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整理古代文献里的“研”和“砚”的用例,从通用、语音和意义上几个方面来探讨“研”和“砚”的同源通用问题。
【关键词】研;砚;通用
一、前言
“研”和“砚”在现代汉语中,一个是研磨的意思,一个是墨砚的意思。两者在读音上是相近的,它们之间会不会有字源上的联系呢?或者是通假字,或者是同源字。在贾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中,他提到“研”通“砚”,他的观点是这两个字是通假字。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研”的解释是:“《说文》研(旧字形作“”),石靡也,从石,声。”(一)①细磨,碾为粉末。②磨砺。③研究。④详细,详尽。⑤妍好。也作“妍”。⑥姓。(二)同“砚”。①一种光滑的石头。②砚台。
从《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已经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研”和“砚”同。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通假字还是同源字呢?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的典籍文献来查证一下。
二、举例查证
1、“研”的例子罗列
关于字书词典中的“研”字释例,罗列如下:
《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磨使和濡也。”
揖《博雅》:“,研也。”“摩,研也。从手麻声。”
《说文》“研(旧字形作“”),石靡也,从石,声。”
《宋本玉篇》:“,午田切。摩也。亦作研, ,,亦与研同。砚,午见切。石滑所以研磨。”
原本玉篇残卷(黎本玉篇):“研,午坚反。《说文》研,石靡也,《广雅》研,郭也。或为研字在手部。或以为笔砚之砚字也。”“砚,字书亦研字也。”
《广韵》:“砚,笔砚。吾甸切。”
《广韵》:“研:磨研。又音平声。”
《说文解字真本・手部》:“,摩也。从手研声。”
《说文解字系传》:“,摹也。从手研声。”
江沅《说文释例(芋园丛书)・卷上・字例》:“,下曰摩也。故摩下也。今本改为研也。”
江沅《说文释例》:“研,研下曰石靡,石靡下曰石也。此与摩二篆转注正同而义一属手,一属石。今人碾字,乃研之俗字也。以碾代研而以研代砚。”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石靡。从石,声。又今硎字,疑研之误。以石曰研磨,以手曰摩。《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磨使和濡也。【转注】《周易・系辞》能研诸侯之虑。郑注:,喻思虑也。{疏}精也。又极深研几。蜀才本作,皆得转注。《东京赋》研是非。注:审也。假借为砚。”
《六书故》卷五:“五坚切。以椎摩物也。(别作砚石因《说文》曰:摩也。)今人以研墨之石为研去声又上声。别作碾。”
黄侃《说文同文・石部》研同。
《国语辞典》p4075【研】①摩细。②穷究。【】同“研①”P4095【研】同[砚]。
2、“砚”的例子罗列
《说文解字》:“砚,石滑也。从石见声。”
《古今***书集成字学典・第一百五十六卷・砚部汇考三》:“琴砚、莺砚、箕砚、山石砚、山字砚、太极砚。”
张自烈《正字通》(哈佛燕京***书馆藏本)砚:“《说文》研砚分二义二音,今俗砚,亦作研义通。”
《康熙字典・砚部》:“【正字通】《说文》研、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
《国语辞典》(民国37年重印本)【砚】①磨墨之具,通常以石为之。②称同学者,如砚兄、砚友、砚弟。
3、文献中的“研”和“砚”的用例
《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周易・卷七》:“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尔雅・序》“璞不揆昧,少而习焉,沉研钻极,二九载矣。”
《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磨使和濡也。”
《广韵》:“子细研,穷究其巢穴,澄凝微思,郑重详思。”
《广韵》:“,摩也。”
《广韵》:“研,磨也。”
《广韵》:“研,磨研,又音平声。”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遂竭愚思钻研甚久,颇有所得。”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诞与帝同年,幼同砚席,尚帝妹乐安长公主。”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第二之二》:“砚席之间,于文字则引孙吴述形势。”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第一之一》:“文檄检索研核莫不躬亲。”
《吴越春秋》:“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穷也)营。”
《水经注・序》:“宜奖触目研磨信可亲设以春秋。”
《大唐西域记》:“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亦沉研得其趣矣。”
《齐民要术・卷第三》:“寝别内外砚冻,命幼童读、篇章。砚释命,幼童入小学。”
《齐民要术・卷第八》:“用胡麻一斗,捣煮令熟,研取汁三升。”
《王氏脉经・序》:“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颐。”
《西京杂记・卷第一》:“以玉为砚,亦取其不。”
《唐段少卿酉阳杂俎续集・卷一》:“可恶戏灯弄砚纷抟不止。”
《法苑珠林・卷三十四》:“以须弥为砚子,四大海水为墨。”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刘梦得文集》:“遥是在砚席者多旁行。”
《唐贾浪仙长江集》:“重与曹彭兵曹:砚冰催腊日,山雀到贫居。”
《白氏长庆集》:“山客砚前吟待月,野人尊前醉送春。”
由上而可得知,在古代的文献当中“研书”和“砚书”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研”的本义是细细的磨,《说文》中已经表明了“研”是通“砚”的,“研”在表示研磨这个动作的同时,也可以表示研磨的工具。《资治通鉴》中提到的“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研书”即“砚书”,是写字的意思。后来就逐渐将“研书”、“研席”写成了“砚书”、“砚席”。再加上古人对于“研”和“砚”在文献中的释义,可以充分证明了“研”和“砚”同这一个设想。
三、语音上的联系
“研”“砚”在《广韵》中同属“霰”韵,中古时二者音相近,肯定是存在语音上的联系。上古时同属疑纽元部,也存在语音上的联系。既然在上古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语音上的联系,因而存在通假的可能。再加上它们的意义具有先后承接的关系,所以它们同时也具备了同源词的条件。
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表明,元部疑母字下,研nian,砚?耷ian。两者是叠韵关系,所以它们在上古的时候语音是相似的。《说文》中关于“研”的解释,而段注则进一步引申为:“亦谓以石石靡物曰研也。”《广韵》:“研,磨也。”关于“砚”,《说文》:“砚,石滑也。”段注:“今之研墨者曰砚,其引申义也。”《广韵》:“砚,笔砚也。”字本作“研”。《汉书・张安世传》:“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文选・郭璞江赋》:“绿苔乎研上。”注:“研与砚同。”
语音上看,“研”“砚”有相似相近的方面。从意义上看,“研”“砚”意义有相同之处。王力先生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而“研”和“砚”符合上面的几个条件,所以它们是同源字。
【参考文献】
[1]贾延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Z].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37-438.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588.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0.
[4]郭璞.尔雅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王力.同源字典[Z].商务印书馆,198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砚”和“研”同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