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忠告世人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古代帝王为警省自己,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着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俗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此话是说: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绝接受一土壤,故愈成其高大。
自然界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只有不知满足,虚怀若谷,大度从容,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
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
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对此“容人之法”,许多名家所见略同。
《韩非子》有:“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富。”
《管子》中载:“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可见,一个有志成大事的人,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虚怀若谷,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其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