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公众人物,媒体的最高褒扬并不是在其活着时给予多少鼓吹,而是在其死的时候恰当地闭上嘴巴。
格里高利•派克就享受到了媒体“默哀”的殊荣。这位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逝世迄今,美国国内媒体一直表现出高度的节制,只有措辞严肃的讣文。《纽约时报》刊发的一则数千字的讣文对派克的盖棺定论是: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他与他所饰演的正直角色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支持自由主义***治目标的好莱坞名录中。
派克1916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的拉霍亚,曾在圣迭戈州立大学读医学预科,后从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是当时好莱坞演员中少有的大学毕业生。派克从艺始于戏剧,1940和1950年代活跃于电影圈。1944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同生共死》。1947年拍摄《君子协定》,获奥斯卡提名,进入巨星行列。
在中国,派克最为人熟知的电影是《罗马假日》。这部1953年的电影中国1987年才正式引进,但是魅力不减,和《茜茜公主》等片一起,点燃了普通中国人对欧洲的浪漫梦想。中国人熟知的派克电影还有《百万英镑》和《乞力马扎罗的雪》。20世纪80年代,派克数次来访中国,他留下的一句名言:“我不是明星,我是一名演员。”
派克对国人来说,意味着浪漫风雅,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却是头号英雄,他受到的推崇远远超出了演技。
头号英雄的称呼来自于派克逝世前一周,美国电影协会的一次银幕英雄评选。在众多好勇斗狠的银幕英雄中,派克获选凭借的是他在1962年出演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那位文质彬彬、手无寸铁但仗义执言的律师芬奇。派克一生多次获奥斯卡提名,惟有芬奇让他夺得了奥斯卡影帝的称号,只因芬奇代表了美国梦中普通公民的自由、正义与作为。
纵观派克生平,至少有两件事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第一件事是1947年,派克出演《君子协定》里那位向排犹主义开炮的记者;第二件事就是1962年,派克出演《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律师芬奇。这两件事中,前者是好莱坞反排犹主义的第一声,后者则是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先知先觉。不管是反排犹主义还是支持黑人民权运动,都恰恰介入了美国社会最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从而影响深远,成为民权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派克曾凭《杀死一只知更鸟》荣膺奥斯卡影帝,媒体对于这部影片以及派克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提及较多,而对于《君子协定》及其在反排犹主义中的作用提及较少。但是,如对好莱坞的社会结构更有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君子协定》才是确立派克成为好莱坞自由主义人士代表的作品。派克也把这部电影列入自己之最爱。
读过20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美国梦寻》一书的人,大概还记得其中一位好莱坞前电影制片人的女儿吉尔•罗宾逊的话:“好莱坞――这是犹太人精心制造的美国梦。”
好莱坞的电影业其实是美国犹太人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好莱坞的六大创始制片公司:华纳兄弟、Universal、米高梅、哥伦比亚、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的创始人,几乎都是来自东欧和俄罗斯的犹太移民。直到现在,犹太人族群在好莱坞仍然占据相当的数量,并且拥有话语权。
犹太移民从20世纪初即在纽约经营电影院,后来投资拍片,但是受到以爱迪生为首的东部电影托拉斯的排挤,于是移居加州。1915年犹太移民Carl Laemmle在好莱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电影城Universal,开始了好莱坞的电影事业。有人认为,正是犹太人将自己在旧大陆的受迫害经历、文化概念与对美国新大陆的自由憧憬结合起来,才创造出了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梦”这样一个文化主题,这一主题获得了美国主流基督教白人社会的认同,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甚至进入美国***府的爱国主义宣传机器中。
《君子协定》根据劳拉•E•霍布森的小说改编。它对反种族和宗教偏见的观点表达得非常直接。从电影的角度看,它缺少因果联系的戏剧性,并不很成功。但却是反排犹主义的第一声,赢得了无数犹太电影人的共鸣。
当时,麦卡锡主义幽灵已现,“非美活动委员会”已经成立,在二战中***的好莱坞进步人士开始受到***治上的压力,这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
《君子协定》拍摄期间,派克必须到“非美活动委员会”去解释,他为什么捐赠许多钱资助那些形迹可疑的活动。幸好,派克没有被指控为同情***人。
《君子协定》拉开了派克作为好莱坞自由主义人士的第一幕。其后,派克一直为民权发言,最突出的事件是在1987年公开反对里根任命罗伯特•伯克(Robert Bork)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因为一生参与民权运动,派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林肯式”的演员。
在无数像派克一样的公民的努力下,美国的种族问题已经从显性问题变成了隐性问题。犹太人族群现在已经具有庞大的经济势力,他们在大众传媒业里已经所向披靡,甚至开始利用这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种族之喉。在这种时候,重提派克,重提《君子协定》,也许可以让一些被种族仇恨灼伤的灵魂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