培训中,有专家发表了“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的观点,我方很赞同这一说法。我方认为:课改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更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改头换面。以文言文教学为例,以前语文教师大都侧重字、词、句、章的讲解,而忽略了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吃力。现在,课本剧已在很多高中进行了推广,将枯燥的课文内容演绎成现代故事,很受学生欢迎。你能说高中生讨厌旧课文吗?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和形式,而教师才是关键。

***:正方二辩针对反方一辩的语言漏洞从侧面进行反击,又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哲理故事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论证紧扣辩题,直抵对方的要害。反方二辩也咄咄逼人,不给对方以喘息机会。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反方二辩在论证中没有进一步阐明旧课文好于新课文的优势,而是将话题转移到教学方法上来,有些文不对题。下面,有请正方三辩发言――

正方三辩

(北京市某高中学生 赵莉莉):我是这次语文课改的亲身体验者。拿到新版的语文书时,我班的同学都非常兴奋,因为书中新增加了不少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男生比较钟情于《雪山飞狐》,因为不少男生从小就是“金迷”。我是性格内向的女孩,喜欢安静,比较喜欢读散文和诗歌。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早就读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与古诗相比,我更喜欢现代诗,具体地说,我更喜欢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理性与激情的诗,它表达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追求。

对于这次课改,我方认为它很符合我们的阅读口味和审美兴趣。当然,我方并不是否认中国传统文学,就拿“百家讲坛”而言,无论是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我方认为,只要是经典,就永远不会过时,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方承认《孔雀东南飞》是经典中的经典,可它反映的时代,毕竟已离我们远去。我们有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有我们的时代使命,我们有我们的理想追求。如今,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材的内容也理应有所改变。从内容上看,我们比较喜欢读青春小说、网络小说、漫画故事等;从方式上看,我们更侧重于快速阅读和简单阅读。如果让我们整天埋头苦学“四书五经”,那简直是在要我们的命!所以,我方赞同这次语文课改,正所谓“常变常新”嘛!

反方三辩

反方三辩(北京市某高中学生 张世强):我方不同意对方辩友的观点,既然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一种阅读习惯,那么,诸如《梦里花落知多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草样年华》《谁是谁的周杰伦》之类的书籍又怎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呢?相反,学习名家名篇的意义更大、更深远。

以《石钟山记》为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与作者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其次,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时代意义;再次,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章的理解和古代汉语使用方法的掌握;最后,我们还要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文章本身不是很感兴趣,对一代文豪苏轼的逸事应该是感兴趣的吧。在一些杰出的历史名人身上,我们总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这是现代作家和现代作者所无法比拟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语文教材的选修课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语言脱口而出,可网络语言大都不规范,存留时间比较短,比如“:(”“:)”等表示心情的符号也被写入教材,这未免有些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会给人带来一定的误解。然而,诸如“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等经典名句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受用终生。所以,我方建议同龄人一定要谨慎用语,规范遣词造句,这对我们高考,乃至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一轮对抗在两名高中生之间展开。他们是这次高中语文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对于新旧课文的好坏,他们最有发言权。在本轮的较量中,正方三辩毫不示弱,反方三辩越攻越猛,二者充分展示了当代高中生的精神面貌。

正方四辩

(沈阳市某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刘越峰):总而言之,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是语文教材的应有之义。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更新,乃至于网络语言也进入课堂,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那些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是学生最头疼的。对远离我们生活的古文,大多数学生关心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是从课文演绎出来的逸闻趣事。因此,只有及时地“刷新”语文教材,不断注入为高中生所喜爱、所欢迎的新的时代元素,才能使语文真正走进高中生的生活,将学习的课业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体验。

在此,我再次重复一下我方观点:在新旧课文的对比中,新课文要远远好于旧课文,因为新课文更适合高中生阅读,更适合高中生学习,更符合时展的需要。

反方四辩

(葫芦岛市某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 韩淑娟):我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语文课本只能容纳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而,在课文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慎重。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质”都要有“量”作为基础,就像宝塔不可能只有“尖”而无“底”一样。并且,有了足够的“量”和发展、扬弃的时间,这个“质”就一定会出现。像《六国论》等经典文章已经穿越了时空,经受了历史的检验,由“量”达到了“质”,它们没有理由退出教材,更没有理由不被高中生所接受。

虽然这次课改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阅读需求,可全国大方向并没有变,仅仅只有北京市9个区县采用这样的教材。如果若干年后金庸的《雪山飞狐》能像《六国论》一样被世人所传颂,那么,到时候我会低头认输的,但这个概率会有多大?是100%、50%、20%还是0%?我给大家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雪山飞豹》《雪山飞雕》《雪山飞龙》等一系列被人们一致看好的文章,难道我们也要将它们收入到语文教材里,成为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范本吗?这也未免太可笑了吧。所以,我方认为:旧课文要远远好于新课文,因为它们是经典,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面各位辩手的精彩辩论,让我们对北京市高中语文课改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然而,是新课文好于旧课文,还是旧课文好于新课文?目前还很难做出一个恰当的结论。

语文教材允许“换血”,但最起码应该保证新旧“血液”不会产生排异反应,我们不能为了“换血”而“换血”,而不顾教材的“生命”。现在,我们关注不是“换血”的过程,而是“换血”后的教材能不能产生一种引领的价值,催发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北京市新版语文教材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过,既然课改是一种尝试,它就具有双重性。但我们提倡给语文教材“换血”,要保证高中生不要因为教材“换血”而导致学习上的“贫血”,甚至是“缺血”。辩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课文篇2

编者按

交锋,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

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各抒己见,却又能自成一说。

交锋,对于读者,我们希望从“交锋”者各自观点的阐述中,对同一问题

获得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认识;对于“交锋”者,我们希望彼此都能静下来心认

真想想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取长补短,来完善、充实自己的学问。因为争论

不是目的,明理方为追求。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在本期的“交

锋”中,您可以站到这两种观点的任何一方,我们也期待着您有自己的见解和

主张,以便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起来。

――聂 闻

拜读李伟先生之作《阅读教学革

命必须明白的事――兼答高子阳先生》

(本刊2014 年第4 期),我不由得想起了苏教版国标本上的一篇课文《争论的故事》。一群肥美的大雁飞过来了,

两兄弟一只还没有打下来,就对煮着

吃还是烤着吃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

就飞跑了。我非常担心,又一群大雁

带着讨厌阅读、讨厌写作飞离我们、

痛恨我们。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以

写作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真如猛兽一

般吗?

一、为什么那么相信前人?

读李伟之作,方知先生对我的小

作有了一些迷惑。但从先生列举的那

些前人言语来看,确实有很多要说的

话。先生如此相信前人,我觉得更难

撼动我的认知。关于读与写关系的那

个古人的形象比喻,我个人肯定不会

全部相信,因为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先生从思维科学的角度,借用张光鉴

先生的相似论中相似块的理论来论

述,我不敢说其不当,但我从脑科学

的研究理论看,先生借用的论述无法

全面解释人之创作机理,因为这个机

理还没有完全破解(人为什么有阅读障碍,脑科学已经破解。人为什么有写作障碍,脑科学正在破解!但从脑科学发现的写作机理初步研究成果来看,决不是相似块可以通吃的)。

关于模仿的问题,先生把朱熹、

吕叔湘、***都拉来了,我是不是

怕了呢?坚决不怕!我不完全崇拜古

人,我要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思考。

朱熹、吕叔湘、***等说得有道理(我

永远不会全盘否定模仿,如果遵循二八定律,我的教学追求是20% 模仿,80%做一些创新的事),但他们只字不提创新,把模仿当成无人能动的真理来言说,并引导一代代人去相信,去模仿,千年时间,可谓根深蒂固,从李伟老师的这种坚守中可以看出!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

三代领导人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

进步的灵魂”的理念,其实这句话较

早出现在末代皇帝之口,因为封建帝

制彻底瓦解,让这个皇帝彻底醒悟,

缺少创新太可怕。但愿李先生早早彻

悟,因为***说《***》是《红楼

梦》的祖宗,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红

楼梦》绝对不是《***》,《红楼梦》

绝对是一部充满创新思想的巨著。如

果不是和坤作祟,曹雪芹的这一伟大

贡献就不是今天人所知道的那点红

楼梦了(曹雪芹因为和坤,让一部思想巨著的影响力大大下降。而卢梭的思想与曹雪芹这部书所言非常一致。卢梭去世仅仅三年法国人就相信了卢梭,所以法国民族的创新展开了)!

另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读书破万卷的阅读与课文的阅

读教学能一样吗?有神的文章能定

义为模仿之作吗?“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按照李先生对模

仿的尊崇,都熟读唐诗三百首了,为

什么还不会作诗呢?什么叫作诗?先

秦两汉时就明确地将“作”解释为创

造性(注:作,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衣领初作的形状,表示人突然站起来。本义是兴起。《说文解字》 中 “作,起也”。“起”的东西,是通过人的行为动作做成的,因此“作”又有制造、创造性的含义。在先秦,只有具有创造性撰述的文章才能叫“作”,而具有阐述性的撰述不能叫“作”。所以在先秦两汉,作文,就是指那些创造性的文章写作),但阅读教学那么片面地做模仿习作之事,是不是就是放弃作品的创作性的理解与思考?熟读三百篇,模仿了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创作?李先生又作何辩驳?

古人要学,古人可以相信,但一

味地全盘接纳式相信,对于今天的探讨有可能是破坏。

二、阅读教学***该明白的课文事

李先生文中所言的一些阅读教

学***所该明白的事,谈到了“教什

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不是李

先生的创造,是某位大学教授的观点。我曾经就此当面质疑过这位教授,因为我的研究实践发现,“为什么教”比“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那

为什么要教一篇篇课文?

什么是课文?我觉得不把这个名

词搞懂,为什么教课文就会相当模糊,

为什么教都模糊,方向都不一定正确,

教什么就能确定那么精准吗?

关于课文的解释,我觉得李先生与绝对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可能只知道课文就是教科书的正文,不知道“课文”一词的源流与发展变化。

一是“ 课文” 最早记录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中:“《雅》《颂》未闻,汉魏莫用, 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郭晋希(1916―1998)在其专著《文心雕龙・释注十八篇》(1963 年出版) 中注:“课,责也。引申有推求之义。课文,即推敲文字。”

二是在明朝儒学大师、***事家、

散文家、抗倭英雄唐顺之(1507―

1560,江苏武进人)的《章孺人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两弟夜读书,课文夜过半,孺人即又虑其劳以病也。”这个课文是何意呢?是督促读书做文章的意思。

三是中国木半湖文派的创始人、

清朝吴敏树(1805―1873)在《业师

两先生传》中写道:“先生怪其课文有异,召诘之曰:‘汝年少,文字当令生嫩秀发,奈何作如许老成状?’”这里的课文却是“窗课”的意思。窗课,

旧称私塾中学生习作的诗文。

这就是我国“课文”一词的发展

简史,以这些解释看今天的课文教学,有三件事是需要好好做的:

一是课文中的字、词、句需要推敲,这一点阅读教学一直在做,但

推敲的力度还不是那么大。

二是不要把课文教成终点,要教成起点,要有课程意识,要让学生学了课文并能去读相关的整本书。

这一点关注不够。一篇课文我们只教

两三课时,一学期学那么多课文,绝

大多数的教师不会关注,最多是选择性地关注。

三是每篇课文如果能算作写作的范文,就应该把课文中的写作“范儿”弄出来,以促使学生做真正的文章。而大多数课文属于创作,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触动创作的神经。

看课文的这种发展变化,李先生,你怎么看?懂课文,首先要懂为什么教这一课,然后才能精准地设置好教什么。

三、阅读教学中的写作秘密

今天,我们探讨这项教学改革,其实是对过去阅读教学只有阅读的变革,是对阅读教学中有的那种小写作(片断等小练笔)的变革。长期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读写结合的,突然有人提出来要大的变革,所以导致李伟等老师们难以接受,这是非常正常的。但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变革,都不会彻底否定阅读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即使有人说“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也不可能没有阅读,没有阅读怎么可能会有作品?自己所写的作品也得通过反复阅读进行修改呀!这是世界人也永远无法更改的真理!那阅读教学要做哪些写作事?

首先,我们来看歌德的一句话。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不是我完全相信这句话,但这句话的确比李先生引用朱熹先生的那句话高明。我国当下的课文教学,在内容的教学寻找、涵义的反复理解上,花了很多功夫,但在表达形式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秘密难寻)。所有的课文,学生学得最快的就是内容、涵义,因为很容易与大脑贮存建立联系,唯有表达形式是最难建立联系的,因为人们早已经从严格规范的唐诗宋词元曲的形式中走出来了,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创意更多了。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共有四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闻官***收河南河北〉〈示儿〉)》。这一单元的内容人人一读便知――爱国。但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爱国涵义需要思考才能得之。

《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爱国涵义是: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一切。

《郑成功》的爱国涵义是:侵略者是国家最大的敌人,***人应该用***人的智慧赶走侵略者,并把国家建设的更强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爱国涵义是:侵略者是国家最大的敌人,前方有***人,后方的非***人(作家、音乐家、画家等)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与敌人做斗争。

《闻官***收河南河北》的爱国涵义是:内乱是国家的灾难,平叛内乱,共同享受那来之不易的喜讯,也是爱国。

《示儿》的爱国涵义是:赶走侵略者的艰难与信心、期盼,这是一个从战场上退下的老兵临终的爱国情怀!

这些不同涵义告诉我们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应该爱着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不应该只索取不奉献。细思这些涵义,真的要靠有心的读者,反复思考才能得之。

但表达形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新诗。什么是新诗?物象+意象+节奏+韵脚=诗。物象就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物,这首诗的物象有:东海、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哈密、大草原、戈壁滩、战国编钟、改革开放、祖国大地、奋斗史册、累累硕果、松树、梅花等。意象就是作者所思所想的那种情感,喜怒哀乐等。这首诗的意象就是:我们爱你呀!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呀!这首诗每行4-11个字,节奏感特别强。这首诗押的是梭波辙歌波韵,声音悠长响亮,读起来铿锵有力,不需要指导,你们就会自动使用这样的声调来朗读,我这么一讲,原来是因为这首诗押得是歌波韵的原因。看到这样的形式,你一定会说我也会写诗了。这就是寻找文章秘密的好处。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小传记!这是根据《郑成功的故事》一书改编的。什么是改编?改编就是对原作品进行重新编写。这不是原创的作品。改编有原汁原味的,也有局部编改的,也有耳目一新、颠覆性地篡改。《郑成功》这篇课文属于哪一种?不好精准判断!要想真正地了解,同学们一定要读有关郑成功的书。读完书,再与课文比较,你就知道改了什么,省去了什么,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以如此形式学习语文,你肯定也会改编。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的小传记!课文没有告诉这篇课文是从哪儿来的。我读过《肖邦传》,知道这篇课文是根据肖邦传的有关内容创编的。为什么说是创编呢?教材的编者让我们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也许会说这一段写得好,太感人了,非常重要等,但这些答案都无法真正说明背诵的理由。但如果你把古今中外人们这间的送别情境、方式、人物、礼物等找一些研究研究,你就会发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送别方式是前所未有,充满着创新,老师(院士)送学生,还为学生亲自谱曲,送银杯装得却是土,这种爱国式送别一定会促使你写一篇研究报告。

《闻官***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少有的快诗!真是一首大快之心的诗!古诗,的确不好写,也不需要写!世界上,许多爱国的东西是一致的。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当看到世界各国的爱国资讯时,如杜甫的那种快乐是有的,其实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像杜甫那些快速写下来,《闻官***收河南河北》的表达形式才算学到家了。

我非常喜欢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则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在泰戈尔晚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朋友说:“你可以心满意足地死了,因为你已经写了许多诗歌,在你之前,没有人写过那么多诗歌,英国最伟大的诗人雪莱,只写了两千首诗,你已经写了六千多首,而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的珍珠与深山钻石那么珍贵!所以,你死而无憾了!”朋友说完,泰戈尔的眼中盈满泪水。朋友说:“你怕死吗?你不是写过一首诗,说死亡是最伟大的朋友吗?”泰戈尔说:“不!我不是怕死,死与生一样美丽。我哭,是因为近年来我写的诗歌愈来愈好。我的心还像个孩子,我的灵感愈来愈多,我愈写诗,愈多的好诗涌上我的心头,而现在我却要走了!真是不巧,到现在我才感觉自己正要写出真正的诗歌!”泰戈尔就这样含泪而逝。

读泰戈尔的这则故事,你知道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在什么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呈给世界最后一件作品的时候。这件作品是绝笔!泰戈尔1941年告诉人们这个道理,但陆游却在1210年就通过《示儿》告诉了世人,并且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告诉,这种形式难得,难得!

四、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写作风格

谈这一改革,我觉得有两本书我们要读一读。一是《阅读的力量》,二是《创意写作大师课》。在《阅读的力量》中,有这样几段话:

阅读对于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词汇、语法和拼写能力相当有力。此外,有证据显示阅读还能使人愉快,提升认知发展,以及降低写作恐惧!

阅读很有益处。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又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强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能力的方法。

写作风格并非是从写作经验中产生的,而是通过阅读产生的。写作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使我们更聪明。

写作风格来自阅读。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精确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但人们一般的想法是写作能力是从实际写作过程中培养的,这是错误的说法。Smith在1988年就通过实验告诉我们为何不能从写作过程中学写作。

那什么是写作风格?写作的风格具体指哪些东西?在《创意写作大师课》一书中,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认为风格是可以学习的,他说作家的作品在写作风格上有五大类:一是清晰、易懂。二是简洁。三是在于细节。四是用词的对与错。五是标点符号。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这五大风格,这又是一个大课题。读李先生所写的《阅读教学***必须明白的事》,可以说,李先生还没有对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关注,没有关注,你那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是一种严重缺失呢?所以,我从美国的这两本书看阅读教学,降低写作恐惧,学习独特的写作风格,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硬任务。否则阅读教学就只能继续如李先生的那种坚守!不当,不当!

课文篇3

如果将阅读教学按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感知”课文很为粗略,通常是简单地教学一下生字词,再让学生读上一遍课文(读得慢的学生可能一遍还未来得及读完),就匆匆地进行分段和读讲。由于感知不够充分,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课文内容的明晰表象,因此,接下来的深化阅读和深入理解也就失去了基础,长此以往,造成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

阅读教学感知阶段首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从整体上揭示课文内容形象,把语言文字演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在头脑中闪现,使课文内容产生内心视象,即形成表象。

所谓表象,就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保存下来并再现的形象。对课文内容形成表象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发展语言、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小学生学习这种语言形式,就是要顺着作者思路,从一词一句理解,到一段段理解,再到整篇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学生能把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建立起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相一致的表象,才算达到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感知,就没有表象。有了表象,也就有了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而获得的形象,只有上升为表象,才能参与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认知活动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把感知的形象转化为表象,才能对提高理解语言文字能力、认识事理能力、发展智力产生实在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形成课文内容的明晰表象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和任务呢?其基本做法就是读、听、说。

读,要读出画面。让学生明确以理解课文内容建立内容表象为目标,边读边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读一段,想一段,甚至动手指指画画,读完全篇,前后联系起来,整体性地想想全篇。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一是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最好能读上三、五遍;二是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边读、边想,即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为客观事物,使之成为一幅幅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闪现。边读边想是吸收信息、理解语言文字、形成画面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听,要听出画面。听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要求合上书听,边听边想象课文内容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而不是课文的语言文字,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立体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脑中,使课文内容产生内心视象。听,有利于调动想象力,将有限的画面联想到无限的画面之境,使课文所表达的形象立体化;听,也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式。

说,按画面说。说时要求想象课文所表达的客观情景,而不是课文中一句句、一行行、一节节的语言文字。在说的方面,根据不同课文,教师可以用提供有关句式或重点词语的形式让学生口述有关内容,也可提出课后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还可以提出一些辨析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这里需注意三点:一是说时要求不看书,而是依据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二是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课堂上尽可能采取“自说――互说――答说”这种训练形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说”,还要注意语言规范化训练,并力求到位。说,是表达,是学习成果的反映,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由于要“说”,能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对形象材料有较好的记忆,并将它保持在记忆中;由于要“说”,能促进他弄清楚材料本身各部分的联系、文字材料和客观情景的联系、识记材料和知识经验的联系,实际上也参与了分析概括的思维活动。

学生通过以上读读、想想、听听、说说,就能使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上这种做法,与以往教学中通常粗略感知课文的做法相比,它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的变化和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内容表象,改变了以往以读讲课文为中心、粗略感知课文的弊端,较好地解决阅读教学中两个带有实质性问题:(1)目标问题。以理解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基本任务,通过听说读思,培养学生“从书面文字符号获取意义”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而采用这样的教法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2)途径问题。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听说读思机会,学生有可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学会”到“会学”,培养起语文能力。

其二,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内容表象,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第一阶段,主要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着重点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锻炼。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的思维。形象思维的过程,也就是想象的过程,它通过生动的概括的形象,在人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这个形象材料过程中,边读边想,边听边想,边说边想,把“想”贯穿于学习活动中,将语言文字和客观现实沟通起来,建立内容表象,无疑在锻炼学生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为他向逻辑思维过渡以及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将打下良好基础。

其三,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内容表象,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小学语文课无论哪方面思想教育,都寓于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的,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读、听、说、想,使课文叙述和描写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即可初步感知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变化,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或景物的特点等。然后,再透过语言文字,进一步驱遣想象,进入意境,体会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灵就会受到感化和教育。这便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显而易见,这种功能是以课文中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为支柱的。充分感知课文,建立内容表象,就易受到作品中具体形象感化,从而较好地发挥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教研室)

课文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课文范文精选

学习

浅谈棒垒球运动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棒垒球运动,内容包括棒垒球运动,棒垒球运动协会有培训资质吗。历史悠久的运动

学习

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内容包括茹志鹃百合花文本解读,百合花茹志鹃文章主题。内容摘要:《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它超越了人情和人性,直面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

学习

电子文件的基本含义及管理原则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文件的基本含义及管理原则,内容包括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管理的条件是什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发展,电子文件日益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很多档案员为此很困惑,也经常问我们:什么

学习

浅谈水利发电站的运行管理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水利发电站的运行管理,内容包括建一个水力发电站需要投资多少,中国正在建设的最大水力发电站。摘要:在越来越强调管理和技术进步的今天,水电站的运行也不例外,水利水电是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每一座水利水电站的合理经济的运

学习

防汛抗旱制度

阅读(200)

本文为您介绍防汛抗旱制度,内容包括中国防汛抗旱杂志,防汛抗旱法律法规。1.总则

学习

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大语文的本质含义,内容包括大语文的正确定义,大语文的本质。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他的“大语文教育”概念主要是三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

学习

《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写法解读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写法解读,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如何表达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各段结构赏析。1925年秋末,准备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即兴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

学习

畅游海底世界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畅游海底世界,内容包括畅游海底世界800字,畅游海底小说。生活在海滨城市的我,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开设海洋课,校外不远就是大海,在家里经常吃海鲜,就连平时制作的生物标本都是海洋生物。然而,最有特色的就是参观青

学习

潮汕民俗“营老爷”的摄影创作特点

阅读(281)

本文为您介绍潮汕民俗“营老爷”的摄影创作特点,内容包括潮汕地区营老爷特色,潮汕拜老爷摄影。潮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灿烂的潮州文化大观园中,民俗文化吸取了千年名城的阳光雨露,像一朵朵奇葩绽放于枝头,绚丽夺目,尽情展现

学习

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内容包括uwb超宽无线通信技术,uwb超宽频通信技术。【摘要】超宽带无线通信是一种采用脉冲调制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具有通信容量大、辐射功率密度低、抗多径干扰、低功耗低成本、结构简单和保密性好等

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程序教学方法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信息技术程序教学方法,内容包括小学信息技术一章节教学方案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摘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程序教学课程设置,SCTATCH和LOGO语言听起来似乎比较高深,小学生没有任何程序学习的经验,把高深的理论简化为直观就显

学习

杀鸡焉用宰牛刀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杀鸡焉用宰牛刀,内容包括杀鸡焉用牛刀全文翻译,杀鸡焉用牛刀论语原文。考虑到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上感,但患儿发热较高,扁桃体又肿大充血(但无脓点脓膜),且有咳嗽,估计除病毒感染之外,夹杂有细菌感染。医生告诉芳芳的母亲,需要用较好的

学习

人民作家赵树理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人民作家赵树理,内容包括作家赵树理个人简历,作家赵树理作品。高个子,黑瘦脸,身穿黑袍子,头戴黑毡帽,腋下夹着黄布包,口袋里装着旱烟袋……从外表看,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们所钟爱的作家赵树理。

学习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内容包括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小学全文背诵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学生通过背诵这些名篇佳作,思想感情受到熏陶,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的终生都将受益无穷。但有些同学记忆力太

学习

浅谈如何复述课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如何复述课文,内容包括怎样复述课文举例说明,怎么复述课文又快又准。但在实际教学中,每每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教师觉得太浪费时间无法深入进行,没有有效、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因此学生的复述也就总是啰里啰嗦,不得要领。该如

学习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范文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朗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篇1【教学内容】

学习

拓展:“识字”课文教学的当“为”之“为”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拓展:“识字”课文教学的当“为”之“为”,内容包括学习完学前快读后怎么拓展识字量,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识字的设计意。“识字”课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材形式,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呈现形式和古典诗词艺术手法,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

学习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文略读教案,小学部编版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作为一个学习的范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性作用。而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逐字逐句地斟酌,这种方法对

学习

评新增课文《王几何》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评新增课文《王几何》,内容包括王几何原文,王几何阅读理解。今秋,草根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入选初中课本,一时引起网民热议。说“贴近”学生者有之,说“迎合”学生者有之……不管怎么样,一篇新文章首次亮相语文教材,能引起关注

学习

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包括学生有表情朗读课文,为什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思考与练习”中,仍然能看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的字句,对此我很不解。教学改革这么些年了,怎么还有这个“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