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篇1
开题报告是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企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研究。至今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连燕华(1994, 1996)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赵克、朱新轩(1996)认为技术创新的基础由技术能力决定,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李志强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关于合作模式:赵香兰(1995)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李廉水(1998)将产学研合作分为***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四种形式黄胜杰、张毅(2002)提出三种模式:集成模式、联合模式、共建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关于利益分配问题:李廉水(1997)认为通常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式有三种:即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和按股份分利张伟(200动阐述了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并对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杨得前(2007)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演化过程,分析表明,合作取得的效益越大,收益分配越公平,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牢固。
关于产学研合作中的突出问题、障碍的研究,胡恩华(2001)指出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出现的5个方而问题: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王笑君(2001)指出风险分担不合理是目前限制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李文芳(1987)也指出了产学合作的阻碍:降低学术界的自主性、公共与私人资金划分不清、成果的所属问题、利益的冲突等等。
(2)国外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对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大学、企业与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影响产学研发展的其他因素,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评价产学研联盟绩效的具体评价体系及方案。
Gregory Mike (2005)指出在竞争加剧的全球化今天,企业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理念日益关注。 to +Motohashi Kazuyuki (2005)深入研究技术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运作情况,指出近五年产学研作在非大型企业中扩展延伸,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更好mJian Cheng Guan, Yam Richard C. M.,Chiu Kam Mok(2005)助对九百五十家企业进行评价,取得产业创新程度和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正比的结果。而用经济指标测评产学研合作绩效,产学研合作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作用。AllenKathleen, Taylor Cyrus (2005)通过对阻碍大学新技术商业化的研究,提出立合作网络环境来化解此问题的方案。认dam D (2001)指出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要给与全方位的配合,企业的自保思想经常会给合作带来阻碍。提议大学要保持自主性,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应间接代收***府或其它企业的应得利益。Richard B. Dashe (2003)产学研合作要发挥各方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并表示二十一世纪,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在于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而不是使高校与企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创新
(1)重点内容: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海尔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对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基本问题。
对论文研究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论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模式及选择;运行机制分类等,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海尔集团产学研合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及与之对应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
对全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展望海尔集团白色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创意或创新:
之前对于产学研的研究从是宏观或中观层而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致力于微观视角,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所构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具体实践和实际运行中,除了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联盟的参与主体之外,还包括了***府、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具体单位参与,实际是产学研联盟被简化记为***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的复杂战略系统
3.本文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也是本次应用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是通过对产学研战略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尤其是在对产学研实务操作领域研究,对多个或单个典型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从而得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例如作者在对战术层次的产学研战略的总结,主要是通过多年累积的竞争策略,以及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吸收而成。
案例研究法是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发展情况。产学研战略是企业在现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中外组织的发展史上有诸多典型、可借鉴的案例。借用这些实际案例,更能深刻、形象的说明产学研实施过程中要点和策略。作者在产学研战略的实施过程研究中,广泛运用这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本文撰写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查阅企业战略领域的文献,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得到现实资料,了解事物的全貌。另外,还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工作条件:
(1)利用网络,寻找搜集网络营销相关资料和与题目相关的研究论文;
(2)利用学校***书馆,查询摘录与论文所研究内容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资料;
(3)去一些中小企业实地搜集网络营销方面的相关资料信息。
解决办法:
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和要求,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资料,并在***书馆查找相关的工具书进行参考阅读和摘录,进入学院网上***书馆查阅学院提供的期刊杂志上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资料,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实地了解其网络营销的相关信息;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做好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俊.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02) .
[2] 顾伟忠,刘兰.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策[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3]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7) .
[4] 谢科范. 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1) .
[5] 张俊,李忠云. 产学研结合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6] 刘晓钢. 产学研结合道路上的新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7] 刁丽琳.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2) .
[8] 田华杰,孙静,王换娥.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11, (01) .
[9] 韩玉灵, 黄绍梅, 杨育敏. 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现状及障碍分析[J]. 现代商业 , 2011,(17) :282,281
[10] 柴建利. 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J]. 企业导报 , 2011,(11) :199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方向。
(2)通过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该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何方面去对课题进行研究。
(3)做好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大量收集与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4)自接到任务书起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5)完成开题报告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初稿。
(6)针对初稿的不足开始写二稿,保留初稿的优处,完善劣处。
(7)提交毕业论文三稿,对二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交于指导老师审定。
(8)确定定稿。按照格式要求打印出毕业论文。
(9)准备论文答辩。
(10)参加论文答辩。
(11)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企业研究论文篇2
一、家族企业研究被引文献
本文的被引文献来自于CSSCI被引文献库,使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首先查找出被1998-2010年间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章所引用的篇名含有“家族企业”的文献(下称被引文献)。检索出被引文献1210篇,总计被引2037篇次。由于CSSCI中的命中结果是分年统计的,如果同一篇文献,分别被2000年和2001年的文献所引用,那么在统计中算成2篇。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727篇,总被引还是2037篇次。
二、家族企业论文被引统计
经过对其相同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后,被引文献为645篇,总被引次数依然是2037篇次。
(一)被引情况总览
修正后1998-2010年被引文献共计645篇,总被引频次2037次,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为3.16次。按文献计量标准,一般认为,被引频次大于10的称为“高频文献”。在645篇文献中,高频文献数量只占了5.28%,近90%的文献被引频次不到5次。
(二)被引次数较多的书籍
被引频次较高的前十本书籍有四本的作者是外国人。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克林•盖尔西克等著、贺敏译的《家族企业的繁衍:家庭企业的生命周期》一书,被引频次为121次,仅次于储小平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这本书建立了一个三极分析模式,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以丰富的案例加以说明。文中认为家族企业受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及所有权系统的综合影响,这种看法影响了国内许多学者。
(三)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
从单篇论文上看,储小平2002年及2003年发表的三篇文章《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居于论文被引的前三甲,而2003年另一篇论文也排在第八位,李新春的《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排在第四,另一篇论文排在第十,仲理峰、陈凌、潘必胜、苏琦的论文分列第五、六、七和第九位。20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之中,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企业”只适合规模小、技术简单的生产环境,最终一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形时,储小平提出了家族企业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的观点,主张学者应研究家族企业如何更好的融合社会资本,而非对家族企业一味否定。陈凌1998年在《经济研究》上,也提出家族企业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性。现在看来,这些在当时语出惊人的学者们的论述,对后来家族企业研究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被引频数较高的作者
我们进一步分析,按作者将CSSCI中的有关被引文献排序,文中的出现多个作者的,只统计第一作者。数据中被引论文645篇,作者一共有443名,平均每名作者写作1.46篇。其中有3名作者被引频次超过50次,大于等于20次有12人,这15位作者只占总作者数的3.39%,但是其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近半壁江山(47.33%),其中排名第一的储小平,其论文被引频次高达368次,占总被引的18.07%。这说明在家族企业的被引文献中,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被引频次越多的文献,再次被引的可能性越大。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15名作者中,美国的盖尔西克排名第二(121次,占5.94%)。排名前三的国内作者分别是储小平、李新春、陈凌。其中储小平论文被引频次占总被引的18.07%,李新春占5.69%,陈凌占2.26%。排名前三的三位作者,其被引用的作品分别是:储小平10篇论文及一本专著,李新春8篇论文(含工作论文一篇)及两本专著,陈凌7篇论文。这三位作者分别有4、2、1篇论文单篇被引率排在前十,三人的文章数量较多,且单篇被引频次较高,因此,按作者排名靠前也是理所当然。
三、重要研究文献及评述
通过对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者进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储小平、苏启林、李新春、陈凌在我国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的社会网络关系也处于中心位置。潘必胜的文章虽然只有一篇,但其被引频次超过400次,同时也是社会网络的中心,对家族企业研究影响较大(石本仁,张俭)。潘必胜(1998)调查了江苏某地改制后的乡镇企业,根据家族力量在改制前后对企业组织的渗透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探讨家族力量在乡镇企业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文中明确提出家族企业的定义,被学者广为引用。同年,陈凌(2008)从中国社会信息特征、交易成本来论证家族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陈凌同时分析了我国学者忽视家族企业研究的原因:一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缺乏交流;二是学者对家族式组织的存在“意识形态歧视”,简单地认为家族式组织是低效的,必然会被现代企业制度所替代;三是经济学仍未完全将家族式组织和企业战略网络纳入研究范围。陈凌(2003)研究了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构建了家族企业继任模型,对代际传承给出了经济学解释,并分析代际传承中应考虑的问题。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储小平,2000)。储小平(2000)分析了家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效率,认为并非所有的家族企业都要转变成非家族式的企业。作者创新性地提出:家族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包括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后续的研究影响颇深,从被引率上看,这篇文章达811次,从网络中心分析看,它也处于第一核心位置。储小平自已沿着一这方向,从家族企业与社会资本融合的角度做诸多文章。储小平、罗头***(2001)则在比较中美两国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信用制度、特别是经理人的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2年作者继续这一话题,把家族企业要融合的人力资本主要界定为管理资源,特别是职业经理。
作者通过调研发现,相当多的私营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大多不是财务资本,而是管理资源;并且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人力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正日益增强;第二,信息分享的风险和企业主的“集权情结”成为家族企业融合经理人力资本的主要障碍;第三,家族企业内部的特殊主义的用人规则会发生蜕变,并与“能力至上”的普遍主义规则相融合。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演变过程,王宣喻、储小平(2002)建立了一个以控制权演变为核心维度的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演变的三维度***。储小平2003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融合的具体内容及分析框架,社会关系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及发展的影响,以及信任所起的作用。李新春(2003)以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家族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作者区分了家族企业引入经理人与一般管理者的区别,即前者的引入意味着家族成员在剩余控制权上的转移,而当双方在信任博弈中,家族主义价值取向加剧双方的相互不信任,从而导致经理人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轻易对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化改造,较好的模式是家族与经理人共同分割企业控制权的“折中治理”模式。作者以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家族企业,研究视角被后来者所大量借鉴。李新春、陈灿(2005)探索了家族企业治理中的关系治理,并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结果发现在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的模式下,家族企业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绩效。李前兵等(2006)以江沪浙三地调查的中小家族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新春、苏琦和董文卓(2006)将企业家精神引入到公司治理理论中,利用上市公司家族、国有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家族企业里,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保健机制没有作用。苏启林、朱文(2003)较早关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层面与经营权层面的双重问题。他们以2002年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检验了双重关系对家族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这一重关系与家族上市公司价值负相关,家族企业主与家族/非家族雇员形成的第二重关系在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起不同的作用。当家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家族性关系有助于提升家族企业价值;当家族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时,专业性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更有利。
这篇文献的贡献在于:一是将家族企业中的关系进行细分,关注两种不同的问题;二是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作实证研究,以数据说话,是早期在研究方法上向国际接轨的文献之一。苏启林、钟乃雄(2005)又以在大陆上市和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为样本,分析了两地上市的民营企业在控制权方面的差异,并从股权割裂、渐进式转轨经济与东亚管理文化三个方面来解释控制权形成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唐清泉(2002)以信息系统为工具,构造3个模型说明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家族企业成功的关键。仲理峰、时勘(2004)通过对18名家族企业高管进行BEI关键事件访谈,建立家族企业高管胜任特征模型。这也是少有采用实验研究的文献。谷祺、邓德强、路倩(2006)以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及控制权比例均显著负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些关于家族企业研究的文献特色鲜明,系统论述了家族企业制度的发展与变革、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代际传承及公司绩效等内容,奠定了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俭单位:南华大学
企业研究论文篇3
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对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预告和分析,提前或及时地把握危机信息,找出导致失误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对不利的环境因素的预控和扭转,实现向良性状态的回归,从而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常常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分解后的风险观测点评估,来间接推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为企业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达到预警的目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营销职能的预警管理,它覆盖整个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只有准确及时地对即将出现的营销风险做出预警,防范危机于未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1.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是企业管理全过程的预警,不但包括企业投资的风险预警也包括企业管理的预警。(2)预控性,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料和信息,分析企业营销涉及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控其可能的结果。(3)矫正性,在预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管理波动或企业营销管理失误的纠错、制止、回避、预防等作用。
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实施“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增强其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规避营销风险,从而为其带来利润;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支持顾客价值。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2.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风险预警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目前营销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然后从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它应该包括两个循环,一个是对所有观测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企业营销系统目前的运行处于何种状况。第二个是由综合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风险。然后企业决策层针对这些存在风险的种类进行改进。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难题:(l)确定观测点。观测点设置的多,就会放大部分的风险,形成资源的浪费;观测点设置的少,可能对于某些风险反映迟钝,从而影响企业营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建立适合企业营销现状的营销风险预警模型。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历史营销数据不健全,一般的综合评判模型已经不适合用来对企业进行营销风险预测,所以必须寻求智能性预测模型。(3)必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预警的最终目的是分析企业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的运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改变营销方案来规避营销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观测点的设置、营销风险综合评判模型、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关系到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的成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
(1)预警信息系统
信息是预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而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对于整个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是预警管理成败的关键。预警信息即为预测系统、预控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元来进行支撑。
(2)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敏感性的监测点。它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具有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企业营销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标准。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警控制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
(3)预警准则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如果设计过松,则会发生漏警,即对现实存在的危险要不不发出警报,要不发出的警报等级错误;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紧,则会导致误警即不该发出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准则的设计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指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假设进行警报的指标为X,其安全区域为[0,X3],初等危险区域为[X1,X2],高等危险区域为[X2,+∞],当0≤X≤X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X2时,发出一级警报;当X2≤X≤X3时,发出二级警报;当X≥X3时,发出三级警报。
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若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X,当0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2时,发出初等警报;当X≥X2时,发出高等警报。
综合预警是将指标预警和因素预警方法综合起来,把诸多因素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所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它运用有关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或因素归纳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性指标的值所处的值域范围来决定发出何种警报。整个预警管理系统可保证下述过程的运行:与本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企业营销信息网络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过对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未来企业营销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营销风险状况并将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准则进行比较,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提供的对策,最后显示预控对策信息。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场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加强企业的营销安全研究,强化企业的营销安全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营销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俊.论营销风险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
[3]莫少颖.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
[4]张小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及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企业生存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更为突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实现企业的螺旋式上升,实现企业利润。文章分析了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特征和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企业营销预警管理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