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第一时间在现场,这是四川电视台在这次地震中最大的主场优势。大难面前,镜头对准现场细节,与央视的宏大叙述相配合,成为不可取代的细节补充。
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电视台原本有一组记者在汶川完成采访后,在准备赶回都江堰的路上,地震了,他们一路赶回一路拍摄,这是四川台16点30分直播中播出的第5条新闻。
而直播播出的第一条新闻就是慌乱的电视台疏散人群的场面。四川台位于17楼的高处,那一刻新闻频道副总监张凯培记得大家在开编前会,看到墙上、橱里所有悬挂的东西掉了下来,感觉到大楼在扭曲状地晃动,他说那一刻终于知道恐惧是什么。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往楼下狂奔。那一刻原本在成都各位置采访的记者都放下手头的工作,他们都无法联系总部,只能本能地开始在现场拍摄。
站在大楼下面的马路上,张凯培说几乎所有成都市民都在马路上站着,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有北京朋友发来消息说是汶川地震,3位频道负责人一碰头当即决定派记者往地震局赶。16点30分是四川台每隔两小时的直播节目时间,16点10分召集记者回台,25分跑上楼,发现直播室的灯只亮了一盏,其他都晃动爆了,从来没这么仓促过。
搭市民电瓶车,记者们陆续赶回。直播室播出的第2、3条新闻是地震局的素材带。当天17点前,新闻频道决定把所有栏目撤消,开始了每天早上8点半到夜间12点的直播。当天节目收视率是30%。
资源与中央台共享
四川共有9个频率的电视节目,分属2个发射机房。13日,四川台5套节目决定并机,而四川卫视等4套节目由另一个发射机房控制,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共享四川新闻频道的节目,而卫视的记者人数捉襟见肘,因此只能以滚动新闻播报的形式来报道地震情况。这是网民们发帖漫骂四川卫视冷血、反应慢,大难当前还在播电视剧,直到第二天才有所反应的由来。
直播当天第一时间一线只有四川台的记者,中央电视台一方面紧急派人连夜前往成都,另一方面调用四川台的节目。张健祥副总监说:“我们的节目带子都放在资料库里。中央台可直接进入系统调用。以后几天四川台的卫星直播车,信号参数中央台也知道,直播车的资料大家都共用。没说到版权问题,也计较不到这些。”14日,四川广电集团总编室开始统一调度四川台的新闻素材带,这意味着四川卫视、中央台以及其他兄弟电视台资源共享,都可以用四川台的新闻素材带。
13日晚黄金时间,有网友曾好奇翻看了60来个数字频道,发现除了四川台、重庆台和东方卫视在播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外,其他大多数省市地方台依旧在播电视剧、选秀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
主场优势和特色
从12日直播开始,四川台新闻频道的记者有60组、140人在灾区一线。因为通讯问题,新闻画面无法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大部分摄制小组采取原始方法传送素材带,就是开车去拍,然后开车送回带子,再出去拍……除了北川、青川这样的偏远灾区,拍摄下来素材就近折返到绵阳、绵竹利用网络传送画面外,开车拍摄往返电视台的摄制小组占了全部拍摄团队的2/3。张健祥介绍说:“通讯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机器和车辆的紧缺也是大问题。没有记者带卫星电话进去,人人都是拿着台小灵通走的。我们有辆微波采集车,相当于‘小灵通’,只能在成都市区跑新闻。技术人员自己开着车,有个出镜记者,有个摄像就能干活了,使用频率比较高。还有两辆卫星直播车在都江堰现场,同时中央台的编导和记者也都能用。直播车的局限是做不了深入现场的报道,使用频率并不高。至于新闻,不缺新闻,往那里走就是了,沿途都是新闻。”
由于与其他电视台相比人手多,且熟悉地形,四川台记者们率先到达了救援大部队还没有开进的灾区山区,这样就引发观众的高度关注。而平时四川新闻台就强调亲民、强调细节,强调讲述百姓视角和百姓故事。因此大难面前,镜头自然对准排险前线公路的情况、现场挖掘废墟的细节,还有灾区人民群众自救自助的画面。与央视的宏大叙述相配合,成为不可取代的细节补充。
新闻频道总监何健表示,他们除了关注现场,密切关注报纸、网络、中央电视台、电台等其他媒体的消息,努力让四川台成为一个综合新闻线索的报道渠道,保证了它在这次大灾难中的信息力量。
哄抢水的“新闻”不报道
张凯培介绍14日当天不断有小道消息称:成都出现水污染。每个家庭都在放水,造成水压过低的故障,因此成都曾停水一个小时,商场里各类饮用水一抢而空。新闻频道马上连线自来水公司,第一时间由***来澄清。
在灾难面前,关于余震、水源的谣言几天一直不断。而我们的***信息渠道也一时不是很畅通。各级部门和地震专家也只是提供谨慎的意见。因此我们只能从短消息、热线电话等信息渠道,自己去判断。比如,我们决定哄抢水的“新闻”是不报道的,这种“新闻”的负面威慑力比地震的影响更大。老百姓也在解读媒体,获取他们要获得的信息。这时,我们一方面,第一反应是去求证、了解真相。另一方面,只把报道集中在灾区。大难当头,目光集中于市区太矫情,该关心重灾区的消息。小我的东西该放下了。通过关注重灾区,看到别人的苦难,通过帮助别人,去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