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诊,查房,甚至是用英文改文章和教学,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96岁的眼科教授张效房以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证明在这样一个年纪,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
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张效房日复一日地继续为师、为医。不过也有新变化,这两天,96岁的张效房连续出现在央视新闻频道节目中,因为他成了全国“最美医生”候选人。
为人师表
生于1920年的张效房,求学于艰难抗战时期的河南大学。从1945年他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算起,在眼科医学这条历史长河中,他已行走了整整71年。
张效房的人生只有两个章节:“先生”与“先生”。一为师,一为医。而对于这两者,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完美和极致。
张效房,受教于“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的诸位学术大家,磨砺于风雨如磐的动荡年代,收获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时期。
张效房堪称河南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了解他的年轻人心中,其形象却是一枚“萌萌哒”新青年――青少年时,他是著名爱国音乐家冼星海“黄河歌咏队”队员、学校话剧社社长、篮球队队长;年轻时,他剑眉星眸的帅照,分分钟“秒杀”今天的“都教授”;96岁高龄了,他不仅会上网,还有自己的QQ、微信、飞信,同时还在用纯熟的英文查房、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
“张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从他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学习态度、做人的道理。”杨小笛说,这是她第三次向张效房老师汇报,机会很难得,因为每次查房,只有一位学生才有机会享受张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张效房坚持和学生用英语交流,是因为他认为医学的国际交流非常重要,不可局限于国内。很多学生的英语尽管过了六级八级,但那不是专业英语。更何况,医学专业英语中还有眼科专业,需要不断钻研。
而张效房自己,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到实习到工作,一直都坚持学英语,好让自己可以“开阔地观世界”。
“很多疾病,其实心理很重要,如果病人能先卸去心理负担,那对治病就很有帮助。”张效房说。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刻着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其中文翻译很简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学之功,“治愈”有时,安慰无限。说到底,医学是一门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仅仅盯着功利,而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其本质属性将如何存在?
71年来,张效房没有离开过眼科临床一线。这位“光明使者不老松”,用精湛的医术和耐心的诊疗,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
张效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他和克林顿的合影,1980年拍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州长办公室。这张照片,见证着张效房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医生的成就。
张效房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眼内异物和白内障简化手术,此外还有沙眼、角膜移植、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等。
1945年张效房刚上班时,开封沙眼的发病率,成年人几乎是100%,是致盲首因。他和同事组成医疗队,有空就到乡下为老百姓看病。
1955年,新中国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但工人眼外伤非常普遍。张效房和同事开始系统地进行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的研究。他所设计的薄骨定位法、垂直位校正法、方格定位法、电子计算机定位校正法等,被眼科学界称为“张效房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做长篇报告。会上表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眼科方面的全国只有两项――一是北京医学院汤非凡教授和同仁医院张晓楼教授联合完成的沙眼病原体的研究;另一项就是河南张效房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
“这被认为是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郑大一附院***书记张水***说。
1979年,年近花甲的张效房,加入中国***。
1980年,张效房因为这些成就而被世界眼科基金会邀请赴美参加美国眼科学会年会。学术活动结束后,世界眼科基金会***罗伊陪同他去参加克林顿的接见。
1982年,张效房带着《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再赴美国,参加第24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他讲英文,还有四种语言同步翻译他的报告,引起轰动。张效房刚走下讲台,就有两所大学现场邀请他去做学术报告。当地报纸还以《来自中国的经验》为题进行报道。之后,他在8所美国大学、2所日本大学做了学术报告。
在很多人看来,张效房已经达到事业巅峰,但他向上攀登的步伐却并未停止。
在发现白内障成为致盲首因后,已经古稀之年的张效房,经过反复试验,引进和改进了“小切口非超声***化白内障摘除术”,并被“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推广应用,造福数百万白内障病人。
正是因为张效房等一大批医学人士这种近乎痴狂跟学问较真的劲头,才有了河南眼科医学的发展。
“河南的眼科水平在全国来看,还是比较靠前的,眼科界都知道河南省眼科发展比较均衡,省、市、县三级都有不少的眼科医院或眼科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培增教授说。
“不老松”
今年1月,张效房刚刚参加完在青岛举行的一个“弱视***”大会。再过两个多月,他又将奔赴苏州,参加2016年的全国眼科大会;8月,他会飞赴广西,出席全国眼外伤大会……
张效房说,作为一名医生,他不想和时代脱轨,他要学习眼科医学前沿最新的东西。
张效房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同时也是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
见报后,张效房一下子成了“名人”,众多读者拿着报纸去找张效房求医。
见过张效房的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众多眼科医生对张效房的爱戴和敬重。
“我爷爷是张老师的学生。”提起张效房,来自长垣中医院的赵先生颇为自豪,并称张效房是自己的“偶像”。
“我曾经在郑大一附院进修过,那时,张老师给我们讲课,印象特别好。”开封杞县眼病医院的樊女士说,让她很感动的是,张效房老师不仅技术高,对学生也特别好。
一年后,张效房的生活轨迹依然和之前一样:周二上午坐诊,周四上午查房,周一、三、五、六这四天的上午,去《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改论文。偶尔,他还要去给郑大眼科学的学生或留学生讲课。
“不累,有活干,才充实嘛。”当被问及工作安排如此紧张,是否会感觉累时,张效房老先生立马抬起右臂摆了摆。
一个96岁的耄耋老人,张效房没有坐在家里享清福,而是继续坚持在他的眼科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一个96岁的耄耋老人,不仅头脑清晰,反应灵敏,而且对待每一位眼病患者依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个96岁高龄的眼科泰斗,他却没有一丁点高高在上的架子,他不但平易近人,而且对待跟随他学医和检查病房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96岁的老者,他却没有老态龙钟,他和年轻人在一起依然谈笑风生。而且,还会用英语和一起检查病房的年轻医生对话,认真地纠正他们英语中语意表达的错误。他的人虽然老了,但他的心智却很年轻。
当之无愧的最美医生
2016年,是张效房工作的第71个年头,仍然是坐诊、讲课、查房、改论文……样样都不少。认真、敬业、谦虚、友善、积极、勤奋,360度“无死角”的正能量,他这样的人生态度,时刻在感染着周边的人。
张效房之所以360度无死角,是因为他能始终如一地用71个春夏秋冬在眼科医学事业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360度无死角,是因为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他能71年如一日地精益求精,他从不骄傲自满;他之所以令人敬佩与敬仰,是因为在他身上人们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被人们称之为眼科医学的“眼科泰斗”,张效房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他不仅对自己的病人和蔼可亲,而且对每一位医护工作者十分友善。他和学生既是师徒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因此,大家对他更加尊敬与爱戴;他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心中的赞扬;在他为人师表的潜移默化中,所有的眼科医护工作者在他身上既学到了怎样做人、做事,又学会了如何用南丁格尔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四心”精神精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张效房不仅不辞劳苦地认真为眼科医学杂志审稿和改稿,而且把这样的工作当成了对自己有益学习的过程,让自己及时地掌握了眼科医学的新知识。他是在用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精神,让他的学生学会传承。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面对这样一位可歌可敬的老人,怎能不令人感动;面对这样一位慈祥的眼科泰斗,人们心中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历程评述:
71年,张效房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96岁,张效房桃李满天下,并且依然执着于眼科医学,推动中国眼科医学走向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南张效房 行医70多年的眼科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