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5日早晨8点,由南京一家户外活动俱乐部发起、由150多名驴友组成的“暴走”队伍,从南京明城墙的太平门紫金山索道口准时出发,沿着明城墙,途经琵琶湖、中山门、集庆门等,最终回到太平门,全程约35公里。驴友们说,此次户外暴走,之所以选择明城墙,是希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对这一历史文物表达纪念之情。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建得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城墙之一,其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1800年后,朱元璋攻进了南京城。在南京城,朱元璋采用朱子学名家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战胜了兵强马壮的陈友谅和富甲一方的张士诚。并于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公元1366~1386年间,朱元璋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在历时20多年的时间内,明王朝把南京建成了中国江南历史上的最大都城,同时也修筑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据说,当时法国巴黎城的周长是29.5千米,而明城墙的周长达33.676千米,明都城可谓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城。
明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4圈的墙垣迭套组成,是相当有系统性的都城。明都城明显有别于其他的设计,除它之外一般是采用方形的形态,而明都城却依山形地势而建,顺其自然地成了不规则形。设计建造者充分利用南唐都城的南、西两面城墙,进行拓宽加高,并向其他两面延伸,依山据水,婉转合拢,史书称它是“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
工艺考究,设计合理
明城墙由城基、墙身、雉蝶3部分组成。它的建造采用了多重的强城固墙措施,大部分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然后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在内外壁之间基本上是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在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上一种叫“夹浆”的特殊材料,据说这种“夹浆”是用石灰、糯米汁或高梁汁混合而成,有时还会加上桐油进行混合,其黏合力极强,浇灌凝干后牢固无比,能使城墙经久不坏。墙顶用砖铺成,且墙顶部靠外一侧,均砌成锯齿状矮墙,留有泄水槽,称为“雉蝶”。
明城墙由数亿块城砖筑成,其城砖的烧制很规范,每块砖重近20千克,分为瓷土砖和黄土砖两种,其中黄土砖占绝大部分。城砖来自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州、县以及***队卫、所、工部营缮司等。为了确保砖的质量,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记载着烧制单位的名称和窑匠、制砖人名字等,有非常明显的制砖质量“责任制”。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非常讲究,不仅城垣自身有防、排水系统,城区也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等进行防、排水。墙体顶面设置有石质排水明沟,离明沟约50米距离处设石质出水槽。城区与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闸门,中有铁栅门,以防有人潜入。其中,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此外还有金川河闸、武庙闸、半山园闸与琵琶闸等,这些涵闸都设有铜、铁管,只进水不进人。
13座城门与坚固的城楼
明城墙上建有13座城门,其中,由南唐城门扩建而成的有3座门,即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
新建的城门有10座,即南面的正阳门(今光华门),南之西的通济门;北面的太平门,北之西的神策门(今和平门)、金川门、钟阜门;东面的朝阳门(今中山门);西面的清凉门(今清江门),西之北的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而今的明城墙,留下的明代城门仅有5座,即中华门、汉西门、神策门、中山门和清江门。而明以后再开的也只留下了玄武门、挹江门和***门3座了。
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尺寸不一,因地制宜,城墙高度一般在14米至18米之间,总体是城南较高,城北较低。整个墙身呈梯形,上窄下宽。城顶外侧建垛口(雉蝶)13616个,垛长2.75米,垛距0.4米。城顶还建有窝铺200座,以作御敌堡垒之用。
在当时,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其中,聚宝门、三山门和通济门各有城墙4道,每两道之间留有空间,称为“瓮城”,战时能强化防守功能。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当时最为坚固的聚宝门还设有藏***洞,据说,聚宝门两侧城墙的藏***洞共有27个,可藏兵达3000多人。
在水西门和中华门之间有段城墙,其高度比别处城墙矮许多。据传这段城墙是当时的安徽太平县人负责修建的。当时,修建城墙的民工很苦,而太平县土地贫瘠,民工更是缺吃少穿。可是苦于官吏的严管,大家敢怒不敢言,只能消极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墙还未完工,民工对负责检查工程的官吏谎称说:“不知是破了什么风水,我们这儿的人个个得了黄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工。”那官吏看到他们脸色蜡黄,就连忙回宫向皇上禀报。实际上所谓的黄病是民工们拿荷叶将脸抹黄的。皇上听闻之后下了一道圣旨:为体恤太平县民工,城墙没完成的就不罚了。不过,既得了黄病就要忌盐,从此太平县再也没有官盐供应了。对这段城墙,人们称之为矮城。
现如今,可惜的是这些城楼均已毁废,仅存的神策门上的歇山顶重檐城楼,经鉴定,也已是清末的建筑,明代建造的都已毁坏,而瓮城现今也仅剩下中华门瓮城。
南京***府巨资保护明城墙
明城墙建成至今已历600余年岁月,其间战乱频仍,风雨侵蚀,到新中国成立时,城墙已是沧桑历尽。为此,人民***府对明城墙进行了积极保护。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办公室对明城墙进行了普查,结果为:外形完整的明城墙长度为19.802千米,半损坏的城墙长度1.549千米。1988年之后,南京市***府投入巨资用于老城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到2004年5月,经恢复的完好明城墙总长度已经达到23.743千米。现在,明城墙又实施了新的修建工程,即全面清除城墙上的杂乱建筑物。
现今,当你漫步于明城墙,聚宝门的雄伟气势会使你生发出强烈的美感:这座位于城南偏西、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城门,东西宽128米,南北深129米。城高21.45米,占地16512平方米,它南临秦淮河,内依秦淮内河,在明朝时,它曾设有3道瓮城,4通城门。这个城门中最大的一个藏兵洞,其面积竟也达303.3平方米,城门的伟阔坚厚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明初建造南京城时,所需巨额费用大部分摊派到一些江南富户头上,其中浙江吴兴的大富翁沈万山单独认捐了洪武门至水西门的造城费用。可聚宝门建筑之初,城墙屡建屡坍,有人献计要朱元璋使用沈万山祖传的聚宝盆,朱元璋用计强行征用,并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东面的墙下,城门果然修成。于是人们将这座城门称为聚宝门。
俱往矣,明王朝早已灰飞烟灭,南京明城墙也成为了历史文化的游览胜地。当站在这古老的城墙上,面对着残损的墙垣,我们不由得思绪飞扬,思索着明王朝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明朝那些事 悠悠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