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有一句是“风光不与四时同”,对其中的“四时”一词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过去的研究都是从“四时”这个词语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提出“四季五时”说,“四季”说等。后续研究应该遵循字不离句的观点进行解读,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结合句子我们可以给出以下的观点:“四时”是“一种特定的强调,与春秋冬不同,与夏季的七八月也不同。”
关键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本解读;四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篇名作,共二首,其中一首我们很熟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中一句“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四时”该如何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和关注。
该诗是杨万里的一首名作,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没有关注这个点,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没有产生过疑问,似乎再简单不过。然而近年来,连续在不同的地方读到关于此句的不同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先是在孙绍振先生的作品《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中看到,孙老师对诗句中的“四时”,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先是对陆志明先生的“约定俗成”说给予了否定,说到,“约定而不俗成,是一种特定的强调。不但与春夏冬不同,而且与夏,与六月也不同。”彭德正老师认为费解。因此写了一篇文章和孙绍振老师商榷,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他认为“随着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已经成为了难点。”“很多注解将“四时”解释为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接着彭老师摆出了“四时”与“四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的观点。并且拿出了古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论证,提出了“四季五时”的观点。“五时”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并且结合了《黄帝内经》列表给与了说明,他说诗句中的六月对应的是长夏,他还对长夏和仲夏进行了对比,“长夏不是仲夏”,还提出了关于杨万里自幼读书,广师博学,精通《易学》,黄老之术等等的论断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在杨万里的诗句中有“四季五时”不足为怪,他认为是当时的常识。我们按照他的理解,那么这两句诗歌就应该翻译为:到底是长夏西湖的景色最美,风光与四季都不相同。因为长夏不是属于四季中的任何一季节,所以和后面的内容就没有了矛盾关系。看似没有问题,似乎还是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看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近日,又读到《语文学习》2014年11期中夏松平老师的文章《四时即四季》,我们又开始矛盾起来,夏老师认为彭老师的论证值得商榷,“四时”就是“四季”,“季夏”也不是“长夏”,夏老师是查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得出:时,季节,指春夏秋冬;季,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后起意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特别提醒,上古时代的四时就是四季。他还列举了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和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上的解释,都是说四季就是四时。因此得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夏老师的论证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对词语的解释不能从一般著作中去寻找,最好还是辞书。如果按照夏老师的观点不是又回到了彭老师在文中的疑问?风光不与四季相同?那与什么时候相同呢?六月不是四季的吗?就会出现这样的不可理解的问题。
对此,我也产生了疑惑,于是我查阅《现代汉语大辞典》,书中对四季的解释:春夏秋冬叫做四季,每季三个月。四时:四季。如果是这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回头想一想,我们不论怎样解释“四时”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吗?都是为了理解“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个句子。我们还是应该字不离句。于是笔者查阅了各种关于这两句诗歌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美,风光与其他季节不相同。
2、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美,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3、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其中,对六月一般不解释,也有解释为六月的时候。但是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四时,有解释为四季的。有的还补充了:在这里指代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四时还有的解释为:只是一个代词,泛指六月以外的时间,并不是真正的四时。这是古诗文网的上解释。
到此,我想我们暂且不忙下一个关于“四时”的解释的结论。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杨万里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夏日西湖美丽的风光,在所有描写西湖夏季风景的诗歌中都是一流的。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不论是彭老师的“四季五时”说,还是夏老师的“四季”就是“四时”,不管长夏也好,仲夏,四季的夏季也好,甚至是今天我们地理上的四季:夏季一般是6、7、8月。杨万里想表达的是夏季六月西湖的风景最美,“毕竟西湖六月中”大家对这句也没有异议,六月最美,不同于春、秋、冬的西湖景色,七八月的西湖也比上。也即是“风光不与四时同”。才有后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是吗?因此,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四时”,彭老师是对的,夏老师也没有错。我认为还是要结合诗句来理解比较准确,更符合作者的意***。彭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我们不能因为杨万里有易学方面的修养就认为有四时和五时的概念,我们不能脱离文本,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理解,因此值得商榷。夏老师的论证过于简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最好还是通过语料的分析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夏老师的文章中都提及了《荀子、不苟》“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还有《次韵发友人冬月书斋》“四季多花木,穷冬亦不凋。”我们还可以举出《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等等许多的例子。在上古,四时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是大部分可以理解为四季。但是这里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四季呢?我们还是要依托文本。
综上,关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前半句理解为:“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美”,我想大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关键是后一句的理解,我认为直接将四时翻译为四季不妥,这样会和前面的句子有矛盾。这也是四时的理解大家众口不一的原因。笔者认为翻译为:“风光与四季中其他时节都不同。”避免了发生歧义。我们都知道六月是夏季,这里的四时指代的应该是春、秋、冬还有夏季的七八月份。如果非要给四时做注释我想这样比较合适,四时解释为:“一种特定的强调,与春秋冬不同,与夏季的七八月也不同。”用四季中的的其他时节不用四季就不会有歧义,因为四季总是包含了夏季,也就包含了六月,而这里的四时正是一种强调。虽然是四季,但是不包含六月。孙绍振老师的解释和思路是正确的,“约定而不俗成,是一种特定的强调。不但与春夏冬不同,而且与夏不同,与六月也不同。”文中的“与春夏冬不同”是不是“与春秋冬不同”的错误,“与六月也不同”就说不通了。但是孙老师的思路是准确的。我想这样的理解符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写作意***,也更加便于我们的理解。鉴于笔者学识的浅薄和粗陋,仅作以上浅谈。希望更多有学识的专家给出精辟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彭德正.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兼与孙绍振先生商榷[J].语文学习,2013年11期。
[2]夏松平.四时既四季[J].语文学习,2014年11期。
[3]周汝昌.杨万里选集[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5月版,143页。
[4]张瑞君.杨万里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96页。
[5]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75-76页。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7]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六版。
[9]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也说“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