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京城的各大高档宾馆和饭店,活跃着一支爵士乐队。乐队没有名字,也没有震撼京城的“大腕儿”,有的只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以及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快乐。
1994年,导演陈凯歌拍摄电影《风月》,影片中有四首具有二十世纪早期风格的爵士乐曲,几经周折,陈导找到了这支无名无姓的爵士乐队,乐曲演奏仿佛让时间停留在那个时代。以至于当电影在国外后期制作时,那些外国的音乐人们竟无一人相信这几首爵士乐曲是由当今的中国音乐人演奏的,他们一致认为这些音乐一定是从原声带上扒下来的。为此,陈导大为愤慨,一定要在影片上署乐队名字。于是,便有了“老树皮”。
“老树皮”乐队,名副其实。说其形,当年乐队成立之时, 是几位鹤发音乐人自愿组合在一起, 他们当中年事最高的成员已七十有余,最年轻的队员也已经是花甲之年了,绝对是京城最“老”的乐队组合;说其神,乐队的成员个个都曾历经时代变迁、风云变幻,但依然能够笑看今朝、与时俱进、快乐与共。论演奏,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演奏热情,绝对不输给当年火爆一时的青年摇滚乐队。老树的风范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岁月沧桑,坚而不摧,韧而不屈,根深挺拔,生命不息。老哥儿几位偏爱“老树皮”之名,其韵义更为深厚:树皮乃树木之保护,老树皮更是“沟壑”林立,每一道凹凸都凝聚了岁月星辰的痕迹,孜孜不倦地为树木输送着营养,成为生命的保障。
和“老树皮”们在一起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激情四溢的活力和充满睿智的幽默。如同从他们唇齿指尖流淌出来的音乐,蓄厚积“博”发之势,时而欢快,时而深沉,时而激荡,时而舒缓,每个音符似乎都凝聚了对生活的感受。“老树皮”所演奏的音乐可是横贯东西,纵跨时代,特别是他们演奏的爵士乐,令中外爵士乐界刮目相看,就连爵士乐之乡――美国的同行也瞠目结舌,他们盛赞“老树皮”演奏的是“东方的爵士乐”。而在欧洲大陆也时常能够从电波中听到“老树皮”的音乐,在瑞士,广播电台每天在黄金时段都要播放“老树皮”演奏的乐曲。
第一代:根深底蕴厚
“老树皮”的音乐能够震撼中外乐界,赢得东西方各个阶层的fans,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受、沉淀、张扬。
从第一代“老树皮”的年龄和文化层次上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他们对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演绎风格,虽然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已经“驾鹤仙去”,但是他们为乐队留下的文化内涵始终是“老树皮”的精髓。
现年80岁的刘俊池是目前“老树皮”年龄最高的长者,说起来,他的音乐经历还颇有些传奇。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家庭影响就对中外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口琴、二胡、小提琴、钢琴几乎无所不会。那时正是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爵士乐盛行,刘俊池一下子就被萨克斯这种变化多端的演奏乐器和富有表现张力的声音所吸引,于是便开始了萨克斯吹奏的“自学”之路。那时,他一心向往能够进入乐团成为一名真正的萨克斯演奏家,但是父命难违,他终于追随父亲考入了北京大学文学系。雄厚的文学功底为刘俊池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50年,22岁的刘俊池成为了铁路文工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员,在他的带领下,铁路文工团的管乐演奏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成为专为高层舞会伴奏和使领馆演出的指定演奏乐队,真是风光得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三反”时期,刘俊池被迫离开他所热爱的乐队,到百货大楼从事采购工作并一直工作到退休。但环境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音乐的痴迷,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音乐,始终活跃在各种高级舞会的演奏现场,成为舞会上的灵魂。用范圣琦的话说:刘老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那海了去了,一个字“深”,他的演奏可以让每个音符都渗透到心灵,那不是单纯的演奏技巧,是生活,是文化。
作为“老树皮”的掌门人,范圣琦对乐队的成立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正值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时代,年轻人都在“愤怒”、“宣泄”,似乎表明这个时期的音乐只属于年轻人。而范老偏将当年曾“独霸”舞厅舞会演奏的老哥儿几位又攒聚在一起,重新转战京城各大饭店舞厅,他们的演奏不仅提升了舞会的品质,更提高了舞会音乐的情趣,成为京城各大饭店邀约的首选舞会伴奏乐队。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范老的终极目标,他还有着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要把中国的爵士乐发扬到爵士乐的故乡――美国。为此,范老花大功夫研究世界各地的爵士乐演奏流派、风格,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不仅掌握了爵士乐的各种演奏技巧,更是了解了不同时期爵士乐的音乐内涵。他把中国乐曲《梁祝》、《阿细跳月》、《二泉映月》等改变成爵士乐并在美国演奏,一鸣惊人,无论是萨克斯演奏技巧,还是音乐文化本身都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
第二代:感受“德艺”双馨
如今的“老树皮”汇集了一批中年音乐演奏家。他们说:第一代“老树皮”带给乐坛的绝不是单纯的音乐演奏,论演奏技巧,现在乐队中的电萨克斯管演奏家王振江、小号演奏家刘学俊、低音贝斯演奏家王安、爵士鼓手徐东以及乐队中的两位女将键盘罗建华和歌手李幸都不逊于任何同行,他们觉得自己从第一代“老树皮”身上,真正获得的是“老树皮”的精髓――艺德。
在“老树皮”,真正让这几位晚生备受感动的是前辈对艺术热爱和执著、尊重艺术的精神和品德。俗话说:万字“德”为先,这在“老树皮”乐队体现得尤为突出。
现任中国广播艺术乐团电声乐团副团长、小号演奏家刘学俊,与“老树皮”结缘已经十多年了,他始终是“真实演出”支持者。面对当前演出市场频繁出现的“假”,刘学俊非常痛惜。
他说,在很多情况下,市场造就了音乐的繁华,但是也出现了现代社会的浮躁。好的音乐作品是需要生活的积淀的,好的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真实”,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真实。当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用自己的全部情感真实地创作和表现一个音乐作品时,他的内心所获得的那种满足感应该是无以言表的。但是,一个“假”字让现在很多演员,其中包括一些优秀演员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种内心情感上的满足。刘学俊说真正让他成为第二代“老树皮” 的原因就在于“ 老树皮”的“真”。“真”是“老树皮”的演出宗旨:不能欺骗观众和听众。真实是音乐的本质,真实是演奏家的本领,真实更是演奏家应该遵循的艺术道德。
王安进入“老树皮”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王兆林是第一代“老树皮”乐队成员。从父亲那里,他懂得作为一名音乐人所应该具有的气节。当年在日本统治时期,父亲王兆林在音乐会上就借用岳飞的一曲《满江红》表达了自己的抗日心情。王安说,音乐带给人类的是一种真情和精神,“老树皮”就是一支具有这种真情和精神的乐队,每次我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我们都是充满了演奏的热情,让音乐感染观众,让音乐美化生活,同时我们真切地感受观众带给我们的热情。
王振江既是乐队的演奏员也是乐队的市场策划人。“看老爷子们的演奏,就是一个字“帅”,帅得风范,帅得大气,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他说这句话时充满了敬佩的表情。如今,在很多商业演出中一些所谓的大腕动不动就耍脾气, 甩场子,常常置观众于不顾,眼睛只看出场排序和出场费。可“老树皮”们却从来都是“德”字先行,只要是承诺参加演出,就从来都是观众第一位。无论是救场、补场,老爷子们没有二话,甚至不惜演开场节目,或临时为其他演员伴奏。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老树皮”不能对不起观众。
徐东,“老树皮”中最年轻的爵士鼓手,与“老树皮”结缘于《风月》。他说“老树皮”
就是一个气场,他们用“艺德”
所营造出来的环境让每一个走近这个气场的人都会被吸引、融合,在这个气场中音乐是那么的纯粹,令人心醉,使人变得真诚、快乐。徐东说,十几年来,他也游走于其他乐队,但只要“老树皮”有演出,他都会不惜一切地放弃任何高薪演出,直奔“老树皮”和大家一起站在舞台上,感受音乐的真实魅力所带来的内心愉悦。徐东觉得“老树皮”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音乐人,在这里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演奏技法,畅谈音乐的感受,默契与激情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音乐的纯粹之中。
“艺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罗建华和李幸非常感慨地说出了她们的体会。来到“老树皮”之后,她们就真切地感受到“老树皮”们是如何以身传教,为年轻的音乐人创造发展空间的。而且,她们也真正看到了“老树皮”的精湛演奏技艺,他们随时可以准确无误地即兴演奏,凭借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对音乐的相同理解,再加上精湛的演奏技巧,“老树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需排练就能够演奏出令人心醉的音乐作品。这正是一个乐队梦寐以求的最高演出境界。在“老树皮”,她们切实体会到了并且也使自己的音乐表现达到了这种境界。
老树新枝快乐人生
“老树皮”是一个快乐的群体。除了演出之外,几个人聚在一起谈天论地,说东道西。有时还会交流交流活思想,传递传递“小道消息”。当然,谈论更多的还是音乐和音乐的真谛。
范老说他曾亲身感受过大师的风范,1956年,当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有幸聆听前苏联钢琴大师里赫特尔的演奏,当大师弹出第一个音符时,几乎所有在场的钢琴系学生同时站起来高喊“错啦”,大师停住手慢慢地站起来,转过身,对着台下一群十七八岁、中国未来的音乐家们深深鞠躬表示道歉,在第二天演出开始前,大师再次对自己前一天的失误表示歉意,并盛赞中国音乐的未来。范老说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大师,有文化、有内涵,是我们音乐人的典范。他非常希望能够将这种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观众的尊重带给今天的红果乐坛,更希望能够成为每一个音乐人的“艺德”宗旨。
除了音乐之外, “ 老树皮”还热衷于很多新鲜事物,用他们的话说,任何事物都是音乐创作和表现的基本元素,比如说体育,一场足球比赛能够汇集出各种美妙的乐曲。不说不知道,也许很多人想不到,其实“老树皮”还经常一起在足球场上“切磋”球技呢。
场内场外、台上台下,“老树皮”们精湛的音乐技巧,相同的音乐理念,以及一贯的表演宗旨,使得他们在音乐上获得了最大满足,也达到了演奏的最高境界。他们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真实,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树皮”吹响东方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