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字》描绘了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清教生活,霍桑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刻画了海斯特、丁梅斯戴尔、奇林沃斯及珠儿四个主要人物,他们的命运轨迹象征着从伊甸园的失落到重返伊甸园的过程,体现了霍桑对道德和人性的探索。
【关键词】红字;伊甸园;象征主义
一、海斯特・白兰――圣母
海斯特本该在壁炉旁恬静的柔光中享受家庭温暖,现在却站在全镇人面前。许多人犯的罪比红字还可怕得多,可偏偏选中海斯特,因为她和牧师通奸是原罪的开始,在完成救赎之前,她逃不了。她本有另一条路:遁入大自然的荒野,一切重新开始。可是命运为她安排了这样的生活,她怎能有丝毫的怠慢。这片土地召唤着她,只有在这里,她和她胸前的红字才有意义,本能驱使她回到小镇上,她今生今世都与红字不可分割。“在曾经犯下罪孽的地方接受人间的惩罚,她相信,她每天所受的折磨最终会涤荡她的灵魂,从而造就一个比她失去的那个更加高尚的纯洁,因为这是她受难的结果。” 海斯特为世人受难,她怀中的婴孩也是为了救赎世人的。“对于海斯特而言,生活中最神圣的品质,却被最深重的罪孽所玷污了,其结果,只能使世界由于这妇人的美丽而更加晦暗,由于她生下的婴儿而愈发沉沦。”
“人吃了禁果,从而为自己感到羞耻。你是否知道在吃禁果之前亚当和夏娃早就同居?直到智慧的毒药泼进来――撒旦引诱他们吃了苹果,这事儿方才成为‘罪恶’”。这就是堕落的开端。但海斯特冲破清教传统,表现出开阔的人性观和人生观,不觉得她和牧师犯了罪,甚至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其本身是一种神圣的贡献。所以她坚决不说出爱人的名字,甘愿终生佩戴红字,并积极行善,与虚伪的宗教道德坚决斗争。红字早已烙进她的心头,与她融为一体,其中的真理升华为“天使Angel”和“能干Able”,成为令人起敬的标志。七年的惩罚和救赎最终变成胜利,海斯特成为圣母,即使死后,墓碑上的文字“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也散着光明。
二、牧师丁梅斯戴尔――道德的囚犯
牧师是清教道德的代言人,也是道德的牺牲品,“他的宗教狂热和忏悔激情毁了他。”上帝是他最大的挑战,他无法摆脱上帝的意志,因为对他来说,“一次道德犯罪就已经覆水难收”。
他宁愿从高位走下来,站到海斯特旁边和她同受示众之辱,也总比终生藏着一颗罪恶的心灵要好受得多。但海斯特愿意为他承受痛苦,她的勇气让他害怕,每当他看到海斯特胸前的红字,他都觉得他应该站出来说出真相。牧师感觉胸前也佩戴着无形的红字,那字母的颜色来自地狱的炼火,灼烧着他的心头。“每一次激情演讲的背后饱含着多少痛苦和悔罪”,他千百次想将自己负罪的良心公之于众,但公众对他的景仰反而折磨着他。他以为理智可以战胜情感,道德可以控制肉体,所以用血鞭抽打自己,彻夜不眠实施斋戒,好让肉体之痛超越精神上的折磨,可他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最后,在虚伪和软弱中挣扎了七年后,他终于向道德屈服,颤抖着爬上高高的行刑台,依偎在海斯特怀里说:“这样做,比起我们在树林里所梦想的,不是更好吗?”他死了,“死在胜利的屈辱中”!他抛弃了恋人和女儿,辜负了他的教民们,留下不清不白的忏悔词,成为清教道德和良知的牺牲品。
三、老罗杰・奇林沃斯――毒蛇
奇林沃斯是一个被智慧附身的老头。他没有“促使人漂洋过海的那种宗教热情”,他更倾向于钻研人体结构、草药以及一切微妙的物质。他认为对知识的孜孜渴求可以消灭对女人的和幻想,因此他和海斯特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他不愿与堕落的妻子分担耻辱,并威胁妻子不能泄露他的身份。病态的好奇心令他一步步挖掘牧师深藏的秘密,时刻在暗处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折磨着敌人的灵魂。他是躲在伊甸园里的毒蛇,狡猾精明,引诱着牧师承认自己有罪。奇林沃斯在嫉妒和复仇的深渊里万劫不复,最终成为恶魔的代言人。
四、珠儿――伊甸园的孩子
“她是秉承着高深莫测的天意而诞生的一个清白无辜的生命,是在一次罪恶的泛滥中开放的一朵可爱而不凋谢的花朵。”给她起名叫珠儿,是因为上帝给这位可怜女人留下了一个不朽的婴儿,是海斯特倾其所有才换得的唯一财富!“这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她父母受到的惩罚,在她这里成为罪孽的标志和产物。海斯特要理直气壮地用珠儿最耀眼的外表象征她的红字。清教徒们的衣服一般深黑简朴,但珠儿穿着鲜红色衣服,这一点红,在这个晦暗的世界中透着惊人的美,“简直像有一轮圣洁的光环围绕着她”。
“这孩子配得上出生在伊甸园里,配得上在世上第一对父母被逐出伊甸园后,还留在那儿作为天使们的。”教会企***把她从她母亲身边“解救出来”,受基督徒教养,学会天上和人间的真理,珠儿却宣称自己是“她妈妈从牢门边的野玫瑰丛中摘下来的”。她是狱门前那丛红宝石般的野玫瑰,人类文明废墟上的鲜花,遗世***,意志自由, 不受法律管制,也未被宗教道德驯服。“她怎么会有罪呢?她的心中并不存在上帝,”她是伊甸园的精灵,空中王子的孩子,是由新元素做成的, 流淌的是鲜红的血液。
五、结语
前言《海关》中表述,海斯特是前任稽查官笔记下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距离霍桑生活的年代已有两百年之久。霍桑怀着对故乡萨勒姆镇的挚爱之情,以及“尘土对尘土的同情”,在开篇处指出“狱门旁风中的野玫瑰是人性脆弱和人生悲哀的故事进程中的一朵馥郁的道德之花。”霍桑如此迷恋道德主题,但谁又能说清在上帝眼中,什么是罪恶。故事最终以海斯特的救赎结尾,这是重回伊甸园的胜利,表明作者对人类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求。
作者简介:徐红宇(1993.0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电话18215619560,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