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闻敏感;概念;培养途径
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的发生,有的记者立刻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有的记者却看不出它是新闻。是什么决定了两者间的差别?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的第二生命,它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它既是新闻工作者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又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有: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治敏感);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读者;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二、认识上存在的误解
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命运”。
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感地捕捉到新闻信息,进而采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来。
在对新闻敏感的认识上,一般存在两种误解:一种认为新闻敏感与生俱来,学也学不会;另一种认为新闻敏感是一门技术,多学就能掌握。
误解的产生有着现实基础。如在一个新闻采访部门,有的记者总处于无新闻可写的困境;有的记者“眼尖”,线索不断,被称之“天生干新闻的料”。
其实,新闻敏感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门技术。它看似偶然得之,实际上是新闻工作者极度用心、处处留心、长期坚持所培养出的一种宝贵素质。明末清初思想家陆桴亭曾说,敏感犹如石头里的火,不断敲击,火才出现。“燃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一个新闻工作者欲得“见一叶而知天下秋”之“火”,须用艾绒引火,加油燃烧。这“艾”和“油”就是不断地学习和磨炼。
三、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怎样才能培养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就国内传媒业现状而言,许多新闻工作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如进入报社做记者,起初多半由老记者带一带。一段时间过后,这些新人们在捕捉新闻、判断新闻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其中成绩明显的多是那些心中始终装着工作,时刻想着找新闻,甚至为此有些焦虑的新闻新兵。
以笔者的一位同事为例,进入报社最初那几年从事一线采访工作,每天想的就是找新闻、找线索。和家人、朋友、同学交流,听公交车上乘客聊天,无论什么内容,头脑中都会用“能不能做点新闻”过一下。早上起来要先看自己的稿子发没发,怎么发的。一段时间没线索、没发稿,就会很焦虑,甚至梦里都是采访和写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度的工作热情,迅速地培养了她的新闻敏感,一年下来,一等稿得了近20条,超过了一些骨干老记者。
2.加强学习和知识储备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人说新闻工作者应是个“杂家”,各行各业的知识都要懂一些;有人说应走专家型路线,深入了解、掌握一个行业。不管做哪个“家”,都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加强学习和知识储备。试想,当听说或看见一件事情,我们对其背景毫不了解,如何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积累的知识,不仅能让自己在采访中与被采访者较好沟通,随时发现新闻点,而且对专业性较强的新闻的采访、写作更有帮助。2001年7月,笔者接到市民举报称,西泉眼水库周边有人在私建滥建。此前,笔者在与供水部门的接触中了解到,西泉眼水库年初刚被列入哈市后备饮用水水源,水库环境关系到千万居民的用水安全,而且当时哈市正处于“水危机”中。有了这个知识背景,笔者的新闻敏感起了作用,当即意识到线索的重要性,请示主编后立即赶赴现场采访,很快《污染“逼近”西泉眼水库》见报,形成了系列报道,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获评“哈尔滨好新闻”。
3.深入实际仔细观察生活。新闻摄影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有工作热情,有知识储备,肯动脑筋,这时的我们最需要的是,深入实际观察生活,去接触大量的信息,从中判断哪些有新闻价值,有多大价值。
在笔者刚做记者不久时,一天早上,宿舍室友的一句话引起笔者注意,他说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与笔者此前在传呼机上看到有些不同,笔者下意识地将多个室友传呼机上的天气预报看了个遍,发现情况“五花八门”,仅最高气温就相差了好几度,足已让人穿错衣。经进一步采访,报道第二天见报,揭示了当时天气预报的不规范。见报当天,报社一位老记者表扬了笔者,认为观察细致。前辈的鼓励,让笔者隐约感觉摸到了工作的一个窍门,那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强化自己的新闻敏感。
总之,新闻工作者只有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随时处于采访状态,那么新闻敏感才能在关键时刻油然而生。(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