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犹垲也,垲,坚重之言也,或谓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
——《释名·释兵》
早在遥远的古代,骁勇善战的战士们就身着各种铠甲作以防护,当时的铠甲,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制作而成,如植物藤条,动物皮革等,后来在冷兵器时展为金属材料,直至火器出现,古代铠甲才逐渐衰落,从《三国志》中所向无敌的“藤甲兵”,到现代的防弹衣,装甲车……这种由矛而生的盾,一直在演化和发展着。然而铠甲的最初应用者并非人类,而是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例如著名的穿山甲,鳄鱼等,当然,还有昆虫家族中因此而得名的甲虫,著名的甲壳虫汽车的创意灵感也正是源于甲虫,这个憨厚而可爱的造型可以说是享誉全球,不过在真正的甲虫的世界里,还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让人惊喜的角色。
甲虫是鞘翅目昆虫的通称,它们其实生有两对翅膀,但前翅角质已经演化为坚硬的鞘翅,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和薄薄的后翅,使它们能够应对多种危险。但并不是所有的甲虫都会飞,有部分种类已经丧失了飞行能力,例如步甲和某些象甲。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让它们得以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繁衍生息,甲虫是昆虫界名副其实的大家族,目前已知的种类已经有30多万种,占昆虫种类的1/3还多。各种甲虫在体型上差异极大,最大和最小者的体重甚至相差万倍之多。
若是想要更多地见识和领略甲虫世界的魅力,不仅需要犀利的眼光,更需要多掌握些关于它们的知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先从它们的生活史开始说起,甲虫的一生,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命阶段,卵的大小和数量会因种类的差别而各不相同,如隐翅虫的卵很大,但每次只产数个;而有的种类卵很小,却每次产数千个。瓢虫们喜欢把卵堆在叶子上;象甲常在植物茎上钻个孔把卵产在里面;部分金花虫有特殊的卵囊保护着卵;还有的甲虫把卵产在泥土里或水里……到了幼虫期,有些种类可自由活动,有的则只躲在隐蔽处,幼虫大都在土里或隐蔽处化蛹,绝大多数不结茧,也有些特殊种类会结茧保护着蛹。从幼虫到成虫有的只要一个星期,有的却要二十年。
适者生存是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甲虫的适应性非常广,这也要得益于它们的好胃口。甲虫中,植食性的有花金龟和叶甲,肉食性的有步甲和虎甲,还有许多其他食性的种类。总之,甲虫家族的食谱的确让人眼花缭乱。他们的食物来源广泛,除了海洋和极地环境之外,几乎任何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在我国已知的7000多种甲虫里,我们较为熟知的种类有著名的萤火虫,独角仙,瓢虫,天牛,还有偶尔在米袋里发现的微小的象甲等。无论你的家在乡村还是城市,只要你想要寻找,甲虫其实无处不在。
所以只要踏上寻找甲虫的路,你就一定不会空手而归——即使只是在楼下的花园或者是街道边的植物上,都可能有所发现,如果你愿意再深入一些,走得远一些,到植物丰富而茂盛的地方去,即使那里没有蝴蝶和蜻蜓这些明星角色的活动,各类甲虫们仍然会十分活跃——地面上,花朵里,枝叶间,从早到晚,不分昼夜。因为植食性的甲虫种类较多,所以可以观察各类树叶有没有“缺口”状的食痕,也可以近距离查看各种花朵的花蕊。还有,在夜里,有些种类的甲虫会变得更加活跃,那才是它们真正的表演时间。
甲虫的鞘翅和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纤维和蛋白质组成,无论是在自然光下还是人工光源下,这种天然的复合材料在拍摄时都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光,形成的光斑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在阴天和多云的光线条件下,光斑在画面中会比较柔和甚至消失,这时比较适合表现被摄主体的质感和细节;如果现场环境光线严重不足,需要使用人工光源时,则要有足够大的柔光设备,使光线柔化,漫射。这其实并不复杂,例如使用外置闪光灯的跳闪,将光线反射到大型柔光罩上照亮主体,这需要闪光灯有较大的功率。需要注意的还有在闪光拍摄时尽量避免连拍,如果因闪光灯回电不及时而错过更为精彩的画面,一定是让人懊恼不已的。
相对而言,明亮的光斑则会让主体的立体感更强,在背景中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光斑不要过亮过大,否则会喧宾夺主,还是那句老话,其实光线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要根据面对的不同的主体进行判断,最好的办法,是在有足够时间和拍摄机会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的光照效果,根据其在环境中的位置和对比,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像一些昆虫种类具有的那种高度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甲虫的运动速度甚至可以形成两个极端,很多种类更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比如一些甲虫在进食的时候,动作缓慢,似乎没有什么警惕性;但只要有风吹草动,它们立刻缩起腿脚,从高处如自由落体般疾速下降,逃之夭夭。并不是所有甲虫都能像健步如飞的步甲那样迅速,但是运动的拍摄目标,仍然给精确对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很多时候自动对焦功能会无法迅速合焦,而手动对焦也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要领。要拍清楚移动中的主体,需要一边观察目标的运动路线,做出基本的预判,同时对自己的身体做出调整,保持随时能够移动的姿势。考虑到构***的关系,在设置好的放大率下想要更快地完成手动对焦,更重要的还要有距离感,也就是镜头到主体的距离,这种“感觉”不需要用眼睛丈量,只凭感觉来控制。在手动对焦时尽量使这个距离保持相对一致,这样在相机取景器中才能更容易找着目标,才有机会在关键时刻按下快门。
即使是在微距摄影范围内,拍摄移动中的主体也并非都要使用高速快门。运用摇拍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拍摄目标的运动感,如果光线条件良好,为了获得良好的曝光,不必一味地缩小光圈值,过小的光圈会严重影响画质,这时需要把ISO感光度降低以配合较慢的快门速度,一般情况下1/40~1/80秒的快门速度比较合适,遇到运动较快的目标时,可以再适当提高。而在这样的追踪拍摄时,相机的高速连拍功能就显得非常有用,而比这个更有用的,仍是耐心。
多数情况下,拍摄甲虫并不需要很特别的微距镜头。一般来说,它们在高高的树枝上吸食树汁液,或者飞到位置较高的花簇当中,距离较远,许多长焦镜头都可以胜任这个拍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在做好距离的估算,准确地控制好构***和拍摄位置。
甲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如果没有紧急情况,它们喜欢爬到所在位置的最高处,再展翅飞走。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只有一对翅膀用行,在刚刚起飞时不能特别灵活地控制方向,所以它们很少在低矮处起飞,可以避开不少障碍,这给了我们又一个拍摄的良机:如果看到它们往枝叶的最高处行进,我们就可以事先手动把焦点设置在那里,进行“陷阱式对焦”。它们起飞时,虽然看上去需要先打开鞘翅,动作略显缓慢,但这时仍需要设置高速快门和高速连拍,并且要留意起飞前的肢体动作,比如它们会略微抬起头部,身体也会有一些晃动,前腿也会有细微的动作调整,似乎在做起飞前的身体平衡,接下来是极短时间的停顿。有些体型较大的甲虫打开背部鞘翅的速度较慢,背部稍有“膨胀”,那便是它们起飞的先兆。说时迟,那时快,这时要提前释放快门,才能有更多机会抓拍到它们起飞或凌空的场景,一旦它们飞到空中,我们往往就只有目送的份儿了。
由于微距摄影中景深相对较浅,很多拍摄方式其实需要一定的运气。是的,不管你的技巧熟悉到何种程度,或是有多么丰富的知识,运气在昆虫摄影中从来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但始终要记得,运气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的。
自然摄影拍的是乐趣,更多时候是发现乐趣。有了发现,才能有更深入的观察。由观察而得出的经验,激发出各种想象的可能——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运动规律,各种习性。它们与食物之间,与天敌之间,与环境之间,都有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在发生。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很微不足道,经验主义往往会在这里失效,而人类特有的优越感,也会不时被冲击和打破,哪怕对象只是一只不起眼的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