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际,暑热难捱,姑娘们固然可以长腿黑丝、裙底生风,可是长衣长裤的男人们可如何是好?不久前有趣闻一则,瑞典的男性火车司机因为公司禁止天热穿短裤,而改穿裙子工作。为此该公司一名发言人无奈地表示:“我们认为,代表公司的雇员应该穿着得体,有关的制服规定符合这一要求。不过如果男性雇员要穿裙子,那也可以,因为如果不准他们穿的话,就是歧视。”
幸运的是,在穿衣打扮方面,时尚圈一向宽容,不但追捧“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而且欢迎“穿百褶短裙的”。最近国外某著名时尚杂志针对自己的读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男人穿裙子相当热辣新潮,喜欢看到男人穿裙子”;40%的调查者表示不关心,因为“人们有穿他想穿服装的自由”;只有极少数人表示反感,希望那些男人“把裤子穿回去”。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男人穿裙子的大戏似乎愈演愈烈,世界各地的爱美男士也纷纷展露自己“妩媚”的一面。殊不知,全球很多地方其实一直都保留了男人穿裙子的传统。在岛国斐济,到处可以看到身穿大花衬衣和齐膝毛料裙的男人;人们也不会忘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曾穿着传统的苏格兰短裙,一脸幸福地拉着卡米拉的手出婚庆典。
通常以为:中国是保守文化的代名词,万万想不到我泱泱中华、华夏大地,男人穿裙子居然比女人还早。《辞海》释“裙”:“古谓下裳,男女通用。”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贵族就采用上衣下裳制,上衣曰“衣”,下衣曰“裳”。《诗经·邶风·绿衣》中白纸黑字写着“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而《诗经·东方未明》则注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这里的裳,都是指裙子。
除了关于男人穿裙子的确切记载,有关当时裙子的细节也是不胜枚举。刘熙《释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联结群幅是什么个意思呢?《仪礼·丧服》郑玄注说“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就是几幅布料片接起来的“百褶裙”。至于裙子的穿着季节,古人与今人无甚区别。因为《诗经·豳风·七月》里写道:“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就是说,八月了,天气闷热了,要为公子们量体裁衣、赶做新裙子了。
从目前已经发掘出土、可以接触到的考古文物以及材料来看,早期古代的裙子与现代多少还有些有所不同,类似围裙的形状。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长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而在春秋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这就与当今淑女钟爱的连衣裙区别不大了。等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我国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礼服: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且上衣下裳制(类似白领正式的套装)要比深衣制(比较随意,类似休闲装)等级高。
先秦时期,中原诸国征战频繁,一帮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大老爷们身着飘飘荡荡的百褶裙实在不便于骑马射箭。为此,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然了“胡服骑射”的***令,让士兵们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紧身的裤子慢慢在中原流行开来。等到了汉代,裙子和裤子甚至还杂交出了“开裆裤”这种奇葩。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饰也逐渐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中原服饰中来,直接穿裙子的行为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宋元明清时期,虽然汉族服饰外面依然罩有长袍、长衫等外套,但与当初随意自由的裙子已经大不相同了。
对于传统观念中“男人穿裙子就是娘炮”的说法,早在1984年,一位名为琼·保罗的时装设计师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是这么义正词严的:“男人穿裙子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他的男子气概在他的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