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芹越来越忙了,这个当年流水线上埋头轧西裤裤腰的农民工,早已成为广大农民工的代表,活跃在社会的各方为这个群体奔走,表达诉求。
从18岁到跨过而立之年,朱雪芹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融入工作的城市,为更多的农民工树立了一个完美的榜样。
关注第二代农民工,不只是称谓的改变
穿Lee品牌的水红色T恤,自信的脸上洋溢着积极与从容,很多人都说,朱雪芹不像个农民工。当她作为全国第一批、仅有的三名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她的形象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啦!农民工就一定要破破烂烂吗?”这句话已经成了朱雪芹的口头禅。
朱雪芹甚至“不太在意”“农民工”的称谓,“农民工怎么称呼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工能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从最初的排斥,到接纳,再到理解,等到彼此真正融入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更合适的名字来称呼这个群体,“否则,光改个名字也是没有意义的。”
她更关注这个群体。随着“80后”、“90后”群体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第二代农民工”开始走进社会。
“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作为第一代农民工,朱雪芹看到了这种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城市里长大,有的甚至就出生在城市,他们对农村和土地早已没有天然的热爱和眷恋,相反,他们内心里已经把自己归为城市人的范畴。然而,在现有体制环境下,这些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很不容易。
从农民工队伍里走出来的朱雪芹深知,这么多年来大家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仍旧不够。一边是乡愁的消散,一边是城市的遗忘,第二代农民工往往比父辈们更有失落感、漂泊感。
在朱雪芹看来,第二代农民工的最大进步,还体现他们知识水平、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现在公司里招进来的农民工,都会问清楚是否上保险。”其实这些问题,登陆相关网站,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就会一目了然,但是原来的民工们都不会在意这些,拿到工资就可以了。而第二代农民工就会认认真真地登陆查询,“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权益保障,也懂得运用法律。”
“他们正在融入他们所生长、服务的城市。我们既然承认了他们的价值,就要相应地制定***策保障他们的权益。”连续三年全国“两会”,朱雪芹都递交了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议案。她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她身上背负的是上海400万农民工的诉求和希望。2008年全国“两会”之前,仅座谈会,她就开了十多次,专门深入到劳动比较密集的餐饮行业和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行业,和农民工聊天,了解他们的烦恼,还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了解相关***策措施,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专项调查。前后一个月的调查走访,朱雪芹用心去体会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期盼和需求。工友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条建议她都认真记录下来。“我要将他们的意见反映上去,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为了得到真实的信息,有时朱雪芹会直接找到农民工兄弟,跟他们聊天。最后,她将一份“关于建立餐饮业、建筑业保障金的议案”,“建筑用工单位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保障金,设立专款专用专人保管。一旦出现欠薪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就可以从保障金账户中支付农民工的工资。”这些来自一线农民工的呼声,正在逐步被国家采纳,以相应的形式列入法律。
勤学改变命运
2010年8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青联代表大会全委会在北京闭幕,新当选委员朱雪芹当选新一届青联***。
2009年2月,“朱雪芹工作室”正式成立,专门接受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咨询、求助。
2008年2月,朱雪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现在,朱雪芹是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团支部书记。
诸多荣誉的背后。朱雪芹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进厂后第一份工作是做西裤裤腰。第一天,我只做了50件,而师傅一天能做550件。”这让朱雪芹看到了差距。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十倍百倍的努力来赶超差距。每天早到、晚走,埋头苦练,工作间隙也不放过。半年之后,朱雪芹做裤腰的速度超过了师傅,质量也非常高。
在工厂里,每一个师傅都掌握着一个工艺流程的绝活儿,一般不轻易外传。朱雪芹想掌握一条流水线上的所有技术,只能偷偷地看,牢牢记在心里。休息时,大家都出去玩,朱雪芹独自在流水线上悄悄地操作。她也曾经被缝纫机的针穿透手指,钻心的疼痛伴着独处异乡的艰辛,半夜里泪水湿透了整条枕巾。朱雪芹说:“以自己的条件,想学整条流水线的工艺,只有偷学这个办法。”有时她也会感到害怕,“但到了车间听到机器的嗒嗒声,一切恐惧就抛到脑后了。”后来,主管知道了朱雪芹的事情,被她好学的精神打动,给了她大量学习机会。凭着这不顾一切的劲头,朱雪芹在18岁半时就成了技术骨干并先后两年被评为优秀员工。
1998年,因连续两年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朱雪芹成为去日本总公司深造的3名员工代表之一。父母明确表示反对,等到3年学成归来时,24岁的她在农村婆家都难找了。但朱雪芹恳请父母支持自己,顶着压力前往日本开始了新生活。
在日本,最大的障碍自然是语言了。没有任何日语基础的朱雪芹,在广岛紧急培训了20天后就投入到车间企业管理培训中去了。最初,与日方的交流主要通过打手势进行,一句简单的话连比带划勉强能沟通,涉及到长句,完全无法交流。这可急坏了朱雪芹,笔、词典、本子成了她不离手的武器。后来,朱雪芹发现了公司旁有一所小学,萌生了和日本小学生交流来提高口语水平的想法。但日本小学的管理十分严格,门卫不让她进门。朱雪芹告诉自己:“要相信真心的力量。”从此,她每天路过学校时都向门卫微笑并且重申她的学习诚意。门卫终于让朱雪芹进入校园,她找到了3个小朋友,每星期聚会3次。朱雪芹用磁带把自己说的话录下来,小朋友放学后放给他们听,请他们纠正口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努力使她的日语进步非常快。回国后,朱雪芹兼任公司日语翻译。
3年时间飞驰而逝,朱雪芹从不被人重视,到赢得上下的一致认可与尊重。即将学成的时候,日本总公司董事长特意约见朱雪芹,开出月薪20万日元的优厚条件挽留她管理公司业务。几经犹豫,她还是拒绝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用学到的技术为国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2005年,朱雪芹再次来到日本总公司拜访,日方董事长约见了她并再次请求她留下,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公司里,董事长亲自约见员工是非常罕见的,这一次他们对中国人朱雪芹破例了。
2001年9月,朱雪芹回到祖国。只休息了一天,她就出现在生产线上。她经过不懈努力,制定出2800秒、84道工序的西裤生产流程,至今在行业内无人能敌。
朱雪芹还在努力。2007年,朱雪芹报名参加上海电大初级工商管理专科班学习,两年苦读,她不仅已经毕业,而且还和班里同学互通讯息,朱雪芹发现,同学中间和她一样身份和背景的人很多,儿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遇到的困惑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也让她更督促更好地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而努力。
更让朱雪芹感到温暖的是,上海电大近年来提出的“学习小组”制度,“当时我所在的小组是上海电大西区分部07级张俊瑛小组”,组长张俊瑛带着他们8个同学互帮互助,一块学习。9个人中,有一半都是像朱雪芹一样的“新上海人”,这也让他们更多了几分认同和亲近。“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学习口号,每次遇到朱雪芹因为出差或参加活动而缺课,大家就会格外认真地做笔记、录下老师讲课内容,之后找个时间集中学习,为她补课。这让朱雪芹不仅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顺利完成了电大学业,还收获了家一般的温暖。
2010年9月,朱雪芹又开始进行工商管理本科学历的攻读。
而今坐在办公室里,回想起15年前,从江苏睢宁小城农村、和姐妹们一起嬉闹着走出来的那个辍学的小姑娘,朱雪芹恍如隔世。一番风雨、甘苦自知。
一直在路上,一直不懈怠。
或许,她该庆幸刚到上海这座大都市,就能够进入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这样一个正规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她至今记得进公司后第一次过生日时,公司送给她的大蛋糕和祝福。正是这样的温暖让她工作至今;
或许,她该庆幸自己的***与努力,当年顶着父母的压力远赴日本研修,三年里她几乎没有休息、没有娱乐,回来后,她成了公司的日文翻译,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大家对农民工的看法;
或许,她更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让一切勤奋、努力与智慧闪烁出应有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打工妹”朱雪芹:我用行动赢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