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曼谷北上85千米,便来到了泰国古都Ayuthaya,音译阿育他亚或阿瑜陀耶,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华侨习惯称之为“大城”。这里是郑和下西洋曾到过的地方,建有香火旺盛的三宝公寺。
大城王朝辉煌400年
大城位于湄南河、华富里河、巴塞河三河和一段人工河围成的河心岛上,距离海洋不远,古时海船可开到这里停泊。大城四周环绕着肥沃的稻田,物产丰富,是非常理想的行***和交通中心。
大城曾为泰国第二个首都,不仅是泰国年份最久的首都,其历史在东南亚地区也是首屈一指。1350年,罗斛国主乌通王因瘟***流行,率众迁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即大城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中国史籍称为暹罗或暹罗斛。大城王朝有400多年的辉煌历史,直到1767年被缅甸灭亡,先后有35位国王在位统治。王朝最强盛时,曾灭掉素可泰王朝(1438年),其统治势力北达兰那泰王国,南抵马来半岛,东边打到高棉的吴哥。纳黎宣大帝是大城王朝的中兴君主,曾赶走入侵的缅甸***队,并***到当时的缅甸首都勃固。
大城王朝同中国关系密切。据中国史书记载,明代,暹罗使节来中国102次,明朝回访也有19次之多。明永乐六年(1408年),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沿湄南河而上访问过大城。直到清代,两国关系仍然十分密切。暹罗经常派船来中国进行朝贡式贸易。1722年,清***府为解决米粮不足的问题,要求暹罗运米30万石到闽粤浙等地销售,并给与免税优待。中国商船也络绎不绝地航抵暹罗,在湄南河上经常有一长列的中国货船停泊。基于暹罗与中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华人移居大城,并在此形成一个华人居住区。
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文明也开始传入泰国。1512年,葡萄牙人首次到达泰国;1516年,葡萄牙人与大城王朝签约,规定葡萄牙人可在大城等地贸易、传教,这标志着泰国与西方交流的开始。据史料记载,1548年泰国已能自制火***、火炮。大城是当时主要的贸易中心,有许多国家的人来大城定居,从此地散布的葡萄牙村、荷兰村、日本村以及城南边的天主教堂可得到验证。
1766年,缅甸***队兵临城下,大城被围困14个月之久。1767年4月7日,缅甸***队攻破大城,国王阿迦达身亡,宫殿里的金银财宝被劫掠一空;大城遭到彻底破坏,成为一片废墟;城中3万居民沦为战俘,大城王朝遂告终结。
后暹罗复国,首都迁往吞武里及曼谷,大城经过很长时间才得以重建。与泰国第一个古都素可泰相比,大城的面积要大很多,所以没有易地建新城,而是选择就地重建。今天,大城是泰国的府城之一,人口主要集中在岛的东部,西部则为历史遗迹区。
亲临大城访古迹
大城历代国王吸收了高棉“天授神权”的观念,糅合婆罗门教的仪式,兴建了许多壮丽美观的宫殿和雄伟万千的佛寺。
佛教文化在大城王朝时期达到巅峰,并深植于泰国文化之中。如果说,素可泰是泰国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大城则是泰国文化黄金时代的标志。大城的古代建筑遗迹,如寺庙、皇宫及佛像的镂刻等,无不体现出庄严典雅的风格,仿佛正幽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辉煌过往。
大城的城池形状不规则,完全由河流环绕,进出城要过桥或摆渡,城内也是水道纵横。古迹散布在全城,最重要的古迹群落则位于城区西北部,现辟为大城历史公园,其中最著名的古迹就是大王宫遗址。大王宫由大城王朝始祖乌通王始建,后来又向北扩建而成。历代国王在宫中加建了许多亭台楼榭。1767年,这座王宫毁于缅甸人之手,如今留下的大多是荒草丛中的残垣断柱,但从地基上仍然能看出当年殿宇的恢宏模样。
大王宫区域内还有一座柏士讪碧佛寺,意译大觉寺,俗称三塔寺,这是大城最重要的一座国寺,由王族专用,同曼谷玉佛寺的地位相当。三塔寺于1448年动工,目前仅存3座建于15世纪的佛塔,佛塔用来存放国王的遗骸,其雕刻、线条和建筑技巧极具代表性,令人赞叹不已。寺内原供奉一座包金佛像,后被缅***用火焚烧,并把黄金熔化拿走,只留下剥光的佛身。缅***还在各处挖掘开凿、寻找宝藏,挖走许多王族奉献的宝物。最后,缅***还放火将全寺焚毁,现在只存大量残垣瓦砾,一片荒凉气氛。徜徉在此,令人不禁感怀历史的无常。
涅寺位于大王宫西侧,虽名为“寺”,实际上仅有一尊长28米、粉刷成白色的释迦牟尼卧佛像。并不是所有的卧佛像都表现佛祖的涅,有时它也代表佛祖的身体长大百倍以对付恶魔罗胡,据说这尊佛像所表现的就是这个寓意。如今,卧佛像露天存放,仿佛有种以地为床的感觉。原有的佛殿已被缅***摧毁,现仅存24根石柱傲然耸立。
1955年缅甸***吴努访泰期间,曾前往大城参观,看到王宫旁一座寺庙的遗迹,甚觉不安。为促进泰缅睦邻友好,他自愿捐献泰币20万铢修建一座佛殿,这就是大王宫遗址南侧的帕蒙空博碧佛堂,意为吉祥佛堂。寺内有一座铸于17世纪的铜佛,据说这是泰国最大的金属佛像之一。坐像佛身用砖石砌成,外边再用厚铜片包裹,佛像高12.45米,两膝间最宽9.55米,佛座高4.5米。据说当地人修葺大佛时,发现佛身内竟藏有好几百尊小佛像,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在大王宫东门口的小广场上立有一座乌通王的雕像,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创建大城王朝的君王。游客们在附近争着骑大象,借以体验古代君王出行的威风。从这里向东,是一条大道,即纳黎宣大街,街两旁也存有几座寺庙遗址。其中路南的玛哈泰寺是大城最大、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建于1384年,受到高棉艺术影响的佛塔中安奉着先朝君主的灵骨。玛哈泰寺中还有大城著名的景观――“树包佛头”,即一颗佛陀的头被包裹在树根中。这一奇特的景观是如何出现的呢?据说,当年有一个被缅甸***队毁坏的佛像头掉到了地上,正好旁边的树干包住了佛头,树干随佛头面颊的曲线扭曲生长,把佛头包在其中,佛头就像从树中长出来的一样,二者浑然一体。游客来这里游览,如果要留影,必须蹲下来,因为自己的头是不能超过佛祖的头的。
路北的拉嘉布拉纳寺约建于1424年。根据倾圮的遗迹推测,这所佛寺的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如今这里存有一个大城王朝初期的高棉式佛塔,其泥塑的花纹非常精致。1957年修葺这座佛塔时,人们发现地下室中藏有大量金制的皇室用具、珠宝以及佛像和佛牌等,使得佛塔声名大噪。佛像和佛牌后来公开售卖,所得款项用于创建昭三披耶博物馆,博物馆中陈列有大城时期的佛像、人物雕像、宝石、金饰和其他出土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展品便来自拉嘉布拉纳寺的佛塔地下室,它们是缅甸人洗劫大城后幸存下来的,包括一把镶满宝石的宝剑、一双金饰的舞鞋和大量的珠宝。
三宝公寺拜郑和
三宝公寺坐落在大城西南城外,位于巴洒河与湄南河交汇的位置上,游客可以乘坐大城的特色交通工具――三轮出租车前往。
三宝公寺,泰国人称之为帕南***寺,泰国人和华人都十分尊崇这座寺庙。寺中一块碑文上记载着三宝公寺的历史,这座寺庙建筑年代当在大城王朝肇兴之前,尚缺乏证据考订建寺的年代,但知佛殿中的大佛像造于1324年,即大城王朝创立之前26年。碑文说,最初先在露天造起大佛像,以便善男信女们远远便可望见、膜拜;碑文又说,因当时来大城做生意和移民的华人非常多,华人信众把这座大佛像称为“三宝佛公”,把它看作是航海保护神。
关于此庙,华人中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说法。600多年前,明朝使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率领帆船队伍沿湄南河而上,到达暹罗首都大城访问。郑和的船队带来了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同大城商人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较暹罗先进,因此郑和的来访对当地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暹罗民间尊崇郑和,故流传了许多关于郑和的传说。后来,这些传说被渲染上神话色彩,人们也将郑和作为神像供奉,郑和摇身一变成为“三宝佛公”。为了纪念郑和,人们还把帕南***寺改为三宝公寺,佛殿的坐像也是由华裔奉建的。
三宝公寺建立后,前来定居的华商日增,寺庙周围逐渐形成唐人区。1766年泰缅战争中,缅***将大城团团围住,继而全城失陷,大城被付诸一炬。但三宝公寺因距市区较远躲过一劫,得以保存至今。
跨进三宝公寺的门槛,可见门楣上悬挂着“三宝佛公”的大匾,两侧还有多副中文对联,如“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七度使异邦有明盛纪传异城,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从对联的内容便可看出郑和在泰国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主殿的大佛像到底有多大呢?说起来惊人。这是一尊巨型坐佛像,佛像高达19米,相当于四五层楼的高度,直抵大殿天顶,仿佛要顶破大殿一般;佛像两膝间宽度达14米多,把佛堂撑得满满当当;佛身漆贴金箔,宝相庄严,令人敬仰。佛像前香烟缭绕,整日挤满敬拜的香客信众。三宝公寺中还供奉着千手观音、四大金刚、关圣帝君和财神爷,此外还摆上了宝船模型,增建了善庆庵,具有浓厚的中国风。
大城“三宝佛公”一直是中泰两国人民敬仰膜拜的对象,每年来此寺朝拜“三宝公”的华人络绎不绝,寺内的香火也越来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