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写《天朝的崩溃》,资料搜集十年,写作历经两载。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重现了当年“天朝”的君臣子民在铁蹄踏破华夏时的震惊与选择。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文明凭借其优越性在东亚地区形成了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蛮夷”,形成“天朝”独有的对外体制。这种“天朝”意识首先体现在中国对于对外关系的认识上。
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当时朝野上下虽然主张禁烟,但完全出于国内事务考虑,竟无一人认识到禁烟即将带来中英关系的剧变,这缘于长久以来“天朝”观念带来的对外无知与不屑。作为一国之君,道光帝对“夷情”近乎一无所知,仅在“剿”、“抚”之间摇摆,以其对待“天朝”是否恭敬为条件。“天朝”人民更是执着地认为“英夷”不善陆战,也不屑于分析英***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在当时人们眼中,“英夷”与中国周边小国的叨扰无甚区别。战争蔓延,道光帝才意识到自己连英国的基本地理都不了解,也不知道高祖父执***时期紫禁城的库房里就有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坤舆全***》。
“天朝”观念为中国带来更多实际损失。战败的中国,不得不与“蛮夷”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令人唏嘘的是,“天朝”对于“平等”的认识与西方大相径庭。英方提出片面最惠国待遇要求,条约行文是:“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条约披上“卑顺”的外衣,皇帝的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恩准”后竟沾沾自喜。
美国也要分一杯羹,借助的不是武力,而是皇帝的“天朝”观念。在皇帝看来,蛮夷使臣觐见非为朝贡,不行跪拜之礼,必将在四海之内失去“天下共主”的“合法性”。而美方抓住这一软肋,提出以谈判条件换得不北上,果然十分奏效,《望厦条约》得以在《南京条约》基础上再进一步对中国实施掠夺。后来与法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天朝”仍表现出目光狭隘的思想局限。与其国家重要权益相较,“天朝”对于留学和外国教学表现出更强烈的抵制态度,结果因小失大。
“天朝”观念使中国走入闭关锁国的死局。美方代表顾盛在向清朝皇帝献礼时,送出了包括航海地***、手***、机械模型、百科全书以及各种西方先进设备。客观上来讲,这些物件是战败的中国所急需的,然而清朝官员将其视为“奇技***巧”,统统谢绝了。1845年,俄***府向清***府回赠各类***书和仪器。***书包括***治、经济、文化、科技等21类,仅地***就有22幅,然而清***府的高官们并没将西方早已超越自己的先进科技放在眼里,整个国家处在闭关锁国、对外界一无所知的状态。中国处在急需改革的时刻,但思想家们没有足够的思想资源,无法达到革新所需要的思想高度。
通读全书,不禁为当时的“天朝”倍感唏嘘。鸦片战争有***事上极大差距带来的必然,也有受历史所限做出的各种错误选择。时至今日,历史已不可重写,唯有时人据此教训多加反省,永不放弃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和钻研,不可再如“天朝上国”一般,固守旧制,被风云变幻的局势所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朝”的崩溃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