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表现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陶谢山水田园诗的共同取向,但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二人表现自然美学的特质又不尽相同。陶诗的自然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在于写意;谢诗的自然是客观自然的摹写,其写景在于摹象。陶诗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表现的是自然物象的客观美。陶诗不尚藻饰,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自然美学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51-03
作者:钱秀琴,甘肃河西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甘肃,张掖,734000
一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前者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田园诗,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代表作家;后者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做了巨大贡献的诗人。陶谢之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以及韦应物、柳宗元都是田园山水诗的继作者,世称山水田园诗派;宋以后,山水田园诗始终是许多士大夫实际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也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诗歌体裁。而陶谢在整个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起了奠基者和开拓者的作用,影响深远。
陶谢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盛行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直接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的经学已不再是文人思想学术的唯一追求。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体的玄学广泛流行,带来了文人的学术思想、人格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佛教亦广泛流布,并与儒、道思想渐进交流融合,并逐渐本土化。儒、释、道对这一时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都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的思想,而主要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合为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其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谢灵运(385-433),出身东晋显赫世家,门第高贵,天资过人,为人性格高傲,***治上企望大。但他缺乏当官的素质,因他处处流露出诗人式的敏感,显露、急躁,故在仕途上多遭人忌恨,多次遭到打击,曾贬官为永嘉太守,他的山水诗多为此时所作。晋宋时期,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一部分士人在世俗的功利追求和个人的全身远害之间,持一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朝隐”之风,由是盛行。“朝隐”不仅能缓冲出仕与入仕的矛盾,也能满足士人生活上溺于享乐,思想上追求玄理的需求。受玄学影响,对自然美的领略,已成为当时文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山水景物,就成了文人新的、独特的审美对象。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可以说,魏晋以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陶、谢的心态和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山水田园诗,都是在道家崇尚自然的人生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风尚。文人士大夫亲近自然、崇尚隐逸、皈依田园、标榜山林的生活情趣,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山水田园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田园成为***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尽管表现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陶谢山水田园诗的共同取向,并均以自然景物作为寄托或宣泄情感的载体,但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二人表现自然美学的特质又不尽相同。
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贴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渊明的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比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再如,《饮酒》(结庐在人境)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中间四句在描写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观照万物而体悟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陶、谢诗歌的自然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