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省今年选派实施精准扶贫1000名干部中的一员,7月16日,到镇原县高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人生能有几回搏?42岁的我,是这次来镇原县担任第一书记的9名同志中年龄最大的,这次下农村也许是今生唯一的机会。
农村工作并不像我想得那么容易,第一书记也绝不是那样风光。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农户,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困难也比想象的大得多。第一件事就是吃与住。我驻的村子附近有一家面粉厂开办食堂,一日三餐就在此解决,村部专门腾了一间办公室,既能办公又能住宿。
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工作。第一书记主要是“参与式”扶贫,要学会带着大家干,帮村里制定发展思路、引进项目和资金,最重要的是搞好协调工作。自己初来乍到,必须搞好与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团结。我在与包村干部、村组干部的见面会上明确表明了这次来的目的:不是来夺权的,是帮助脱贫致富的;不是来开会填表的,是办实事的;不是来说大话的,是带着任务干的。
工作任务和目的明确了,顾虑打消了,大家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工作也好开展了。我抓紧时间进村入户了解熟悉情况。短短半个月,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迎着酷热、冒着尘土,虽然我晒黑了、跑瘦了,但是心里越来越舒坦了。
记得刚开始,有些村民连家门都不让我进,就差放狗过来咬了。但我并未回避,继续坚持,整天在村里东家进、西家出,群众渐渐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有时路过家门口,喊着让我进去看看。渐渐地我发现,群众并不只是向你要扶贫救济款,多数人想把心里话对干部说一说,有的人家从没有干部到访过,有委屈无处诉说。其实他们说的,也不仅仅是自家小事,而是关系全村的大事。比如:村里的自来水管压上了,什么时候通水;村卫生所建起来好多年了,什么时候真正起用;2路公交车能不能向前再延伸一些,把终点站设在村口;和临近村庄之间有一段“断头路”,何时打通;面粉厂没有投产,如果能尽快协调解决贷款问题,可以安置几十个村民就业;张家想办一个家庭农场,土地协调不通;王家养羊,缺乏技术指导……我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群众看我如此认真,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我知道,即使我办不成这些事,他们也能理解,也能原谅,他们更在意的,是我放下身段,乐于倾听的姿态。
通过走访,我总结出村里致贫的原因主要是生病、上学、结婚和盖房。于是,利用工作关系,我联系了华山医院的李总,请他资助村里6户孩子上学困难的家庭,他爽快地答应了。并带着医院院长一行人,挨家挨户送去1000元钱,还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办成了这件事,明显感觉和村干部的距离拉近了,有什么事他们开始主动找我商量了,村民们也口口相传,替我做起了宣传,都说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得知村里只有一台电脑,年代久了,速度很慢,传送报表资料都有困难,有时不得不到镇***府去,费事又费时。我又联系了一家企业为村里捐赠了2台电脑。
虽然这只是两件小事,但我感觉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近了,干更大的事也有了信心。
我相信,只要我真心付出,就会有真情回报。等到一年期满离开高庄村时,至少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为了大家的脱贫致富,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