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是一个本国资源极其紧缺的国家,与此同时,也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衰落到重新发展直至再现头角,经历了仅仅数十年的时间,在设计界亦是如是。而更让人关注的是,日本在各个领域对于环境的重视,是难以想象的。有着这样的意识,日本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着60%多的森林覆盖率。
在建筑设计方面,各个设计师在谈论到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与自然地关系。本文就将从日本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自然教堂作品即风之教堂、水之教堂与光之教堂,来分析与引导出日本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概念。
关键词:安藤忠雄;建筑;教堂;自然
中***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6-02
一、引言
1995年,安藤忠雄在卢浮宫前接受了象征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建筑师。有趣的是,这位当代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统的科班教育。童年时候的他在给坊间木匠师傅帮忙的同时,学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从他制作各种模型中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与敏锐的艺术知觉。17岁的时候他参观了著名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东京帝国大厦从此立下要成为建筑师的决心。而勒・柯布西耶在作品集中叙述的自己如何摒弃死板的建筑教育只身游历欧洲,从古代建筑中汲取智慧自学“成才”的经历,让少年的他相信“旅行是我惟一的最重要的‘老师’”。于是,他力争成为职业拳手,只有走这样曲折的弯路,才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获得出国的机会,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他借由旅行成为“建筑师”的“梦”。
终于,在安藤忠雄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用一笔拳击比赛获得的奖金游历了美国、欧洲、非洲、亚洲的各个国家。从巴黎到威尼斯,欧洲之行对于他的建筑生涯影响巨大。他贪婪地吸取着欧洲建筑的精华,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做好笔记,像柯布西耶那样画着草***。
也许正因为这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的作品更有一些追寻梦想的色彩。
当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小到不足百坪的区区斗室,大到巨厦宏筑的都市构想,安藤的作品带给我们平静和沉思。在这个信息过剩、效率至上、人人行色匆匆的时代里,安藤的作品象一曲深沉的和歌,用建筑的语言娓娓吟咏着时光长河中那些永恒的东西, 比如文化,比如说自然。
二、安藤忠雄的自然教堂分析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他所设计的自然教堂系列建筑――光之教堂,风之教堂与水之教堂,是十分独特的。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精神上的共鸣的空间特质,这点不是简单的一个围合能轻易做到的。而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了精神憩栖之所。
(一)风之教堂
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是这个系列中最早于1986年建成的,又称“风之教堂”。 教堂位于海拔800米的临海峭壁之上,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连接教堂主厅的“风之长廊” 尽端意外地径直通向峭壁与海,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
(二)水之教堂
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安藤忠雄和他的助手们在场里挖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水池,其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使水面能微妙地表现出风的存在。 人们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到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这是一个光的盒子,天穹下矗立着四个***的十字架。玻璃衬托着蓝天使人冥思禅意。整个空间中充溢着自然的光线,使人感受到宗教礼仪的肃穆。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将带有神的色彩的自然引入室内。
(三)从光之教堂看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
教堂系列中最有名的当属 “光之教堂”。教堂的内部空间氛围营造明显受到了勒?柯布西耶郎香教堂的启发,但并没沉溺于柯布西埃式的对阳光下几何体的雕凿,而是以结构性的十字窗,完成对柯布西耶的经典光影效果的膜拜和致敬,不露痕迹甚至更有过之。
这是一个涵盖了安藤忠雄多重设计理念――因缘性、异质性、离散性、多元性的小型建筑。如他所提倡的:“在一座建筑中,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根植于风土以及生活文化的,用人的五官感觉到的东西都一定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我想这些都是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这也是他对于建筑的定义。
光之教堂的因缘性体现在对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尊重――不破坏地貌和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地融入到场所环境之中。在“光之教堂”平面布局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教堂外型的特异性,除了安藤忠雄对于形式感的要求之外,还有对于基地现状保护方面的考虑。15度的墙体矩形体块穿插于外墙形成的165度夹角,巧妙地规避了旁边的民房,并以此很好地完成了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和因借两方面的需求。
让“光之教堂”显得尤为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建筑风格所呈现出混和的特异性――正是由于安藤忠雄的“非科班”出身,使其对于任何的风格流派都不存在忠诚的继承,这样的他能够更为理智地看待各种建筑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的风格――现代主义的简洁力度与日本本土精神的结合。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的实践中,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以日本传统的多元的、离散的禅意空间序列,揉和进阴沉的、带有明显的启示意味的光影效果的宗教色彩,实现了对外来基督教的教义诠释***,同时又通过全新的布道和礼拜模式,完成了对基督教在现代日本的世俗化。
三、教堂引申而来的自然含义
在这几个教堂当中,除去安藤忠雄惯用的带有标志性的混凝土墙、钢材、玻璃这些材料的运用,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地理、树木、是天空、是水、是光、是影……换言之,是自然。在自然教堂中由光影与室内的互动所形成的“影之十字”也好,“光之十字”也好,都是安藤忠雄在这里肆意地用自然中的一切生动的元素点缀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更确切点说,是自然已经成为了他建筑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所在。难怪他提到自己的作品时会说:“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这些灵动,给人无限遐想,让人神思的空间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处理,才能更好的被世人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被设计师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这与我们平时所认识泛指的植栽化的概念不同,安藤忠雄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如同在房屋里放上一些精致的摆设,却远远没有办法触及设计中自然融合的初衷。因此,仅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显得尤为粗糙。人工化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是设计师戏剧化般地把光、水、风这些自然中无处不在的元素抽象化,使它们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以使建筑与自然能更好成为一个有机体。安藤忠雄对这些抽象的自然元素有着很高的评价。“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原本是带着侵入性的建筑变成了人与环境交流的场所,这是许多其他的国家,包括现代主义演绎地轰轰烈烈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忽略了的一种情境。而中国的设计师们因为一些传统的因素的制约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也显得有些欠缺。中国是一个讲究权势、等级的国家,而很多建筑,尤其是显示权利的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方式等方面都特别注重压倒性的气势。这样的建筑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
抽象的人工自然概念在安藤忠雄的其他建筑作品也清晰可见,同时也被日本的其他设计师们一直积极地推进。这也许与日本本国的状况与传统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样的地理状况让当地的人们一直都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没有让日本人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暴自弃,相反促使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60年代,日本也曾偏离这这个方向。战后的日本跟随欧美的脚步,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从前人们认为是好的传统,如对物的珍惜之心,重视与近邻的关系,重视家庭的和睦关系,与自然共生的心理等优良传统全部丧失殆尽。”安藤忠雄显然是意识到这些变化,于是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了这点。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忘却了传统精神的约束,对自然随意的破坏,最终也带来了惩罚。经过许多有志人士抵抗的与宣传,日本从曾经对于欧美国家的盲目尊崇中醒悟过来,带着对于普遍性的现代主义的学习与质疑,重新开始思索着本国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共生的新风格。
设计师们一面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一面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比如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在这些设计师的眼中,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于是他们开始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抽象自然、触摸自然到回归自然,这是一种深刻而执着的态度,也饱含着对自然、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情。
四、结语
在日本的建筑中,自然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是对过去传统的一个精神上的传承,又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诠释。它渗透在现代日本的建筑中,从那些林立的高楼,古老的城镇,处处都能看到被抽象了的,被人为处理过的,不是那么纯粹、却显得格外动人的自然。是那浅浅的一个水景,是被人们摩挲着的一块粗石……设计师们别出心裁创造的这些景色让人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了解日本,以及日本设计的民族个性。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安藤忠雄 光与水.
[3]日本建筑――安藤忠雄[M].新建筑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