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即头发,古称“血余”。中医理论认为,发为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华,又为人体血气盈亏的标志。因此,头发的疏密、润燥、泽枯、韧脆等状态,多可反映人体脏腑精血,乃至于人体生命的功能状态。乌发飘逸,正是年轻之体气血充盈、生机勃发的象征。鹤发童颜,正是年迈之人精血尚充、老当益壮的表现。
中医学对头发生长过程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男子八岁前后因肾气盛而“齿更发长”;女子二十八、男子三十二岁前后因肾气实而“发长极”;女子三十五、男子四十岁前后因气血始少而“发始堕”;女子四十二、男子四十八岁前后因肾气衰而“发始白”。经文阐明了头发由于人的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演变过程,指出了人体头发始长、始盛、始堕、始白的大致年龄及原因所在。
发为肾之华古代医家观察到,头发由盛至疏、由黑至白多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而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主要源于人体肾中精气的盛衰,故而从《黄帝内经》开始即强调“发为肾之华”,或云“肾者,其华在发”,意为头发是肾中精气充沛与否的外部表现、外华所在。临床观察也表明,青壮年人肾中精气充沛,多见发色光泽、茂盛、发质润韧;中年人肾中精气始衰,多见发色渐枯、渐稀、发质渐脆;老年人肾中精气衰少,多见发白、发脱、发枯。当然,头发状态作为肾之外华,多需排除局部病变,如脂溢性脱发、恶性或良性斑秃等。
发为血之余中医理论又认为,发的营养来源主要是血,所谓“发由血之余气所化生”。中医藏象理论强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藏血调血之脏,由此而言,头发与脾的生血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也有密切关系。验之于临床,脾胃健旺、肝血充沛之人,头发多乌黑有神。脾胃虚弱、肝血虚少之体,头发多稀疏无力,易脱易枯。产后失血过多的人,多见头发骤脱,便是典型例子。
中医论发之病变的病因病机
头发的生长与肾精及气血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正常人发黑浓密润泽,是肾精和气血充足的表现。
中医对临床常见头发病变的病因病机分析大致如下:
发枯头发枯黄稀疏,若伴有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证者,多偏于气血衰少,治以八珍汤、归脾汤、二至丸等加减以补气养血。若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数、健忘耳鸣等证者,多偏于肾精亏虚,治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以补肾填精。
斑秃突然大片脱发,脱落处显露出圆形或椭圆型的光亮皮肤,多为良性斑秃。中医辨证多属血虚受风,治以养血祛风,遣方用药多以当归饮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为基础方。斑秃病灶的局部***同样重要,外涂专病药水、局部针灸***等,均可选择运用。临床尚有短时间内头发全部的恶性斑秃,其病因往往与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情绪波动有关,除药物、针灸等***以外,心理调适更显得重要。
脂溢性脱发多见头皮作痒多屑、头发油腻易落,甚至露出光亮头皮,其多为湿热体质,或血热化燥,治以清热化湿或凉血润燥,龙胆泻肝汤、祛风换肌汤等加减均可选择运用。此外,因脂溢性脱发多有一定的家族倾向、体质倾向,***有一定难度,除服药***外,选择适宜的药物或洗发用品外涂外洗、饮食清淡少油、心情放松恬淡等方面均需综合考虑。
少白头青少年白发而无其他不适感觉,多缘于禀赋所为,不作疾病而论。青壮年发白质枯而脆,稀疏易落,当以肾虚或血虚论治。
发结如穗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见于疳积患儿,当以疳积论治。
药源性脱发服用或使用某些西药,比如化疗药物,或接触某些有害化学药品,也可引起脱发。其程度可轻可重,均属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表现。停药后头发一般会重新长出。
美发食物知多少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因此每日应摄入适量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鱼类、瘦猪肉、牛奶、***制品及豆制品。富含维生素A、B、E和矿物质的食物,对于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和结构的完善,促进头发的生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菠菜、莴笋叶、杏仁、核桃仁、芒果,以及动物肝脏、鱼虾类等;
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有鲜蔬果、全谷类食物,如小麦、红米、花生、大豆、菠菜、番茄、香菇、扁豆、沙丁鱼、奶酪等;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核桃仁、橄榄油、玉米、麦芽、豌豆、芝麻、葵花子等;
铁、锌、铜、钙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组织细胞和皮肤毛发中黑色素代谢的基本物质,黑色食品则含有较多的这类元素,如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黑芝麻、乌骨鸡等。
(作者每周一下午在石门一路67号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周六下午在青海路44号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