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新及其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从微观上讲,科技创新有助于企业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从宏观上讲,能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广东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对自主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2006年广东省实现GDP25968.55亿元,人均GDP280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509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广东省正处于这一历史性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
二、广东自主科技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广东自主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要求相比,广东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还不小。2004年,广东在全国科技综合排名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名列第四,其中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排名第四。科技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2005年以前不到30%,2007年达到50%,而按国际标准,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70%以上。
2、专利申请总量大,但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统计,从1984年至2007年10月底,广东省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经突破50万件,占全国申请总数的16%。至此,广东已经连续13年是全国专利申请的冠***。广东省科技厅2006年的统计材料显示,10年来,全国授权发明专利21万件,但广东只有5395件,只占全国的2.5%。
3、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结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创新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而其他地区和领域以及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二)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广东由于毗邻港澳,25年间实际利用外资1800多亿美元(约70%为港资),但是引资的便利恰恰让广东人片面地强调这种比较优势,而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际衡量知识创新能力指标的R&D/GDP,广东只有1.34%,远低于美国的2.60%,德国的2.50%,韩国的12.64%,日本的3.12%,甚至低于全国平均值1.35%。
另外,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广东省的R&D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占总资金的80%,***府资金只占9.5%,***府资金投入比例远低于法国(44%)、德国(32%)、韩国(25.38%)、日本(18.2%)等国家。***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广东创新能力的提升。
广东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的地位也处于“两极分化”的处境:在全国的测评中,总体上广东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其中华为等12家公司高于全国平均值,除华为外,中兴、广东无线电、广东风华、TCL等一批企业名列前50名,除此之外,近半企业都排在百名之后,更多企业则在全国平均值以下;在全国技术开发额支出前100企业中,广东省仅有3家,其技术开发支出额总和为8亿元,只占海尔集团支出额的39.81%。研发投入强度过低已成为制约广东企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因素。
2、自主创新未形成强劲的集聚效应。首先,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够。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15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15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159个专业镇。这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了产业的特色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区域化,提升了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地区品牌的形成。但是,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仍然处在低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创新网络发挥作用不够,缺少集群学习机制。
其次,产学研结合机制不紧密。理想的创新体系应该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产学研三位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各自为战。而目前广东产学研组织松散,大部分产学合作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广东许多企业只好北上寻找合作伙伴,如深圳中兴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而非广东。广东高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企业资金所占比例较小,不能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态势。另外,产学研各方价值取向不协调也是合作不畅的重要原因。某些高校与科研院所至今仍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爱搞自成体系的“小而全”项目,使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和集成供给能力有所减弱。在企业方面,一是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只愿意搞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接受风险较高、周期较长的高科技项目。另外,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不愿或不敢承担责任和风险。
3、科技服务业不发达,科技成果难以转化。近年来,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广东省经认定的科技服务机构就达60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但是与广东省在全国科技、经济的地位仍极为不适应。广东省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多和质量高,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不断递增,2007年度广东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共28项,名列全国前茅;同时,广东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额,多年位于全国第一;而且广东企业在国内的其他省份的技术交易额高。以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额首位的北京市为例,2006年广东在北京的技术转让交易额排在该市流向外省市交易额的第一位,达到42.7亿元,高于第二、三位浙江和上海之和。但是广东本省交易低,在广东省内的技术市场交易额2006年为107亿元,仅是北京的1/6、上海的1/3。
4、知识产权保护风险高,维权成本大。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在对广东民营企业调研中发现,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映最强烈的首先就是维权难。目前,广东只有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珠海等5市设有专利审判庭,其他地区的民营企业只能在上述地区提出控诉或应诉。企业人员因专利诉讼来回奔波,花费精力、财力很多。即使胜诉,损失与获得的赔偿也不成正比,挫伤了企业申报专利、创自主品牌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已成为推进企业专利工
作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建设广东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创新激励系统的制度建设
创新激励系统建设重在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力资源潜力发挥的制度环境。创新激励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形成使人才、资金、技术和创意都能自由流动的激励机制。创新激励系统激励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即企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经济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创新激励系统激活的重点。因此,结合广东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广东科技创新激励系统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1、建立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制度;2、建立优先采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府采购制度,统计显示,广东省***府采购规模应有1500亿元以上,而2007年广东省采购规模不足700亿元,广东省***府采购领域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3、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二)创新支持系统的制度建设
创新支持系统包括支撑创新活动发生所必需的硬件环境系统和软件环境系统。硬件环境系统建设的价值目标是提高区域对创新活动的硬件支撑能力。软件环境系统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形成能够高度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氛围和促进创新要素高度协同与互动的机制。具体来讲,广东应从以下方面推进创新支持系统的建设:1、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或以产业公共技术为目标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创新体系建设。3、继续建设国家和省级各类实验室。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鼓励和推动省重点实验室建成部级实验室。4、加快推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5、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6、打造创新环境系统,致力于构建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区域创新***策环境,区域信用环境。
(三)创新保障系统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创新者的法律地位、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创新活动主体、客体及其他相互关系的权益界定,为创新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主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法律保护程序,才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成果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表现为一种权利。自主研发不等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将新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经审查授权后,才能获得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才能称得上是自主知识产权。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通行做法是司法保护。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行“双轨制”,即行***保护和司法保护协调运作机制。所以,广东省应该从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行***保护制度两方面来推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广东科技创新现状、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