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霍桑的作品往往以原罪、救赎和惩罚为主题,体现了他对清教主义的思考和探索。《红字》是霍桑经典小说之一,也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霍桑以充满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的道德悲剧,小说集中体现了霍桑对祖辈因清教传统而犯下的暴行的反感,以及对清教主义的质疑。
【关键词】清教;霍桑家族;《红字》
一、清教起源与“五月花号”
清教是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一个分支,深受加尔文主义影响。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后,逃到荷兰避难。1620年,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驶向新英格兰。经过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终于靠近大陆。他们原打算在弗吉尼亚登陆,可他们到了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他们一方面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得克服这里严酷的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也窃喜,因为不用受弗吉尼亚殖民地***府的管辖。但他们并不急于上岸,而是围坐一起讨论上岸后应做的第一件事――建立一个自治共和***体,决不让人称霸独裁,于是他们在船上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圣诞后一天,102名定居者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上岸,那些参加签约的人组成了殖民地的自治体。所以从一开始,这些新英格兰祖先不是来寻找自由的,而是寻求宗教与法制的庇护。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片‘你不许如何如何’的国土,美国人获得的是一种‘你不许如何如何’的自由。他们的第一条训诫就是:‘你不许称王称霸。’这就是民主。”《红字》的故事就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的马萨诸塞殖民地,大约在“五月花号”到达普利茅斯港30年后,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祖先的生活习俗,十分坚定,整个社会也安然遵守着旧秩序。宗教的支配作用是绝对的,因为在这里没有严格的规定,就无法生存。
二、清教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
清教徒当权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推行***教合一的体制。世俗***权管理日常事务,而宗教控制人们的精神道德观念。殖民地官员当选后只对“上帝”负责而不对选民负责。在任多年的总督温斯洛普曾宣称:“你们人民选出我们担任公职,一经选出,我们的权威便取自上帝。”马萨诸塞***府还以迫害异端的方式赶走持不同***见者。在波士顿,人们首先建立起监狱――“文明社会的那朵黑花” ,它“比新大陆的任何历史遗迹都更加古老”。这些祖先们深知,漂洋过海幸存下来的都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想树立一个尽善尽美的榜样,找到有效地秩序,铲除罪恶的巢穴,阻止各种异端,创造一个道德的美国,一片纯洁的土地。所以在他们的常识中,你要么是清教徒,要么是异端人士。如果有人说自己不是他们的同***,而是教友派、巫师、唯信仰论者或是印第安人,那么此人必遭残害。霍桑最早的祖先威廉・哈桑于1630年来到这块土地,那年波士顿刚刚成立,霍桑家族由此发迹,见证了这块殖民地的历史。威廉・哈桑是教会的当权者,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但也是“一名残忍的迫害狂”,他曾严惩过一名贵格派妇女。他的儿子约翰・哈桑在1692年萨勒姆镇的驱巫案中担任法官,留下了“臭名昭著的劣迹”。霍桑认为“一代人的恶行会延续到下一代”,所以他对祖先们的种种暴行感到羞愧,并一直在反思。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教的原罪论,强调人的宿命和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罪恶,因此只有通过救赎才能通往幸福之路。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原罪和救赎是最重要的主题。来到这里的移民都会被强加清教观念,被要求恪守清教传统。“人们的精神在基督面前从来没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宗教阻止人们想入非非,并禁止他们恣意妄为。再没有什么比宗教更能统治一个国家的人民了,宗教并不抑制人们一心要发财致富的热情,但它对妇女思想的控制却是绝对的,而民情的主要创造者却正是妇女。”美国不同于欧洲,那是世界上最尊重婚姻关系的国家,私通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因此妇人们咬牙切齿地要让海斯特这个“”受到惩罚,最好是死,因为“圣经和法典里都写着呢”。宗教与法律早就在居民心中融为一体,违反教义就是触犯法律。海斯特通奸被认为是当地的耻辱,公众用毒舌和眼神教育海斯特:“不要犯罪,贱女人!”那座行刑台也成为教化劝善的有效工具,它的本质用处,是不准罪犯遮住羞愧的面容和内心,一定得示众,将脸上的耻辱照的明明白白,并另罪犯终生佩戴红字,好让所有人从中得到教化。
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也深受清教思想影响,连他们的游戏也是按着清教徒的教规所允许的古怪方式进行的:有时装作一起去教堂,或是拷问教友派的教徒,或是玩同印第安人打仗或剥头皮的游戏,或是模仿巫术的怪样子互相吓唬。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狂热和偏见的成人世界里,他们的骨子里早已带上清教祖先的遗传基因, “这伙小清教徒是最不容人的,他们早就在这对母女身上模模糊糊地看出点名堂,觉得她们不像是人世间的人,古里古怪地与众不同,于是便从心里蔑视她们,嘴里时常不干不净地诅咒她们”。珠儿从不与这些孩子为伍,但也“没有权利待在这些受洗的婴孩之间”,她和母亲被世人摈弃在人间社会之外。
三、结语
《红字》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罪的,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犯了通奸罪,奇林沃斯因复仇而成为罪孽深重的“魔鬼”,镇上的许多男男女女也犯着不同的罪,也许比红字之罪还要深重。霍桑痛斥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揭示上层宗教道德分子的道貌岸然,却始终摆脱不了清教原罪和救赎论的影响,以致他一生都在原罪、救赎和惩罚中苦苦探索。清教主义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今天的美国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也有天壤之别,但毫无疑问,清教主义早已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流淌进美国人民的血液中。
作者简介:徐红宇(1993.0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电话18215619560,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红字》中看美国早期清教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