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所以引发观众共鸣主要在于它带给了观众清新的味觉、视觉、情感、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满足,其传播成功之道在于视角选择的独特、主题的巧妙涵化、叙事的故事化、诉诸情感的唤醒、剪辑的精准到位、新技术的运用和音乐的巧妙运用等,论文最后指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给中国纪录片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纪录片;传播; 启示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它不仅充分调动了无数观众的味觉,也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家园。许多嗅觉灵敏的商家借机推出舌尖上中国里的菜品,旅行社推出了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之旅,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也纷纷推出了舌尖上的母校,回忆和记录校园生活中的美食……一部美食电视记录片勾起了人们情感的阵阵涟漪,引发了舌尖上中国的文化现象,这其中的韵味值得人们深思: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仅仅是舌尖吗?如果不是,那么它传播的成功之道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
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舌尖上的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追捧,因为它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纪录片,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觉,还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味觉的满足。中国不乏山珍海味,但传统的印象里,最美的山珍海味往往出自名厨名店,但这个纪录片放弃了传统美食片的老套路,搜集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土货”:老包家腌笃鲜的腾腾热气、临安姚贵文豆腐摊上的阵阵炸香、大理老黄制作的诺邓火腿的悠久绵长、台湾乌鱼子的绵密滋润……无不看得人们口水欲滴。当今中国城市酒店餐馆的菜谱很多都是雷同的,而《舌尖上的中国》给人们展现的美味包含了地方特色,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味觉。
视觉的满足。《舌尖上的中国》画面拍摄的很大气,处理得很精致,带给人们从未有过的美食视觉体验。一片薄薄的五花肉经过创作者的构思制成了惟妙惟肖的中国山水画,人们丝毫感觉不到油腻,体验到的是中国古典书画美;兰州拉面师傅甩动面时的从容淡定,面质的纤细嫩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淮扬文思豆腐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豆腐入水后的精细入微,让人叹为观止。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头画面在高原、山林、湖泊和海岸线上的切换,让人们感受到食物来源地的丰富与壮阔。
情感的满足。《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追求味觉和画面的真实,而且揭示了这些美食背后的情感真实,正如该片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所说:“我们记忆中好吃的东西是因为带着人的温度。”让人们记住的美味往往都有一段饱含深情的故事,呼兰河畔金顺姬对母亲泡菜的眷恋,东北邻家妇女齐心合力做酱坯时忙碌的场面,平淡而富足的日子里姚贵文和王翠华相互“抱怨”的爱慕,苗家母亲送女儿龙毅上学时朴素的话语:“满女啊(小女儿),现在天快亮了,你自己走吧,这个天是越走越亮的,我要回家做事去了。”这一幅幅动情的画面揭示了美食背后那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喝了一碗“心灵鸡汤”。
精神的满足。《舌尖上的中国》广泛借用了民族志传播学的相关方法,该片广泛抽取中国各地的美食样本,讲述了一个个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用镜头如实记录中国人的美食生活。分集导演张铭欢和他的同事们确立了选材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相对于外来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洋食品制作过程的规范严谨和透明,《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食品有点“土”,有点“怪”,但正是这“土”和“怪”凸显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展现了中国人勤劳、智慧、奉献、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文化的满足。《舌尖上的中国》展现的不是中国精美绝伦的山珍海味,也不是技法非凡的帮派菜系,它向观众展示的是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饮食流变,展现的是中国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体验,通过中国人选取食材、制作食材生存智慧的展现揭示了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为观众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悠久和绵长,体会到这个古老国度的国民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看似简单的一部美食片,却包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引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
传播的成功之道
独特而新颖的视角。选材视角的独特性是该片成功的关键,首先,它选择了一种关系视角。它把着力点放在了人与美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中国人如何因地制宜地从脚下的土地攫取、收获和进食的,揭示中国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关系视角的选取为文化、情感等更多主体的揭示和展现留下了空间。其次,它选择了一种平民视角。采摘松茸的丹真卓玛、普通的挖藕人圣武和茂荣、看管竹园的老包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选择这些普通民众作为叙述的主体,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具象化的传播。网络时代,空泛的议论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了,《舌尖上的中国》很清楚这一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具象化的表达。它将中国美食的宏大主题浓缩聚焦在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上,每一道美食都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展示。每个故事都是经过精心选裁的,凸现故事的变动性,情节化和人情味。故事中的人物、地点、语言等都是原生态的、真实的,人们观看纪录片,仿佛在欣赏美食,仿佛又在倾听感人的故事。有的网友感言,看到第6集中阿刘在盐田中忙碌劳作的身影、素琼一大早带着家人摘辣椒的画面,便想起自己老家的父母,情到深处潸然泪下。
诉诸情感的唤醒。与央视之前《大国崛起》和《走向和谐》采用理智型传播方式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更多采用的是情感传播路线,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之前的宏大叙事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更注重情感的挖掘和表达,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辛,有人体会到了母爱的厚重,也有人体验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厚实,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视角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情感,诉诸情感的传播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主题的巧妙涵化。将宏大命题微观化是本片的一大特色,7集系列片呈现了诸多的美食以及由美食生发出的故事,这些素材不是杂乱无章的,将他们串联起来的是人与食物、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主题,而这个主题的展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完成的。《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正面去宣扬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将中国美食文化巧妙地涵化在美食背后的生产过程上,涵化在美食独特的制作工艺上,涵化在平常百姓日常的饮食生活上,始终采取故事化叙事方式。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里的规矩。”通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关照。只是这些主题的揭示很含蓄,没有大段的刻意议论,而是在紧要处用简短的一两句话点题,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关键处的升华不仅不让人感到突兀,而且让人感受到片子所传达的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历史韵味,让人感觉片子很有韵味,很深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