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石斋所藏印泥
蔡守谈月色夫妇会制印泥,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及用泥的体验,所以对各种印泥的评价应该是较为公正的。蔡守在《印林闲话》(1934年在香港《华宇日报》连载)中为我们留下了清末民初一段有关制作印泥的史料:
以吾所知,印泥之精,三十年前以福建之漳州魏氏丽华斋为佳,且价亦不昂,最贵者每两十六元。但闻魏氏老人逝世后丽华斋之招牌已卖与他人。故近十数年来,丽华斋之印泥大不如前也。其瑞文斋所制者,似较价廉而可用。……上海夏自怡所制印泥,各种由四元一两而至百元一两,色虽佳而欲沁(渗)油,唯不粘印耳!此外尚有“泥皇”(笔者按:“泥皇”,指璧寿轩主徐寒光所制藕丝印泥。徐寒光及张志鱼制印泥可参见陈岩《泰山篆美堂藏民国时期印泥“广告”》一文,刊《西泠印社》2008年第1期,总第十七辑)一种,不粘印,亦不渗油,用于摺扇上,印后即自干,然价太贵,非吾人所能尽用也。北平吴迪生自作小册,详述制法,以为得自清大内之秘传,其实亦不见佳。吴南愚之印泥用后易黑。张志鱼制者亦粘印。近日挚友黄仲琴所贻之印泥,为漳州黄则唐所制者,有此“三德”,而价尤廉,其最贵者每两仅四元耳!
笔者按:蔡守夫妇收藏的漳州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1),木匣装,正面抽板上阴刻篆书“八宝印色”四字,背面阴刻隶书“魏家丽华斋u”三行六字。木匣内有可抽布盒,内装白瓷印泥缸,口径5.7厘米,瓷质细腻,缸盖面上在灯光折射下可见极细致的水草纹。印泥缸底原配有五矮足红木底座。据推测此印泥应是民国初期“魏氏老人”所制,距今已有八十至一百年的历史。朱砂纯正深沉,色泽仍然鲜艳,光彩稳定含蓄,经久不变,古色古香,名不虚传。
蔡守夫妇自制印泥一盒,印泥盒装在漆木圆盒中,口径7.6厘米,盒盖上阳识篆书“寒(琼)月色行箧印泥合子”四行十字,漆木圆盒体周围阴刻圈花法梅花两枝,楷书款日:“庚午(1930年)寒食月色”六字,押“溶溶”阴文印,显然是月色师所画并刻(***2)。漆木圆盒底部刻不定形“z(bi二百)镜巷(庵)”阳文印。漆木盒内置宋代影青刻花白瓷印缸,口径5.6厘米,原配五矮足红木底座。印缸微泛青色,缸底有暗刻水纹楷书字迹:“大宋宣和年裂(制)”三行六字,缸盖面上有暗刻点状云龙纹,工艺精湛细腻;缸盖内里有“月色女”圆形朱文印迹,应是得宋瓷印缸后用红漆补画的朱文印。漆印盒上的书画印俱佳,相得益彰;宋瓷印缸,精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装璜古朴雅致。缸内印泥鲜艳亮丽,细腻可人,历时既久,火气全无而古气渐生。
大红袍印泥盒,口径10.5厘米,通体大红色,色彩艳丽沉着,雍荣华贵。盒底内圈白地书红色楷书字“大清道光年制”,两行六字。原配双层台五脚红木底座(***3),雅致端庄。盒内印泥色彩艳丽古穆,钤印厚薄均匀,“印泥三德”皆备,宜于书画作品的钤印。
月色师自制印泥,云龙青花瓷印盒(***4),口径9.3厘米。盒底外圈饰海水翻腾***案,内圈白地蓝色“江西珍品”四字,应系民国时期制品。内盛上品朱红油墨印泥,是“”期间的“创新印品”,因上品朱砂价昂,试用艾绒和印刷用的胶版油墨调制,因油墨易结皮,初期去皮,再加陈年精制蓖麻油及p砂多次翻调,去其火气,方可使用。三十年来,重要的篆刻展览印作及得意书作多用此印泥钤盖,意在向恩师交卷以获其准允。
云龙纹青花瓷小印盒(***5),口径6.5厘米,盒底白地蓝色“乾隆年制”四字,原配两层四足红木底座。朱印泥,泥质细腻,生产厂家不详。
印泥的仿单
仿单,《辞海》(缩印本)222页释曰:“介绍药品或一般商品的性质、用途、用法的说明书,又旧时货物价目单及书画篆刻家润例亦称‘仿单’。”因月师之赠予,寓石斋亦珍藏印泥仿单两纸,兹披露于此,以供收藏者、厂家、书画篆刻家及同好研究参考。
1、《潜泉印泥说明书》(29.4×25厘米,***6)
连史纸本,主要内容有产品说明、产品种类、使用方法、修理方法及联系地址、电话等。据六位数电话号码推测,应是上世纪50年代的说明书(此系上海吴氏潜泉印泥第三代传人李耘萍女士见告)。此单首列“西泠印社出品”,末署“西泠印社”,“总营业所:上海西泠印社……”;“分售处:杭州外西湖西泠印社……”。
其产品说明云:
近代印章为用纂繁,无论文件签署以及金石书画、历史文物之铃记,靡不需此,而印泥之重要,亦于此可概见。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良以印文稍有不同,关系出入甚巨,所谓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者是也。潜泉印泥制法精良,素已脍炙人口,不但为各界人士所乐予采用,并且行销国外,博得良好之声誉。其品质优点:细腻浓厚,沉着显明,阅时愈久,光艳有加;冬无凝冻之病,夏(少)透油之患,且调剂尽善,燥湿得宜,虽印文至精密者,亦无漫漶不清之弊,是以用者无不称誉交加也。
品种计分:特制珍品碟砂印泥、光明p砂印泥、精制上品p印泥、宝蓝印泥、箭镞p砂印泥、纯黑印泥、美丽p砂印泥、朱红印泥、镜面p砂印泥、古色印泥十种,与《潜泉印泥直例》仿单上的六种相比,增加了四个品种,但未标注产品价格。
附使用方法五条,修理方法六条。
2、《粪翁介绍璧寿十珍印泥》(11.2×7厘米,***7)
宣纸石印,邓散木(粪翁)行书,附于璧寿轩制空白印谱(现在《月色印本》)的封三上,短小精悍。文日:印泥以悦泽匀细,寒暑不变为上。市沽印泥多粗陋不耐久,抑鲜泽浮荡,湿则渗漫,往往为佳书画累,寒暑易用犹其余疵。璧寿轩主徐子寒光,研此有年,独探奥秘,手制十珍印泥有以艾者,有以藕丝者,皆能润而不滞,泽而不浮,祈寒不凝,伏暑不沈(沈即沉,古沈沉同字),神乎制已,用为一言,以代绍介。
末署璧寿轩的地址。
藕丝印泥
蔡守谈月色夫妇会制印泥。《印林闲话》说:“今之印人多购用造成者,以致造印泥之法日以失却,余虽尝试为之,其成绩总不如人。朋辈中如黄文宽律师亦研求多年,且用科学研珠炼油,顾终未能成就。”
老友孙洵作《邓散木与“藕丝印泥”》一文(见1988年第7期《书法艺术报》)博闻强识,饶有兴味、其文说夏自怡氏制藕丝印泥“其法秘不示人”,叹为憾事。
“印人之重视印泥,亦如书家之宝墨,画家之宝颜色。因有佳印,若无佳印泥钤之,则往往失印之神也。古人之治印者每兼能造印泥,故论印之书往往附制印泥之法。今之印人多购用造成者,以致造印泥之法日以失却。”(蔡守《印林闲话》语)朱象贤《印典-器用》、陈克恕《篆刻计度》、姚晏《再续三十五举》等书皆录制艾绒印泥法,但制藕丝印泥法却于籍无载,大有失传之虑。先师谈月色曾师事蔡守、黄宾虹、李铁夫、王福庵诸大师,书画篆刻颇多承绪与心得,制印泥得蔡守传授,更有创新。曾授余制藕丝印泥法,时值“”期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践。近时又因艺事繁忙,无暇顾及于此。唯恐失传,曾于二十年前在报端(见《书法艺术报》1988年12月20日第12期《谈月色与“藕丝印泥”》)毫无保留地披露出来,供有识之士试制,为祖国印坛增―盛事。可能影响未及深远。
藕丝印泥与艾绒印泥之不同,就在于以藕丝取代艾绒。秋月,取鲜荷叶一担备用。制藕丝时备一锅沸水,将荷叶梗一截一截地折断,拉开,将梗中拉出的藕丝揿入沸水中,反复如是,待一担荷梗折完,煮沸数分钟,将锅中藕丝用网勺捞起,晒干,剪寸许为段,轻揉,积绒如棉。取麻油一斤,另取白芷一钱、川椒一钱,白芨三钱切片和油入砂锅煎沸数次,去渣,置盆内,晒三夏九伏,稠如浓胶水,如是则印泥不会沁油。研跺,配合之法,上述数书已有详载,可资参考。一担荷叶可制印泥半两。月色师40年代所制藕丝印泥,细腻色艳,俱备“三德”,极为宝贵。月色师平时不轻易使用:大幅字画不用,非得意之作不钤,非赠书画闻人不记,至今尚余三、四钱,可能是海内“孤本(标本)”。70年代初月师赠与我保存,一直未敢动用,亦秘不示人,故鲜为人知。
谈月色自制藕丝印泥置于一青莲色瓷印盒(***8)中,印盒口径4.5厘米,小巧玲珑。底座圈2.5厘米,显然面积太小无法书写制作年号,但从瓷色和造型来看,应是清代雍正年间之物。因藕丝比艾绒纤细,所以藕丝印泥细腻而艳丽。
因制藕丝不易,耗时耗工,故藕丝印泥价格昂贵,据徐寒光璧寿轩《十珍印泥》仿单称藕丝脱缸印泥每两十五万元,值最昂;双寿印泥每两二千五百元,价最贱;两者相差竟达六十倍,可见藕丝印泥不是一般人能够有能力购买的,也是濒临失传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天再次向收藏界和有识之企业家呼吁:藕丝印泥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代才女谈月色与藕丝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