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宋元时期才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形态。从艺术因素的构成来看,戏曲主要来源于民间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至明清走向繁荣。
原始社会的歌和舞是相辅相成地联系在一起的,最初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内容有对鬼神的神圣祭祀、对祖先的祝祷祈求、对丰收的庆贺、对爱情的歌颂与对疾病的祛除。而原始歌舞最重要的作用还是驱逐魔鬼和祛除疾病。老百姓十分敬仰原始歌舞的表演者:最初的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巫师。而“巫”就是顶着天、立着地、手执戈、且歌且舞的两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许多可以医病的草药,老百姓不在像以前那样迷信巫师,巫师的地位与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巫师转化为娱乐于民的傩戏表演者(巫师身披熊皮、脸戴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带领由人扮演的兽及童子,边大声喊着“傩”,边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一部分巫师演变成为宫廷王公贵族服务的滑稽戏的表演者“优”。如有名的“优孟衣冠”(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后因家贫无力埋葬,其子找到当时表演者孟,孟十分熟悉孙叔敖又善于模仿,并了解孙的动作、习惯,于是孟穿戴孙的衣冠去见楚王,以孙的语气说楚王不关心功臣死后的家属安排,楚王很后悔,赏赐其子大量财物,孙得以安葬)。
这种扮演虽然还只是模仿生活的原形,不是艺术形象的创造。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的表演艺术已经出现,并常以单个弄臣滑稽戏的形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汉初出现了角抵戏,舞台上的优伶数目达到了两个,他们将角抵舞蹈化,在舞台上不将角抵输赢放在首位,而是为了表现提前预设的人物故事。如:《东海黄公》表现秦末能兴云雾、伏虎蛇的异士黄公,到了晚年年劳力衰,擒东海白虎反被虎害。这时的戏曲人物与故事都有了假定性。
西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因有一参***石耽因贪污,每逢宴会命一优伶扮演参***,另一优伶(演苍鹘)嘲笑戏弄,从此这两个角色成为戏曲分行当表演人物的开始。虽情节简单,但已具有虚构事实、组织戏剧冲突的成分。古优的一个角色正式发展为两个角色。这种君对臣的嘲讽表演,在南北朝与歌舞相结合,在唐朝得以发扬光大,形成唐朝的多角色的参***戏。不但借题设事、滑稽调笑,并且侧重对市井生活和市井人物的反映,人物在一定的戏剧矛盾冲突中,已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仍以副净(原来的参***)、副末(原来的苍鹘)的滑稽调笑贯穿于全剧。
中国以抒情诗为主体的诗歌源远流长,但长篇叙事诗却不发达,使戏剧发展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影响了戏剧的成熟。南北朝时期歌舞兴盛,乐府诗歌常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隋唐时期,大曲将歌舞结合演唱故事,以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音乐结构形式,反复演唱来叙述故事。唐代寺院也开始采用边唱边讲的方式讲说佛经和世俗故事。这种文体后来发展为鼓子词,它在咏唱故事时,仍采取说唱相间的形式。
北宋泽州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的说唱形式,把叙事和抒情的因素结合,以演述长篇故事,但可惜没有作品流传。金代产生了董谢元所著的《西厢记诸宫调》,这表明了说唱艺术在文学和音乐上的成熟,它对戏曲的剧本文学和音乐唱腔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戏曲从说唱艺术借鉴说唱艺术叙事经验,并吸收了众多的题材故事、情感和趣味,把原来演唱者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叙述,变成直观的再现由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来完成,这样叙事情节就转化为戏剧性情节故事,也就形成了戏剧的剧本文学,原来的诸宫调的套曲形式,也演变为戏曲的曲牌联套的音乐体制。
各种艺术的演出地点除宫廷、寺庙外,北宋时期产生了专为演出而设的场所,称瓦社。每座瓦社中有几十座勾栏棚,分别演出不同的技艺节目。宋杂剧和金院本在不断吸收融汇各门艺术中得到发展。如:北宋末年脱胎与温州地区民间歌舞的小戏――宋元南戏,是当时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它具有民间歌舞小戏的表演特色,也同时吸收了杂剧的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方式。角色行当已有七种,形成了曲、白、科介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流传至今的有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写一书生得官后抛弃并残害前妻的故事,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元代作品《小孙屠》(写恶吏勾引人妻并进而诬害良善的故事)与《宦门弟子错立身》(写一贵族子弟与女艺人坚贞相爱的故事)。特别是北杂剧南下后,南戏的艺术水平日臻成熟,它吸收消化了诸宫调的文学体制、音乐体制逐渐形成了古典戏曲的第一完整形态――元杂剧。
元杂剧是元代北方的戏曲形态,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和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完整的形态。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剧基本由一人(正旦或正末)演唱到底;音乐体制采取曲牌联套形式;角色已达十二之多;优秀剧本层出不穷。
元末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创作的《琵琶记》,该剧为中国戏曲五大名著之一。它取材于民间说唱《赵贞女与蔡二郎》,写了汉代蔡伯喈与其妻赵玉娘的悲欢离合。元代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创作了《西厢记》,原出于唐元缜《莺莺传》,金代董解元改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写成《西厢记》杂剧。介绍了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与书生张珙的相识、相爱,并最终在红娘的协助下,冲破礼教束缚而结合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文辞优美,成就居元代杂剧之冠,同为中国戏曲五大名著之一。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的舞台性,剧作家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戏曲舞台规律十分谙熟,因此他们的剧本不但适合舞台演出,而且传唱百年不衰,其中的优秀剧目如《单刀会》、《窦娥冤》、《西厢记》,至今仍串演于戏曲舞台;其次元杂剧具有突出的通俗性,它把通俗白话引进剧本创作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再次元杂剧有广泛的群众性,来自于民间、反映民间疾苦因而在民间光泛流传。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光辉的一页,但因知识分子地位的改变、杂剧中心的南移、自身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制,以及内容上的枯燥最终被充满生机的南戏所代替。
元末明初,中国戏曲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在南方形成,并且各地多种声腔蓬勃兴起,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丰采。后来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字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明嘉靖在世)精心改良,去其直白,加上舒缓,使昆山腔流丽悠远、委婉动人,深得群众喜爱。此后梁辰鱼又以本系统声律要求创作了《浣纱记》获得成功。昆山腔遂以苏州、太仓为中心,向四方传播,逐步流布全国。昆曲至此被称为“人籁”、“雅”,在当时倍受群众钟爱与***府保护。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地方兴起的地方戏,被称之为“花”。
明初至清中叶中国戏曲以唱南曲为主,明代前期由于朱元璋对《琵琶记》的推崇,戏曲剧目偏重于忠孝礼教的主题,宣扬忠孝节义或功名利禄、因果报应。如明代邵灿的《香囊记》(写宋代张九成一家在金兵侵宋,宋王朝破败流离大背景下的悲欢离合故事),不仅宣扬礼教,而且开创了典雅骈丽的文风。明代后期的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不但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贪婪进行了暴露和抨击,而且提倡个性***,批判封建礼教。如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借吴越之争,着力批判听信谗言、不纳忠谏的吴王夫差和贪婪受贿、左右皇帝的无能权相);明代高濂的《玉簪记》(写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恋爱结婚的故事);尤其是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的名著《牡丹亭》,通过杜丽娘、柳梦梅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以浪漫主义手法,颂扬了人间真情,并以情抗理,其不妥协的精神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戏曲五大名著之一。
明代灭亡的史实,对作家的思想震动极大。一些讴歌民族英雄、表彰民族气节、总结历史兴旺经验的作品相继出世,特别是洪升(1645-1704,字防思,号南屏樵者,钱塘人)的《长生殿》(写唐代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作品借帝妃之间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也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宣扬了生死不渝的至情观),和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的《桃花扇》(借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追究了南明王朝覆亡的深刻***治原因,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都以生动的形象,总结了历史的兴亡教训,歌颂了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结构精巧、曲律谐和、文辞优美,同为中国戏曲五大名著。
明清的舞台艺术,已经走上了全面发展和高度综合的阶段。表演艺术上,角色分工更为细致。由南戏的七大角色发展为“江湖十二角色”,在舞台美术方面,突出重视服装、脸谱和化妆。服装道具分为衣、盔、杂、打四箱。至清代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剧坛面貌环绕一新,出现了诸腔杂陈,百花争放、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进而出现了花雅争胜的局面。处于正声的昆曲虽有清***府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保护,但历经三次激烈交锋,终以花部取胜告终。乾隆初弋阳腔演变的京腔胜;乾隆44年秦腔胜;乾隆55年徽班胜,于是在北京出现了京秦、徽秦合作的繁盛局面;道光年间湖北楚调进京,又形成了徽汉合流,最终导致了京剧的诞生。
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繁荣,京剧是一个集戏曲艺术成就之大成的剧种,具有多种声腔,囊括了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昆腔、高腔、秦腔及各种民间小调。音乐体制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兼有曲牌联套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继承了多声腔剧目并进行了移植改编。已知传统京剧剧目有1288出,如《宇宙锋》、《打渔杀家》、《三击掌》、《四进士》、《秦香莲》、《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拾玉镯》等,均为其优秀剧目。京剧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京剧的行当,大体分生、旦、净、丑。京剧角色的服装头饰对人物的身份、职位、年龄的装扮,从式样、色彩、***案上有严格的区分。并利用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对人物的面部进行勾画,脸谱艺术是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风格。此外京剧表现手段唱、念、做、打具有突出的程式性与虚拟性,使生活动作舞蹈化,对生活的表现也更加神形兼备。京剧自诞生(1790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后典型,如今已成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戏曲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品种所独具的美学特征,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艺术形式的高度综合性,表现手法的虚拟性和表现形式的程式性,及其对时间空间处理的灵活性,在戏曲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戏曲的明天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