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它超越了人情和人性,直面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
关键词:《百合花》 生命 美丽 张扬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春。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的真诚”。①陈思和先生则认为它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②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认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初衷”。③这种对《百合花》主题解读的依据,一方面是从作者创作的动机推断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情、人性及人道主义论争的一种呼应。其实这些解读,依然没有摆脱掉十七年文学中战争文化心理特征的影响,忽略甚至消解了《百合花》的悲剧特征。《百合花》是一出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被毁灭了的“人情”和“人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它虽然涵盖在悲剧的概念之内,但它还不能完全作为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真正体现悲剧性的美学意义。那么,这里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意义何在呢?《百合花》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要解读《百合花》的主题,我们先从小说的人物入手。《百合花》主要围绕三个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我”、通讯员和新媳妇。
一
正确地认识新媳妇在小说中的角色地位,对我们解读小说的主题有重要的意义。
新媳妇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吗?
茅盾先生认为“在五六千字的短篇里写两个人物(而且是差不多不分主次的两个人物),…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就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④陈思和先生认为“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⑤。王庆生主编的当代文学史也持这种观点“小说主要是在两个普通的小人物——扭捏的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之间展开的”。⑥
很显然,茅盾先生把新媳妇当作与通讯员一样不分主次的重要人物,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人民爱护的真诚”的***民鱼水之情的主题了。对于这种阐释的框架,洪子诚先生认为它“既窄化了阐释的空间,但也遮蔽了人物之间模糊暧昧的情感”。⑦
陈思和先生也同样把新媳妇和通讯员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把“我”当作一个穿针引线的线索性人物。正是这种解读,以致于使他错误地认为“战争的***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⑧
我们不妨看一下新媳妇在小说的结构线索中的作用:新媳妇是在小说完成三分之一后才出场的,她与通讯员的第一次单独会面,作者竟忽略未写;在借被子事件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整个过程她除了笑,只有一句话“抱去吧!”之后,就隐去了。直到通讯员牺牲,新媳妇才出场。由此看来,新媳妇怎么可能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呢?
关于新媳妇形象塑造的缘由,作者茹志鹃曾这样说:“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⑨
毋庸置疑,新媳妇并非小说中的主人公,新媳妇淡化之后,只剩下“我”和通讯员,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意义何在?这才是解开小说主旨的关键。
二
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角色呢?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她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她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通讯员的形象不再赘述),她是我们打开小说主旨的钥匙。
首先,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非常分明,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通讯员牺牲)。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从开始生气、发生兴趣到亲热起来,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月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我”内心无限的悲痛。这样,“我”的情感始终流贯起伏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我”的角色地位的凸显,才有了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框架。小说的艺术构思,剪裁组织,起承转合,呼应陪衬,更显精巧严密,匠心独运。
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集中写新媳妇,叙述人“我”则从故事中逐渐隐退了。其实这只是作者为了达到悲剧的艺术效果,采用了“感觉转换”的手法而已。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阐述道:“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一系列经常变换的观念,也就是说,需要把一些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情节有目的地和主要情节连贯起来。并且通过主要情节,使预期的悲剧印象完全从这些情节中展开出来,就像从纺锤上放出来的一个线团,最后把心灵像用一张撕扯不破的罗网包裹起来。”⑩
其次,小说中充满诗意的爱情描写,是文本中最细腻、最美丽、最动人、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小说中正是有了“我”的介入,小通讯员的腼腆与羞涩、淳朴与善良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男人,也看到了多情美丽的女人,他们的憧憬和浪漫,他们的快乐和痛苦。可以说,爱情是《百合花》的故事结构框架,也是其表达主题的依托,正是这样,“我”在《百合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首先是一出爱情的悲剧。小说开始用温馨浪漫的笔调刻画了“我”与通讯员的相识、相知、相恋、相思,然后又用凝重的旋律将这场爱情悲剧渲染得荡气回肠。但是,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爱情之花凋谢之后,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对个体命运、人类命运的观照,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学战争题材小说主题意义所缺失的。《百合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突破,它打破了战争文化心理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对生命的关怀。小通讯员这个年轻美丽的生命,这个纯朴善良的生命,这个尚未体验爱情享受爱情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这里所谓的人性美、人情美在生命的面前也黯然失色,因为对于生命,只有活着,才会存在,只有存在,才有价值,正如史怀哲所说:“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恐惧,渴望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百合花》它直面的是生命。生命的毁灭,是对战争的否定与诅咒;生命的毁灭,超越了人情和人性,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这才是《百合花》悲剧意义的全部内涵,是《百合花》的真正主旨所在。
注释:
①④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J〕1958年第6期.
②⑤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③⑥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⑨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青春〔J〕1980年第11期.
⑩席勒.论悲剧艺术.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G〕(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袁俊华,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