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文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所作。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诗文翻译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诗文赏析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借蝉的这种品行,“寓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句法上是对偶,写法上是起兴,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最喜炎热的盛夏的蝉,度过了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到如今,白露既降,金风飒飒,已临近它生命的尽头,鸣声自然会变得凄切。而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间,无异匆匆过客;仕途多风波,尤其宦游之人。遭逢厄运闻蝉鸣,怎能不起悲怆而客思深重?这样,在“西陆蝉”(秋蝉)与“南冠客”(囚犯)之间,无形中就建立起了一种沟通。细心体味,不难发现二者的契合点:时运不济!以下诗句,就是这种感情的进一步表露。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翅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并由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竟至入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喻执***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颗忠爱之心。“白头吟”在这里有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意在言外,含蓄曲折。此联是以“己”的角度写蝉,又是从蝉的形态写己,蝉与己相应,互为表里,心与物相融。
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两句对仗工稳,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浑融为一,“寄托遥深”,自然无痕。
尾联主要写己,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不正像诗人品性高洁,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吗?“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屈原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诗和诗人的故事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骆姓是古乌伤望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骆宾王七岁那年,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饭罢,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当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他们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白鹅戏水的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这个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他也被人称为“齐鲁神童”。
骆宾王在22岁那年入京应试。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着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考试结束,他名落孙山。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几年以后,骆宾王在长安出仕。但也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罢去了官职。幸好有人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
在官场混迹近十年后,骆宾王决定过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于是他闲居兖州,前后一共12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创作高峰,为列名“四杰”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生活艰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只好重谋出仕。之后不久,便被举荐入朝对策。白发满头的他这时已经49岁了。经过对策考试,他被授予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刚任至第三年,又遭人排挤,被罢了官职。
正当骆宾王进退维艰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战争,吐蕃大举寇边,占领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大总管,率兵进讨。于是骆宾王上诗给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员,要求从***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于当年七月离开长安,开始了***旅生涯。他在《从***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大有投笔从戎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气概。在此时创作的别的一些诗歌中,也都表露了这种心声。但目睹将士低落的情绪、塞外荒凉的自然景色,他的心境也就渐渐地落寞起来。
后来,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入滇,参加姚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战争结束后,骆宾王随主献捷,得以和***及家人小聚。因还在服役期,不久就奉命入蜀。骆宾王在四川担任的是***中的幕府书记之类官职,主要负责文字工作。他把在四川的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个整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生活。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武功县主簿的职位。长年漂泊边庭,历尽艰辛,却落得这样的结果,心里难免耿耿。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骆宾王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不久,调任明堂县主簿。这年底,母亲病故,骆宾王离职守孝。待三年服满,补授长安县主簿。几个月之后,他突然被提拔担任御史台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但他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因人忌恨而以“赃罪”入狱。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在狱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腐败,抒发内心的郁闷,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就是《在狱咏蝉》。
骆宾王在狱中被关了将近两年,62岁遇赦出狱。第二年夏天,到东南边远的临海(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公元683年腊月,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即位,他就是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不愿把朝***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大开告密之风。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迅雷震宇。檄文一出,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这给了武则天反扑的机会。武则天派几十万大***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众说纷纭。而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70岁左右。
明正德九年(1514),传说南通城黄泥口一曹姓农民挖地时发现骆宾王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知识延伸
“蝉”意象解说
蝉作为物出现在诗文里,最早是作为悲秋的一种常见意象。如在千古悲秋之祖宋玉《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而南游兮,鸡啁哳而悲鸣。”又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寒蝉之鸣,不仅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白露、秋风、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秋景***,而且感发着士人的家国之思、漂零之感。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汉魏以后,蝉成了美好品格的象征。许多文人作赋称颂蝉的美德,如曹植《蝉赋》:“惟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称颂蝉具有清素、淡泊、忠贞、耿介的品格。又如西晋陆云《寒蝉赋并序》:“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以蝉形貌、习性比附人的美德,称赞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种美德。
现在,这两个意义,在诗中都比较常见。
方法归纳
咏物诗词鉴赏要领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会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要注意:
一、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采用了“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诗人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二、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所以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如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