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录音软件、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剧需要发展性地融入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以充分体现其声音艺术的特色和魅力,不断挖掘声音在广播剧中的潜力。本文即从声音艺术的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用声音缔造一个真实的时空
广播剧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录音技术等,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描写场景,借助听众的想象力,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广播剧中,受众用耳朵感受整个世界,一切无形无影,一切又都实实在在。
1.以声音营造真实的环境
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论述电影的艺术表演手段时指出,声音可以引起具体的空间幻觉,而画面实际上却是平面的,所以具有最重要的空间意义的不是画面而是声音,“声音极其强烈地表明了空间”。火车的行驶声和车轮在钢轨上的声音,让人联想到旅途;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喇叭声交杂出现,使人想到都市的街道;鸟叫、虫鸣、流水声,让人联想到郊外……声音为受众“描绘”出故事发生的场景和空间环境。比如,广播剧《春风化雨》开场,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夹杂着“咯咯嘎嘎”的声音,接着在这样一片声响中,人物念白:“我的家在冀东一个叫孟庄儿的小山村,那里住着百来户人家,几乎都姓孟,都能论上亲戚排上辈儿的……”开头的音响一下子就将人带到乡村田野,寥寥几句念白,勾勒出故事即将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2.以声音演绎人物活动,展示情节
运用音响、音乐,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对比”“叠加”等,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创造出戏剧化的、立体化的声音组合,不仅确定了情景和环境,还生动地演绎人物活动、展示人物心理、交待剧情发展。比如,敲键盘的声音,我们知道这个人使用电脑;杯子碗筷的碰撞声,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用餐;叩叩叩的敲门声,使人联想到拜访,如果声音很重又紧凑,就会让人感到这个人物的内心很急切、激动,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在声音中表现出来了。
3.以语言为人物造型
众所周知,受众对电视、电影、戏剧人物形象的了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乃至服饰来完成的,直观、立体、一目了然。而广播剧则是全靠声音给受众一个人物形象的概念。从人物对语言情感的表达,比如发声的音质、音色、音调以及说话的地域特点、语气、节奏,哪怕是一个感叹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的年龄、性格、气质,甚至他的外在形象,是美是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健壮还是孱弱……比如,语音沙哑、急促、干瘪、语调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粗野、凶蛮的人站在面前,生动、鲜明。
二、以声音影响受众的感性
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撷取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性。
1.以自然之声直接抒情表意
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华,而难于实”。因此,一般广播剧在挑选素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的可听性。可听性的声音主体,大多是“蕴含着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这些有生命的声音经过艺术的加工组合才更真实地表达故事,直观地使受众进入剧情、理解剧情,引起共鸣。
广播剧《杜十娘》第一场,杜十娘和李甲坐在马车上奔驰在田野大道上。耳朵里传来马蹄的声响,节奏轻快,很自然地抒发出人物愉悦的心情,并使听众直接体会到杜十娘甫获***的轻松、明快的内心感受。
2.以艺术之声放大细节,渲染情趣
所谓以声言情,闻声而知情。在广播剧中,往往通过对声音元素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设计安排,提升声音艺术的张力和魅力,唤起视觉形象,使人物、情节更加丰满。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声音,常常能从细节入手,在扩大受众与剧情的交流空间,引发思索和共鸣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儿童广播剧《雪孩子的平安夜》中,悠扬的竖琴,呼呼的风声,“咯吱咯吱”踩雪的脚步声,钟声……富含多层次纵深感的声音为听众展现了一个安宁的雪夜。这样的夜晚,主人公小菊给在天堂的妈妈打电话:“……妈妈,我想跟你说句悄悄话行么?我们住的屋子后面有一棵大槐树,每天晚上到睡觉以前我都会一个人悄悄地跑到树底下,抱着这棵树。因为,因为妈妈的名字叫槐花儿。风一吹,树叶沙沙一响,我就觉得是妈妈在叫我。”女孩儿娇嫩的童音,伴着此时轻柔、低婉的音响,不禁让人联想到一棵高大的槐树,风吹叶动,就像母亲的抚摩,轻柔、温暖。使听者内心酸楚,煞时涌出无限亲切的情怀。
又如,在大型广播剧《东周列国》“伍子胥吹箫乞市”一集中,伍子胥逃至江边,得遇渔夫助其渡江。渔夫唱:“天色已晚啊,我心忧愁;月已升起啊,快上我舟!”江水声、船桨划水声撕破一片寂静,和着渔夫的歌唱,顿时使人想到:一叶孤舟悠悠地行驶在冷月初升的江上,环顾一片苍茫,含蓄地向听者揭示了伍子胥身为逃亡者惊惶的心绪和凄凉的境遇;之后伍子胥逃至吴国,一位小村姑赠其饭却遭其疑,村姑哼唱:“天空黑,星星白;世道黑,人心埋……”,又巧妙地讽刺了伍子胥多疑的性格。这些小曲调的设计,胜似旁白,在烘托氛围、塑造人物的同时,使听众产生极为强烈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虽含蓄但直击剧中人的内心世界,趣意盎然。
3.以音乐烘托主题,感染情绪
在广播剧中,还常常用音乐来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内心和心理变化。大型广播剧《东周列国》第55集“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在山林中弹奏《注颜回》,曲乐悠扬,古韵盎然,樵夫子期为其陶醉感叹,遂引出一段知音之遇。“美啊,巍巍乎志在高山”,“美啊,洋洋乎志在流水”,一曲《高山流水》使听者在美妙的乐曲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心潮,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置身在江泊月下的夜晚。不料子期早逝,伯牙听闻噩耗,悲痛下再弹《高山流水》,弹罢毅然摔碎瑶琴,叹“知音已逝,我俞伯牙此生再也不会弹琴了!”汩汩的水声伴着古曲声,仿佛向听者展现了一幅饱含生命韵律的自然画卷。弦歌知己,终成绝唱,不禁令听者感怀,痛其所痛,伤其所伤。这里,出现了四次古曲,不仅意寓着人物的知音之情,抒发人物内心的感叹,更贯穿整个故事主线,并最终成为推动人物情感高潮的阶梯,形成极强的感染力。
三、广播剧的声音艺术是想象艺术
曹禺先生说:“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有独特的个性。广播剧的艺术家,给听众留下的广阔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听众是广播剧的创作者。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着神奇的语言和声音,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在广播剧中,所有声音都通过激发听众的想象而形成最后的艺术形象,广播剧的声音艺术是想象的艺术。
1.声音表现剧情的过程也是受众发挥想象创作的过程
不同于戏剧、电影、电视里所能展现的画面是直观、共性的形象,声音艺术通过激起受众的想象为其创造一个自己的时空,使其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具有个性、丰富性,更感亲切、生动。
比如,广播剧《二泉映月》中,解说:“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月亮从惠泉山慢慢升起……”,此时耳边响起如诉如泣的二胡声,曲声时而潺潺,时而波澜,跌宕在听者的心间。这时,一千个人心里已有了一千个月亮。听者在解说和音乐中根据自己的性格、偏好、美感、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来感受、思考、想象,然后在脑海中创造景象:天上是满月,还是月牙;水中的月亮有无被风吹皱过;惠泉山在月光的照拂下有着怎样的剪影;这夜晚是在盛夏,还是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声音一笔而过,而听者思接千载。
2.用声音“展现”现实中无法可视的画面
广播剧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没有视觉和具体形象的限制,它拥有自由广阔的想象时空,引导受众自由发挥。这种特点,正适合表现神话、传说、童话、玄幻等题材的故事,因为这些剧中的人物、环境在现实中都是不确定、不可视甚至不存在的。
在广播剧中,常配以虚拟性、象征性的音响来表示人物(动物)的活动。比如,在童话广播剧《皇帝的新装》中,用大提琴的放慢音、夸张声,来模拟并不存在的织布机的声音,取得非常滑稽、讽刺的童话效果;《龟兔赛跑新传》中用木琴的声音表现兔子奔跑,用大提琴和鼓表现乌龟爬行,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小兔子跑步时的短节奏和跳跃感,以及乌龟爬行时的缓慢和笨拙,配合着几句俏皮的童声齐唱“有水平,有水平,乌龟大哥有水平”,“兔子、兔子太骄傲,兔子、兔子没礼貌”,小动物生动的形象和一幅幅活泼、可爱、富有明亮色彩的卡通画面一下子就在听者脑海中莹然。
3.用声音实现时空的无限变换
广播剧的声音不仅能够联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各个场景,而且可以表现同一场景中的几组动作,使听者自然灵活地完成时空的跳跃和穿梭,加强了剧情表现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一场赛跑中,甲、乙两个人正在奔跑,丙坐在看台,丁在教室里学习,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
甲:我得再快点,超过乙。
丙:啊,甲超过去了……
乙:这次一定要赢!
丁:乙昨天在下楼时崴伤了左脚,也不知好些没有,可得小心啊。
丙:哎呀,乙又追上来啦……
在人物声音的不断变换中,我们可以想象着一幅幅动作性很强的画面:甲、乙在奔跑,乙稍微领先于甲,甲超过了乙,乙的左脚有些不自然,又咬牙追上了甲;丙希望甲赢,丁担心着乙。短短几句人物内心语言的交流,就出现了赛场、看台、教室的场景以及过去时间里乙下楼时崴脚的场景……在听众的脑海里迅速转换着时空。一般来讲,众人物的想法都不发生在同一时间,但广播剧的声音艺术把这些分散的想法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在同一时间里,通过人物想象,打破时空的限制,串联人物关系,交待情节发展,非常真实、生动。
广播剧还常通过简练的语言完成时空的转换,比如:在一线剧情完毕之后,简单插入一句:“与此同时,在(某某地点)……”就将听者快速带入到同一时间段的另外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可以是对剧情支线或者主线的隐晦阐释,可以是后续剧情的伏笔,也可以是单纯的气氛构造,使故事的层次感更为立体。
广播剧这支声音艺术的奇葩,正默默地绽放着它独特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真实时空,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和思想感情的陶冶。它的发展离不开对声音的积累和精雕细琢,为了将更好更受欢迎的广播剧呈现出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凝练和提高,进一步挖掘声音艺术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广播剧的声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