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厄恩斯特·泡利(1900-1958),奥地利科学家,因为他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天独厚
1900年4月25日,泡利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是著名的维也纳森林,景色十分优美.它又被称为音乐之都,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施特劳斯父子都在这里生活过.泡利的出生,给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又添了一位科学大师.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普朗克创立量子论的年份,似乎他就是为量子论而生的,他的一生和量子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泡利的父亲叫沃尔夫冈·约瑟夫·泡利,因此泡利有时候也被称为小泡利.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的母亲伯东海是一名作家,在文学界交友广泛.泡利生下后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他的教父叫厄恩斯特·马赫,是一名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名气很大.泡利的名字中间的“厄恩斯特”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教父.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泡利被寄予了厚望,从小就受到了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泡利从小就聪明过人,而且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大学的物理和数学教程,在物理和数学方面达到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称为神童.他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很快就显现了出来.1918年,刚刚从中学毕业的泡利就向一家杂志投递了一篇和引力场能量有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在第二年就发表了出来.
年轻知音
中学毕业后,泡利在父亲的帮助下直接到慕尼黑去找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要到他的门下学习物理学.因为泡利父亲的关系,索末菲勉强收下了他.但泡利不想学大学课程,而是要求从研究生课程开始.索末菲还没有见过如此狂妄的少年,但竟然同意了他的要求.在他看来,等到这个年轻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醒悟的.泡利一进慕尼黑大学就开始和研究生们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而且很快就崭露头角,令那些研究生们刮目相看.索末菲感觉到泡利是个人才,就开始着力培养他,后来他也成为了索末菲最得意的弟子.
当时,德国想出一本《大百科全书》,担任主编的是著名数学家克莱因.他寻找在各个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界人士来撰写词条,对文章的水准要求很高.他想找索末菲来写一篇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索末菲不好推辞,就直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泡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但真正懂得它的人却少之又少,它是以理论晦涩难懂且对数学程度要求高而著称的.泡利在读中学时就对这门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通过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它的精髓.于是刚刚19岁,正在读大学的泡利就开始写这篇文章.
时间不长,泡利写出了一篇长达250页的综述文章,精辟地论述了相对论的物理意义和数学基础,介绍了有关相对论的重要文献,对有争议的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篇文章在1921年单独发表后引起了轰动,成为介绍相对论的经典著作.索末菲也为此赞叹不已,马上就把这篇文章介绍给了爱因斯坦,并且在信中极力称赞.爱因斯坦读后也十分赞赏,当他知道作者只有21岁时更加吃惊.有人说,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得相对论,也有人说,其实只有2个半人真正懂得它.爱因斯坦虽然受到世人的赞赏,但他明白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真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爱因斯坦给了泡利很高的评价,他说:“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成熟和富于想象力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个21岁的学生.”
泡利的这篇文章就算是现在拿来看也丝毫不过时,他对相对论的各种结论及预测在90年后也基本是正确的,而他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人们难以想象他如此年轻,却对相对论有如此透彻的认识,这使整个物理学界都很震惊,泡利也因此一举成名.
名师指导
1921年,泡利以一篇关于氢分子模型的论文获得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一年他刚刚21岁.索末菲是一位优秀的导师,他很清楚怎样培养学生.虽然他很赞赏泡利的天分,但却不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要把他送出去.他知道,待在自己身边很束缚学生的发展,只有让他们不断接触新环境,才能开阔眼界,有更好的发展.泡利毕业后,索末菲就把他介绍给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当助手.于是这年夏天,泡利就来到了德国格丁根大学.这里由玻恩和弗兰克领导,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泡利在这个新的环境里结交了不少物理界的名人,学到了不少东西.
1922年,玻尔应邀到格丁根进行学术访问,在这里做了关于原子理论的演讲.德国全国各地的科学家都去听他的演讲,泡利的导师索末菲和师弟海森堡也来了.在和玻尔接触后,玻尔发现了泡利和海森堡的才华,他非常爱惜人才,马上就邀请他们去哥本哈根访问,于是泡利又来到了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的研究气氛非常宽松,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泡利天生就喜欢评论,他敢于批判研究所里的所有人的工作.玻尔是那里的领导者,威望很高,而泡利就敢于打断玻尔的讲话,直接提出意见,他是唯一敢于这样做的人.玻尔很喜欢他的这种作风,后来有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都去找泡利聊一聊.研究所里的人虽然很怕泡利,但也很尊重泡利的意见,因为他的见解很独到,而且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后来泡利离开了哥本哈根,大家依然很想念他,他来的每一封信大家都会拿去传阅.
泡利喜欢与别人争论,但也不固执己见.当一个学术观点因为辩论而变得明了之后,不论谁对谁错,泡利都会很高兴,但通常都是他对.他这种对科学的执著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好感,索末菲、玻恩和玻尔这些物理学界的大师们都对他十分欣赏,他也在和大师们的交往中收获了很多东西.泡利就是在玻尔的指导下进行了氢分子模型和反常塞曼效应的研究工作,最终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取得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成果.
创立原理
1923年到1928年,泡利在汉堡大学担任教师,同时担任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物理教授.1924年泡利发表了《关于原子中电子群闭合与光谱复杂结构的联系》一文,在文中他指出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处于同一量子态,后来这被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一原理让很多和原子结构有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于理解反常塞曼效应、原子中电子壳层的形成以及元素周期律都有很大的帮助.不相容原理提出以后,人们并没有立刻认识到它的价值,但泡利的才华已经得到了承认.直到1945年,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和它产生的影响才被人们发现,泡利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衰变前后的能量不一致,这就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很多科学家为此左右为难,能量守恒定律肯定是正确的,但衰变前后的能量为什么就不一致呢,是不是计量问题?为此他们反复进行实验检验,但结果依然令人沮丧.
1931年,泡利提出原子核?茁在衰变中不仅放出电子,而且放出一种质量很小、穿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这种新粒子偷走了能量,造成了能量前后不一致.这种理论提出后并没有获得多少赞同,因为新粒子在实验中没有被发现,无法用实验证实的理论还只是一种假设而已.直到1956年,中微子存在的证据被观察到,人们才相信泡利的假设是正确的,后来人们把这种中性粒子称为中微子.
1935年,为了躲避德国***的迫害,泡利应邀前往美国讲学.1940年开始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苏黎世生活,直到他去世.
泡利喜欢评论别人的成果,而且出语尖刻,什么人他都敢批评,什么话都敢说.他大声称赞别人的情况少之又少,如果他说这竟然没什么错误,那就是在赞扬了,被评论的人也就很满足了.当李***道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时候,泡利就坚决不认可.当吴健雄要做实验进行验证时,泡利要和别人打赌,说实验会证明他们是错的.实验结果出来后,泡利说他几乎要为此休克,幸亏没有人与他打赌,否则他要破产了,现在只是损失点名誉罢了.
每个人都会出现失误的,泡利的独行特点依然很受科学家们的欢迎,人们从他的批评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但人们对他的这种性格也有委婉的批评.在泡利死后,有人还杜撰了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泡利死后进入了天堂,仍然念念不忘精细结构常数的问题,于是他就去向上帝请教.上帝递给他一个纸条,说答案就在上面.泡利看了一眼,马上说:“这是胡说.”
1958年12月14日,泡利在瑞士的苏黎世逝世,享年58岁.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称赞他是“理论物理学的良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沃尔夫冈·厄恩斯特·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