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业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观念的变化更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在这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几十年中,莘莘学子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变化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服从分配到逐步走向开放、再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直至现金已成发展趋势的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所谓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或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各个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用人单位的性质、单位地址、工作环境、社会声誉、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己进入单位后的工资待遇、提升空间等方面的评估与判断,重点是对自身岗位的经济收入、所在岗位的个人价值以及所做工作的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的影响,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希望能够到工作相对稳定的***府部门、事业单位或是发展前景好的国有大企业工作,而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即便大有发展空间,也普遍不被看好。好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逐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服从分配
在改革开放之初,***同志高瞻远瞩,毅然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壮举,但在当时经济社会和大环境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带有相当大的经济体制特征,仍然是一种与制度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当时的大学生深受欢迎,全国统一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大学一旦毕业就是鲤鱼跳龙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这一时期,就业制度简单纯粹,招聘制度保守僵化,全国上下的就业主旋律就是一切都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就业更要服从集体的安排,要服从国家的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根本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完全不能作出任何的期待和评判,只有百分之百的服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并没有太高的期望,甚至不会有任何的期望,因为从他们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毕业后的命运是由组织来安排的,所以不管最终被安排到了什么单位和岗位,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满意的、知足的。特别是当时大学生的人数普遍较少,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机会上大学,高等教育也就是一种“精英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完全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甚至是非常吃香的,他们不管被分配到什么单位工作,通常都是在该单位的重要岗位,甚至是骨干和要害岗位。在“一次分配定终身”、“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观念的影响下,“等得到、靠得住、要得来”的社会分配制度使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心态相对平稳,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二、走向开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步入高等学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逐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慢慢地在高校中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探索将大学生推向市场的就业***策。在1989年的时候,原国家教委就出台***策并明确强调,要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改革,其目标就是要在国家就业方针和***策的指导下,逐渐探索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同时用工单位也对毕业生进行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在这段过渡期里,大学生们初次尝到了自我掌控毕业去向的甜头,陆续响应国家***策的号召,开始尝试自行找工作。但当时由于条件不成熟,大学毕业生们享受到了国家新的***策也异常兴奋,对于如何就业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于是“经济地位”就成为了大学生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他们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不再考虑传统的******机关、科研部门或是国有企业,他们普遍希望到国家***策更好、经济收入更高的特区和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已毅然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新宠,于是造就了大批毕业生奔赴沿海闯荡的热闹景象。
三、自主择业
由于国家不断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不仅新建立了一大批高等学府,原有的大学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原来的高校精英教育也逐步变成了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慢慢地成为了广大社会中的普通成员,随之而来的就业需求也就逐年减少,竞争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面临着工作难找的现实难题。1993年,***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新的***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新的改革目标,即改革当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一毕业就分配工作,甚至是分配为干部工作的就业制度,推行国家或集体安排少数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多数高校毕业生则由其“自主择业”的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改革,“铁交椅”、“金饭碗”现象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条件等情况,自主决定干什么,甚至是创业,即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自己的能力条件,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社会中使自己的才干得以展现,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工资待遇逐步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和自身施展才干的发展空间,“创业也是就业”慢慢地为大家所接受。在职业评价上,***治色彩和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逐渐被大家淡化,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结合起来。
四、自主创业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致使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身特质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广大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策的号召,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开始尝试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他们不但不再忍受老板的冷眼,还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进而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不断的发挥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近年来,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策,包括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指导,开放融资渠道和减免财务税收,以及在门面租金等方面给于大幅度的优惠等,这无疑给大学毕业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创业契机。加之广大媒体的大力宣传,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捷径,更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智慧与劳动发家致富的一种荣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新趋势。
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但一些大学生仍受计划体制和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较深,在心理上、观念上和感情上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需要广大毕业生***思想、敢闯敢干,要勇于打破传统的的就业观念,主动克服就业观念上存在的自我认识局限,自觉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要敢于在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规律面前,找准先机,获取个人发展的主动权,及时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社会“就业靠自己、工作靠能力、致富靠劳动”的大环境中处于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开厦.寻找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2]刘开普.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型.中国财经,2007-03-08,002.
[3]刘结实.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