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古亭古钟廊,忧国忧民忧故乡。品茶品景品人生,留情留心留趣山。”这是驻足于广西贺州市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留趣山钟廊”的真实心境。
在贺州市中心灵峰广场西南一隅,有一座小山,其名日留趣山。山虽不高,却很有灵气,山势如潜龙抬头,山形更似卧龙翘首。从灵峰山顶向西远望,只见苍翠古树婆娑掩映中的白墙碧瓦内,隐约可见一古亭,亭因山势而宛若悬于半空。深秋时节,夕阳西下,古树、古亭、古钟倒映在清澈的人工湖里,与依依垂柳、粼粼波光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令人神往。可谓是:亭因山而弥高,钟因亭而敦厚,山因钟亭而更灵秀。
拾级入园,置身其中,浓绿树荫,阵阵清凉,好不惬意。在留趣山入口处,巨石屹立,镌刻着陈宝书所写的“留趣山”3个醒目大字。字体行草书法,魏碑笔意,苍劲有力,庄重而飘逸。
来到山顶,只见一座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六角攒尖的古亭翼然耸立,亭内悬一口大型青铜古钟,钟名日“乾亨寺大铜钟”。此钟铸造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朝大宝四年(公元961年),钟体古朴厚重,保存完好且精美,钟的表面镂刻有阳文千余字。这“乾亨寺大铜钟”对研究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冶铸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敲之则钟声柔和幽远,听之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梦回千年前的南汉王朝,贺江两岸的金戈铁马又悠扬回荡于耳际。
南汉王朝虽僻处岭南,然而在其统治的短短54年间(公元917-971年),在贺州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两次具有历史影响的战争。第一次是楚汉贺州之战,发生在南汉乾和六年(公元948年)八月,南汉主刘晟为结姻亲,遣知制诰钟允章赴楚求婚,未成。但探知楚恭孝王马希萼起兵武陵,正与楚王马希广用兵争国。遂趁湖南大乱,马氏内争不暇,以求婚遭拒为由,兴兵攻楚。十二月初七,遣巨象指挥使吴恂,随刊府仪同三司、西北面招讨使吴怀恩率***攻贺州(州治在今贺州市贺街镇)。楚王马希广即遣决胜指挥使徐知新等率5000兵急趋贺州救援。吴恂相机应对,神算无遗,料楚必遣***来救,遂率兵急攻,在楚援***未至前克城,并出奇用计,令***于城外凿大阱,阱口遮盖竹帘,帘上加土伪装,阱下设置机轴操纵,并自堑中穿穴通阱内。待楚援***逼近,诱其攻城;南汉兵自穴中发机,楚兵落陷阱,南汉出兵攻击,顿时喊杀声震天动地,直杀得楚***丢盔卸甲,死伤数千,大败而归,主将徐知新被马希广以败绩诛杀。南汉***乘胜攻陷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未几北征,所至克捷,尽得宜(今广西宜州市)、柳(今广西柳州市)、严(今广西来宾县)、龚(今广西平南县)等十余州地。从此奠定了南汉朝在岭南的主要疆域,南汉古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铸造的。
第二次是北宋征南汉的贺州之战。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命潘美(《杨家将》中的奸臣潘仁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率潭(今湖南长沙市)、朗(今湖南常德市)等十余州兵马攻南汉。九月初克富州(今贺州钟山县)直逼贺州(今贺州市贺街镇),宋***至芳林镇(今贺州沙田镇芳林村)时,贺州的南汉守将龚澄枢便弃城而逃,于是潘美进围贺州。闻南汉主刘张急派大将伍彦柔率万余舟师溯贺江北上驰援,潘美便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消灭南汉的援***,佯退20里,以奇兵于南乡(今贺州市南面的信都镇)沿贺江设伏。九月二十一日晨,宋***趁南汉伍彦柔援***离船登岸之际,突然杀到,南汉***惊魂未定,已成瓮中之鳖,死伤过万,贺江两岸尸横遍野,大将伍彦柔也在这场战争中被俘斩,宋***遂克贺州,从此南汉便日渐走向衰落,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灭南汉。可以说,宋汉的贺州之战是北宋灭南汉的关键之战。
别过南汉青铜古钟,沿盘肠阶梯而下,在曲径通幽处有一弧形钟廊,排列着大小不一的一排古代铁钟,每一口古钟下有一座各式各样的基座。19口明清时期的古钟用一条极粗的铁链拴接,这条铁链历史久远,当年横渡贺江的渡船就靠它拉动,后移来与古钟相伴,可见该钟廊的文物保护者之匠心独运。
凝视着这一座座美轮美奂的古钟,历史的盛衰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盘点19口古铁钟,有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灵川庙钟”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的“九忿庙钟”等6口古钟,其铸造工艺之日渐粗糙,铭文和纹饰之日渐拘谨,明末之日益衰败由此可见一斑;清康乾时期共10口古钟,其造型厚实而稳重,铸造工艺精良,纹饰飘逸洒脱,尤其是康熙十一年壬子年(公元1672年)“观音佛前钟”,钟表饰以雄壮的云龙,似乎在目空一切地翱翔于天空,不难想像康熙王朝的空前盛况。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古钟3口,其造型和纹饰延续“康乾盛世”的风格,惟有钟表纹饰细腻,更注重民生,风格略显拘谨。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前进,老百姓祈求平安,祈望丰收的心愿却是如此的统一,在每一口古钟的表面最明显的位置,都不约而同的铸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原因何在?追根溯源,我不由自主地试***追寻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我国的“钟”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存史籍记载不一。《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吕氏春秋・仲夏纪》说:“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管子・五型篇》:“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五钟。令其五钟,一日青钟大音;二日赤钟重心;三日黄钟洒光;四日景钟昧其明;五日黑钟隐其常。”还有传说是尧舜时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钟是起源于铜铃等等。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钟”作如是解释:“钟,酒器也,从金重声。”可见,钟在先秦时期是一种金属制成的盛酒器皿,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酒礼器。最初的钟其实是陶制的。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一件新时代时期陶钟(约公元前3900年),高约9厘米、径5厘米,共鸣体为圆筒形,顶端为圆柱形短柄。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我国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钟礼器。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钟已由纯粹的酒礼器发展成为具有礼器和乐器的功能,并成为古代乐器中的八音之首。故《辞海》有云:“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后专指寺庙中悬挂的钟,用以报时、报警,集合众人之用。”暮鼓晨钟、黄钟大吕、声如洪钟等成语里的“钟”,指的便是敲击后发出特有声音的打击乐器。我们所熟知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便是代表。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佛教的传人并盛行,园口悬挂的金属钟也日渐盛行,此时的钟以青铜为主。不管是在佛寺、钟楼、庙宇,还是在朝堂、宗祠、村落,或使用或供奉,钟成为体现神灵和君王崇高伟大的圣器,成为村寨召集族人团结对外的重要工具,成为得道高僧传经布道的利器。明清时期,园口铁钟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使用,用以集合同族,祈求风调雨顺,祈望国泰民安;祈求送子送福,福寿安康等等,“留趣山钟廊”的这19口明清时期的铁钟便是这一时期园口铁钟的重要代表。
徜徉在留趣山的浓绿古树和钟亭之间,思绪回到20世纪30―40年代的峥嵘岁月,以何香凝、梁漱溟、红线女等大量的进步人士曾汇集于此,为抗战救亡而奔走呼号,先辈们以他们的鲜血汗水和智慧在这里铸就了不朽的丰碑。留趣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仿佛都留有爱国志士的气息,每每睹物思情,缅怀历史,无不让人心情难以平静。留趣山,它所遗留下来的不光是历史记忆,更留下了先辈们永垂不朽的贡献与见证。
亭因山而弥高,钟因亭而敦厚,山因钟亭而灵秀,古树古亭古钟廊,这就是留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