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待视野的理论渊源
“期待视野”在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但这一概念却不是姚斯最早提出并应用的。最先把“视野”这一概念引入哲学的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和尼采,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也曾在其文中提到过“视野”,他认为其构成了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并将这一概念称之为“先有”“先见”“先知”,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更是在其著作中反复提及“视野”二字,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曼海姆是最早将“期待”和“视野”合并使用的两位大家,表明了与文化事务的先在联系。艺术史家冈布里奇把“期待视野”定义为一种“思维定向,记录过分感受性的偏离与变异”。姚斯将“视野”这一概念进行重构,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主要文学理论基础,把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所称的“理解视野”被姚斯改造成为“期待视野”。姚斯的“期待视野”以解释学为其基本研究思路,在他看来“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经验、兴趣趣味、个人素养、个人理想等积累,在作品面前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最高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由此,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两种文学形态:一种是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一种是在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阅读视野就是以上两种视域相互融合构成的。
二、“期待视野”的内涵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从内部结构上分析是三部分组成的,即类型的现在理解、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前两部分是指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定向期待,第三部分是指接受活动中的创新期待。
(一)定向期待划定了文学接受的基本方向。接受主体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会构成一定的审美心理,并会在这个相对的时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心理定势。这种状态是由“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因素决定的儿这种既定形成的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就是所谓的定向期待,它是读者进行文学接受的前提,也将影响或决定继起的文学接受活动。读者进行文学接受活动时,其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会对文本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视野,当读者以定向期待投入作品之中时就会自动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并连接其断裂的部分,充分体会文本的意味。这种表现就说明读者的阅读期待是具有预期性的,也就是文学接受活动中形成的“自我世界”,并会试***将作家构造的“作品世界”纳入其中来实现同化。两者相重叠的部分就是作品被理解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定向期待视野。可以看出,定向期待为文学接受规定了基本的走向,对文本的任何理解都是定向期待的重新整合。
(二)创新期待使文学接受得以升华。人在进行文学活动的时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会不断通过自我调节,积极地改变和应对新事物。所以说,如果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以定向期待进入,那么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视野就不会随其自身的文学经验的增加得到相应的充实与提高。也就是说,读者在定向期待的作用下,对作品进行理解,对读者而言,作家所创造的作品世界不一定与其定向期待视野一致,对于陌生与新鲜的作品世界,读者有可能会排斥,也有可能引起好奇,于是敞开已有的期待视野来接受新的文学经验从而顺应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期待。读者应以定向期待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主体理解,并在创新期待视野的推动下不断寻找和修正定向视野,伴随文学接受活动的发展,使其阅读期待视野得到升华
(三)审美距离说。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作品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作用,不断产生审美距离而发生期待视野的改变,从而产生新作品的过程。姚斯将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出现的不一致命名为“审美距离”。作品的创新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好的作品往往既满足读者的定向期待,又不断打破他的定向期待,以塞万提斯的著名作品《唐吉坷德》为例,人们在进行文学接受过程之中,既定的定向期待视野是对美妙神奇的古老传说的追求,但细读作品,读者就会发现,文章写的并不是他们心里期待的传统意义上的骑士小说,而是一部讽刺意味极浓的作品,这打破了读者在阅读初期的期待视野,被改变讽刺性地被现实。即便如此,这部作品还是成为了流传历史的经典作品,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引导并形成了读者对骑士小说的新的期待视野。所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四)个人期待视野与公共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接受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期待视野。他将期待视野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与公共期待视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共同期待的视野就是所谓的公共期待视野,它决定这这一时期个人期待视野的生成、变化与发展,使其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受到的公共期待视野下开始并完成。公共期待视野是群众个体期待视野的融合与升华,它伴随个人期待视野的发展而发展。公共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视野和水准的集结,决定了这个时代群众个体读者的文学接受的发展与方向。
三、“期待视野”的作用与影响
读者和读者的待视野是文学作品得以关联与统一的关键,在读者与作品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关联和统一的中介就是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提高读者审美水平,丰富读者审美经验的关键,有利于建立新的审美标准,而在作家创作作品时,要想让作品被读者接受,就必定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所以说文学的生产是在期待视野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因素作用下发展与变化着的。姚斯通过对“期待视野”的论述使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关联性,让文学艺术的生产与接收活动相互作用,完成了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评论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价值高低,我们都可以通过观察看其是否能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凌驾于已存在的一切作品,并且可以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无法预想的文学形态的出现。“期待视野”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是具有这种开阔性的。在姚斯的“审美距离说”理论中,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创新性。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以创新性为基本条件,这对于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学界的作者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具有很深的并且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时代在进步,市场经济活跃于当前社会,当市场机制进***美学领域,创新就成为当下时代最主要的特征,而新颖性就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主要标准。“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最重要理论文章的“方***顶梁柱”,始终贯穿着文学接受的主要问题,是链接文学活动各环节的中枢。姚斯的接受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姚斯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并且略带偏激,但在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和对话性的当今文学界,姚斯的接受美学与其“期待视野”理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积极影响,更有利于文学理论开创新的发展道路。
者:孙茜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期待视野美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