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大学观”
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研究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作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冯友兰语),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概括地讲,蔡元培的“大学观”由什么是大学和如何办大学两大命题构成。
从古到今,虽非言人殊,但亦不是异口同声。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进德修养,担起培育社会公德的责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在文化建设上要摒弃把大学看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平民教育,担起改良国民文化素质的责任,“大学职员的责任,并不是专教几个学生,更要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在经济建设上要为各行各业提供知识服务,“大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商业的都会,大学就指导工厂、商业;在农业的州府,大学就指导农人。”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在出任教育总长之始,蔡元培便明确提出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宗旨,实行***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所谓“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
其四,大学是精神家园。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所谓自由精神,是指学术思想自由,不论什么学派,只要学有专长,自成一说,即任其存在发展,“同流并进”。所谓平等精神,是指学术平等、男女平等、师生员工平等。所谓民主精神,一指管理民主,认为大学不是衙门,大学校长不是官,要进行民主治校;二指教育民主,认为教育应该对作为民主国家主体的民众开放,人人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教学研究要以“求真理”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识和***意识,不可盲从迷信。“研究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其五,大学教育以创新为灵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为职志,从前清翰林一变而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写照;将暮气沉沉的北大一变而为“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鲁迅语),是其革新教育之显绩。在执掌北大期间,他对北大的办学方针、管理体制、学制与课程建设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开创了北大的新气象。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寻着创新的思路加以改进,“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他”;“世界学术进步,教授方法,日新月异,本校虽未能于短时期间大事更张,亦决无故步自封之理。”针对学生“死守讲义”的学习态度,他一再勉励学生不要盲从,要养成“创造的能力”,“在学校内,既要有活泼进取的精神,又要有坚实耐烦的精神。有第一种精神,所以有发明,有创造。有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预备。”他寄语留学生,不但要学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有所发明创造。他给北大毕业生的赠言仍在一个“新”字:“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关于如何办大学,蔡元培也有一套独特的理念,这就是以革新思想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为保证,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制改革、课程建设。
所谓革新思想,是指学校要摒弃狭隘的门户观念,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教师要摒弃情萦仕宦意念,树立“终其身于讲学事业”的思想,学生要摒弃陈旧的“科举”意念,树立“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的求学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在他入主北大之初,北大在国人的心目中尚是一个“官僚养成所”,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进北大就是要得一个“进士出身”,而教师队伍也鱼龙混杂,因此他提出“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同时引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这些思想在办学与求学两个方面为北大注入活力,带来新气象。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经过一系列改革,北大逐步革除原来“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处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治校体制。这一体制将北大导入稳定有序规范高效的运行环境中,以致在蔡元培长期离校时“校务不但不陷停顿,且能依计划以进行者”。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学”与“术”分类规划组建学科。“学”为学理,“文、理,学也”;“术”为应用。“法、商、医、工,术也。”在他看来,学重于术,“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大学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治学”,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重点是“治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将北京大学导入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轨道。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大量引进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网罗众家。一时间北大名师云集,新旧各派“并坐而论,同席笑谑”,学术为之大盛。
在学制改革与课程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尚自然”“展个性”的自由教育观,实行选科制;本着中西并蓄、择善而从的原则,建设学贯中西的课程体系。
以上所列即是蔡元培“大学观”之大端,其于历史之贡献在“救活了北京大学”,“开出一种大气,酿成一大潮流”;其于现实之意义,无庸赘言,治教育者自可观而有所觉也。
2.蔡元培的主要高等教育思想
⑴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一是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二是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三是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
⑵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锢、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入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尚自然”与“展个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其间包含着对于独特性的尊重。为什么要强调独特性呢?
首先,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这也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无比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
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各人的独特性亦即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蕴藏有个人的独特性。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教育是人们寻求***、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建设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则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需要靠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来造就。
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以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多样化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而多样化总是优于单一化的,因为多样化包容了最好的单一化。对多样性的尊重,就意味着对于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
⑶主张教育***,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教育***。所谓教育***是指教育超然于******、超然于教会,主张教育脱离******、脱离教会而***,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一思想是当时在教育界盛行的教育***思潮中最具积极意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对于弘扬教育的内在价值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大学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疑是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蔡元培主张思想学术自由,这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造就个性丰富、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他在执掌北大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则,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
其实,蔡元培先生早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们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教育***议》)有人往往以为自己真理在握,或干脆是真理的代表,说话以真理自居,并不许反对意见有存在的余地,从而无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给专制主义预备了必要的精神土壤。其实,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才可能具有免***力,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人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对真理执著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诉求,即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在个性精神世界中的确立,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为了我们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为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把有争议的问题、敏感的话题、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带入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明智的选择,也是对于我们自身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能因此成为叛逆者,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良好的教育注定不会因噎废食,因为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在我们之中,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之中,终究是好的多,坏的少”,(Norman Meiler)人类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内在冲动永存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
在我们的教育中对自由探索的推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限制。而自由探索需要我们宽容不同意见,尊重个人表达其思想的权利,不论其价值观多么与众不同,都能享有外在的自由。当然,给以对立的意见的宽容,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意见可以免遭批判性的审视。之所以有必要推崇自由探索,是因为如果存在对立意见自由交换的机会,我们就有通过商谈而达成共识的可能,就能拓展我们的视界;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往往与结果同样重要,在教育中甚至更为重要。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蔡元培在1916年上任就职时,北大校内特别严重,校败,学校制度十分混乱,学术研究及交流气氛很淡薄,封建主义气氛却特别浓厚,北大当时以文科为主,但腐朽的封建文化传统在北大文科占有统治地位,基于这种情况,他就将自己的一些新观念带给了北大,即“思想自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
1.整顿校风,改变师生观念
在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就任演说,提出三点要求:一为抱定宗旨,以研究学问为主,不应该将来北大学习作为升官发财之梦实现的阶梯。二是砥砺德行,也就是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三是敬爱师友,以现在通俗的话来说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三点就是今后改革的指导书了,所以他的就职演说却是一篇宣言书,也是一篇宣战书,向封建主义思想与文化的宣战书!这次演说,鼓舞了当时的北大人,也给了他们一个崭新的观念。
2.整顿教师队伍
北大不少从业人员都是封建守旧式的人物,并且在文科领域中尤为突出,安徽桐城派、浙江文学派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些派别的领导之下,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交流,思想腐化,学术气氛也是很窒息的。更为奇怪的是不少教师为留日学生,宣扬的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经济和法律思想,再任其发展的话,对于北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蔡元培就从“兼容并包”的方针出发,广泛引进各类人才和思想观念,对教师队伍进行大力整顿。
3.改革管理制度
当时大北大学校管理分散且混乱,蔡元培就采用了校长与各学科主任任职实行年制,并由北大的教授们选择产生。这种选择制度将以前的专制与不完善的方式完全的取消了,体现了民主与合理。首先是组织评议会。5名教授选出一名评议员,然后与校长共同组成评议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以后学校的事务由它来处理,这样避免了独裁与个人的缺陷。其次是由各系科的教授选出自己系科的主任,任期两年,管理本系科的具体事务。再次是由各主任组成学校教务处,选出教务处长,负责处理学校教学事务。这些管理制度使得学校日常事务正常化,也成为北大人制北大的一个典范。封建主义作风顿时消失,北大管理体制焕然一新。
4.改革教学制度
任何一所大学都是以教学为本的,那么北大原充斥了很多的官府气息,人人以官为重或以官为目的。而蔡元培认为应该以文理为主,两者并进才好。并且他废除了年级制,认为由于留级导致全部课都得重修本身就是浪费及助长不良之风,所以采用了学科制和类似的计学分制即单位制。本科生应学80单位,一半是必修科,一半为选修科,修满即可毕业。
蔡元培的高教思想的现代价值
1.北大改革之深远影响
蔡元培思想即兼容并包主义在北大的运用。使得北大在短短的五、六年里就一改以前的沉闷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弥漫于校园的风气,自由、新颖、活跃的气氛到处可见,学校焕然一新,呈现出一片新面貌,并且它还同时招收女学生,也开创了公立大学招收女学生的创举。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大人的思想观念,并且制定了新的管理及教学制度、学习制度。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它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保护了新思想,培养和发展了新思想,是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很好的培养地,并且成为此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对中国教育及中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巨大贡献。
2.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首先,蔡元培重视高校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目前改革和完善高校社会职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对于我们协调各方面关系,做好院校合并后的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蔡元培的管理思想对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科学化、专业化和民主化有重要的启示;第四,蔡元培关于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社会职能多样化的思想,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川.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教育发展研究[M],2000(12).
[2] 曲铁华.中国教育史[M].长春:东北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项贤明.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M],2001(2).
[4] 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