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泸州分水油纸伞走过了四百年,是国内最为著名的红伞产地之一,精湛的手工,传统的技艺,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使得泸州分水油纸伞2008年正式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然曾经面临走向泯灭的边缘,在“非遗”的保护下,泸州油纸伞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展现其惊人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文化起源;艺术价值;传承技艺
随着21世纪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如何保护好世界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值得世界各国都应尤为关注的重大问题。2004年,我国***府正式加入了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立即开始着手制定我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自此我国“非遗”保护的序幕正式拉开。其中,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第二批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深深地吸引了人们。
1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文化起源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相传鲁班的妻子云氏是发明伞的第一人,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年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于是她试将竹子劈成细条,并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建筑中的“亭子”,此物收拢如棍,张开似盖。这即是伞的雏形, 最初多以羽毛、丝绸为原料,价格昂贵,一般劳动人民大多没有购买能力,自从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以后,便出现了通过在伞纸上刷桐油防水的油纸伞,许多文人雅士为遣情怀也会在上油前的伞面上题诗作画,因此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油纸伞的出现。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 最早泸州油纸伞在清代曾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20世纪初,一代油纸伞制作大师泸州人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将油纸伞制作的技艺推向了巅峰。而分水油纸伞正是承袭并发展了许桐生大师的传统技艺,不但继续制作工艺考究的红纸伞,并开发了手绘伞工艺,此时的分水油纸伞真正意义上从原本的遮阳遮雨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品。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泸州分水伞厂在泸州境内共有大小分厂100多家,从业人员过万,遍布泸州整个地区,年产纸伞2000万把。伞厂老人骄傲地说,当年可以说全国红伞三把中就有两把是分水纸伞。70年代,现代的尼龙伞、钢架伞由于方便便宜逐渐占据市场,泸州油纸伞开始衰败,伞厂也开始解散,从事油纸伞生产的匠人越来越少。直到“非遗”申报成功,油纸伞又有了传承和发展的机遇,迎来了春天。
2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寓意
以前,在女子出嫁时,通常都会以两把油纸伞做嫁妆,一方面因为“油纸”与“有子”谐音,预祝新人“早生贵子”,另一方面因为“伞”的正体字里有五个人字,寓意为多子多孙,且伞面张开后呈圆形,含有祝福新人生活圆满之意。同时,油纸也有支撑门户之意,在古时男子成年礼上,父母通常会赠予一把油纸伞,希望男子在将来能有所作为,撑起整个家族。此外,油纸伞的踪影也常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在《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同伞风雨,留下千古奇缘的佳话;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油纸伞、丁香、雨巷以其优美而淡雅的形象长留人脑海里,一度成为古典浪漫的代名词。
据说在清朝后期,有一个身材高大、英俊挺拔的人从乐山大渡河上渡河,其人身背一把红伞,且伞的上面有“羽翼王府”四个字,但当伞打开后字就不见了,只见红伞上印有“泸州制”的***章,船上有人发现此事,怀疑此人翼王石达开,便在上岸后到官府告发,引来衙役抓捕此人,但遍寻各处却毫无踪迹。这件事情很快便被大家知道了,引得人们纷纷都说泸州红伞能趋吉避凶,护佑好人一生平安,致使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以此来保佑自己和家人或馈赠亲友。自此,泸州油纸伞无论是作为传统雨具,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都促使油纸伞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不仅满足泸州城镇民众的需求,并逐步发展为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并存的格局,产生了脱离与半脱离农业生产的、家庭作坊式的油纸伞艺人。
3 泸州油纸伞的独特工艺
泸州油纸伞还具有五大全国独家工艺。第一,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石印的制作技艺,目前全国只有分水油纸伞厂一家仍在使用这一古老印花方法,石印所印的***案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各有姿态。一般在传统工艺局限下,油纸伞***案多线条简单、色彩单一,而泸州分水油纸伞却突破了固定思维,运用民间手工艺者的智慧和情趣,巧妙利用手中传承了200多年的“石印机”刻画出构***饱满、形象生动、色彩明快的丰富***案。这种印刷方式不但能使油纸伞的古典味增强,也在另一方面提升了油纸伞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收藏价值。第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今的各种油纸伞在做雨具使用时,其功能丝毫不输于现代雨伞,这在目前的国内也只有泸州分水油纸伞能做到。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伞骨是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其韧性大、弹力强,并经过防霉、防蛀等工序的处理;并且专门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做成伞面,且在伞面上绘上精美的***案,最后在伞面上均匀地刷上特制的绿色环保的熟桐油,如此便可令油纸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且经久耐用,能在日晒雨淋中都保持完好。第三,泸州分水油纸伞厂还采用双层用纸,为保证伞的质量,每把伞都是双层用纸***白胶粘合,以确保伞面在长期使用时不会起泡。第四,最具特色的――满穿伞,用五色丝线穿、渡两千多针,是伞中的绝活,其制作技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使其集装饰、实用、收藏于一体,成为理想的生活、旅游及室内装饰工艺品。彩丝穿伞的妇女,在地域民俗潜移默化之下,也同样是将自己对美的理解穿透在了油纸伞的穿绣过程中。由此,经过9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才能展现出惊世的艺术之美。第五,一档,就是通过控制一个竹档让伞半开或者全开。通过对传统的开关改进,将开关改为竹跳开关,一片双档,这是制作技艺的一大突破,目前也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特殊工艺。
4 结语
泸州分水油纸伞传承四百多年,历经风霜,险些湮没在机械化大生产市场经济浪潮之中。传统手工艺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历经风霜,在时代背景之下对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传承和发展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不仅仅只是满足产品使用的需要,它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到其文化内蕴上。
参考文献:
[1] 杨忠历.泸州油纸伞:桐香竹韵里的传统与时尚[J].中国西部,2013(1).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70-271.
[3] 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