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次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浙江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广文”,指唐代画家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经学”,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传》,又向刘歆学习,研究《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谶纬。郑众,字仲师,曾任给事中,官至大司农。继承并传扬父亲郑兴的《左传》学说,并研究《易》、《诗》,曾受诏作《春秋删》。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1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攻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即郑氏。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姓在台湾是一个满缀着荣耀的姓氏,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明代的郑成功是台湾郑姓的开山始祖。郑成功后病死,传至其孙郑克爽时被清廷征服,清廷曾下令郑成功后裔及所有郑氏人员全部离台回大陆,可郑姓后裔并未执行,都躲避匿藏起来。大陆郑氏以源源不断涌入台湾,也有郑成功后世族人为避清廷注意的原因所致。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原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做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李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