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是我国的优秀武术流派之一,也称少林派。少林武术经过历代少林武僧的传承与发展,再加上文学小说及影视传媒的宣传而威震中外,名冠全球,少林寺被世人公认为武学圣地,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那么,少林拳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得到传承与发展?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以求方家指正。
少林拳起源于少林寺院。目前“少林拳”有两种内涵。一,少林拳是一种拳术名称,就如罗汉拳、查拳、心意拳一样,只代表一个拳种。国家体委就有规定拳种套路――少林拳。二,少林拳也泛指源于少林寺的各种拳术,它是少林武术的总称。在这里少林拳是一个拳术流派,就如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等一样。这个拳术流派内包含大红拳、小红拳、通背拳、梅花拳、猴拳、七星拳、心意拳(又称达摩拳)、柔拳等从少林寺传承和流传出来的各种拳法。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南北朝北魏时代,坐落在河南登封嵩山的五***下少室山前。因为当时山林茂盛,古木参天,寺居其间,故得名少林寺。其实,在少林寺建寺之前,中华武术已经分散流传,不过那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武术系统,而只是简单的角斗与技击。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不远万里,历尽艰苦来到少林寺传教(主要传佛法)。达摩主张静卧修心,打坐参悟。他久居浊洞,面壁九年,参悟佛法。由于长期的静卧而导致他体神困倦,又因为他深居山林常遭猛兽的威胁,这迫使达摩寻求振神健身和防范山患的措施。这样,达摩与众僧根据山林中禽兽之动作和人们生产中的各种活动,初创出舒筋活络、振奋精神、抗击猛兽的达摩拳(或称心意拳)。在此基础上,经过历代众僧长期艰苦的磨练、推敲、改进,再加上少林寺积极吸取各家之长,从而使少林拳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从达摩等人的创拳过程来看,少林达摩拳是少林寺众僧智慧的结晶。达摩拳是达摩和众僧结合各种动物行为和人的各种活动而创建出来的,它和现在的心意拳有许多相通之处。因为达摩拳是在达摩的主持下创建的,故名曰达摩拳。少林寺作为僧侣静修之处,它特有的生活环境(***参禅)和自然环境(深山密林)注定要把舒筋活血、振奋精神、抗击猛兽的达摩拳传承下去。在长期的传承中,少林寺僧侣又结合自身实际而创出其他的拳种。少林寺的生活环境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温床。也因为如此,一些习武之人,一些对武术技击有兴趣和爱好的人,才来到少林寺修炼和提高。这样,少林寺又成为一个自发的武术交流地,这必将会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少林武术的力量。少林武术也正是在传承和发展中吸取百家之长而逐步发展壮大的。
早期少林拳的内容仅有罗汉十八手,如鹤舞、龙舞、推托、开马、美女联欢、童子拜观音、仙人反背等,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罗汉拳。到了宋代,少林拳就增加到二百多种,包括吸收寺外名家的拳种,如赵匡胤的三十六路长拳、岳飞的十八手、拔步连环拳等。这时的少林拳不仅拳种套路繁多,而且吸取了众家之长,从而威名远扬。清朝年间,统治者为镇压汉民起义,百般阻挠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这个时期少林寺屡遭劫难,少林拳术因得不到支持而走向沉沦的道路,一些拳种伴随着寺僧的足迹而流落民间。
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朴实无华、刚健有力、结构谨严、节奏鲜明、套路繁多、健壮敏捷、来去迅速、势如破竹、利于实战的特色,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在战略上,少林拳有沉着果断、内静外猛、虚实兼用、灵活机灵、变化无常的特点。少林拳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也就是说,在演练和实战中一般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少林拳拳法和智慧与哲学、禅道融为一体,是少林寺僧侣参悟的结晶。少林拳法的各种拳种之间是相互贯通和联系的,这一特点正是少林拳传承和发展轨迹的见证。如,少林通背拳被称为诸拳之勇,其实它是在少林大红拳、小红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少林六合拳也叫对打拳,它是验证大红拳、通背拳等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的。
总之,少林寺特有的生活和环境造就了少林武术,少林寺这个武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