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关键词:木木;格拉西姆;象征意义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71-02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屠格涅夫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如1847―1852年发表的《猎人笔记》,全面地展示了农奴们悲惨的生活和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而屠格涅夫也由于这部作品而遭到了放逐。在狱中他写出了反农奴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木木》,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木木》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屠格涅夫本人就出生于贵族之家,这个极其富裕的地主之家对屠格涅夫的一生都影响至深,她的母亲就是一位刁钻冷酷、刻薄无情而又残暴的女地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屠格涅夫几乎是亲身体验了农奴制教育的野蛮,也目睹了农奴们被农奴主摧残的种种暴行,所以在屠格涅夫很小的时候,就对俄国的农奴制度产生了反感。这种反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作品都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度下农奴主表面上的仁慈与文明,而实际却确是残暴不仁。他在小说《木木》中所描写的乖戾残暴的女地主的形象,就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的。
在小说《木木》中,充满了象征的意味。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力士格拉西姆便是人民的象征。他满身力量、忠厚热情但却愚钝;小说中的“太太”――女地主是相对立于人民的罪恶的农奴制度的象征,她冷酷无情、暴戾残酷、任性妄为,破坏一切本可以美好的事物;小说里格拉西姆对达吉亚娜和木木的感情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而他也正是一个聋哑人,“聋哑”也是一种象征,这是无言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反抗正象征这俄国人民对俄国农奴制度的抗拒,人民是强大的,是充满力量的,是具有反抗农奴制度的巨大潜力的。
一、大力士格拉西姆是人民的象征,浑身充满了力量却愚钝哑忍
《木木》这篇小说是取材于现实的。19世纪40、50年代,俄国频繁的农民***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农奴制深刻的危机。所以在当时的俄国,废除农奴制便成为了首要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进步文学当中也有所反映。这便是屠格涅夫创作《猎人笔记》及《木木》等一系列反农奴制题材小说的社会基础。小说中男主人公格拉西姆的原型就是屠格涅夫小时候家中的一名名为安德烈的聋哑农奴,他身材魁梧,是一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小说中描写他:“这汉子身高二俄尺又十二俄寸,魁伟得如同神话里的壮士”。他生性严肃,忠厚老实,但是在这个强壮的身体之内,却包裹着一颗脆弱而敏感、温柔而渴盼幸福的心。他深深地仰慕着温柔和善的洗衣女工达吉亚娜,格拉西姆用自己强大的身躯与力量保护她,呵护她。对格拉西姆来说,达吉亚娜仿佛就是他的一切,别看他身材高大看似笨拙,但是他却能编制出非常精巧的小东西送给她,还那么的“扭捏”和“不好意思”,而这“扭捏”和“不好意思”让他看起来那么的可爱。如果达吉亚娜能够看他一眼或者和他说一句话格拉西姆就会十分的开心,他所有的热情都为了她。格拉西姆努力地工作,拼命地好好地表现,就梦想着有一天“太太”会因为他的努力而奖赏他:把达吉亚娜嫁给他。然而就当庄园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喜欢达吉亚娜的时候,“太太”却只因为一个突发奇想就把达吉亚娜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鞋匠酒鬼。在他们结婚之后,又把达吉亚娜和她的酒鬼丈夫打发去了偏远的乡下。这样,格拉西姆就连看上达吉亚娜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场让读者们以为将要发生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毁在女地主的手里。屠格涅夫笔下的以格拉西姆为代表的农民多是这样的善良、纯朴、热情和勇敢,这都是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这些农民都是这些优越品质的体现者。但是,在这种俄国农奴制度下,所有拥有这些优秀的品格的农民却是地主的私有品,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在这种制度下他们的人格与尊严都备受侮辱与摧残。正如格拉西姆所承受的一样,俄国农奴制度下的农民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迫。他们没有爱的自由,没有人格的***,毫无自尊可言。所以小说中男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俄国农奴制度下人民的象征。
二、《木木》中刁钻的女地主的原型就是屠格涅夫的母亲农奴制的象征
在俄罗斯文学中,屠格涅夫第一个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现他们高尚的精神道德面貌,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优秀品质。屠格涅夫生于农奴制地主家庭,他亲身经历了一切农奴制度下的暴行,这一切都在他的心里烙下了印记,所有他对农奴制是抱有极大的仇恨的,他曾在《文学回忆录》里写道,“我一定要离开我的敌人,为的是能从最远的地方更猛烈地攻击它。在我的心目中,这个敌人就是农奴制度。在这个名字下,我搜集了我决心为之斗争到底的一切东西,我立誓永不妥协。[1]”在《木木》中,屠格涅夫描写的是农民与农奴主两个对立的世界,他的同情完全是在农民方面的。格拉西姆在农村长大,本是一个聋哑人。但是他力大无比,一个人能干四个人的活,是个出色的庄稼人。所以他被“太太”弄进了城里看管院子。在那里他爱上了善良和善的洗衣女工达吉亚娜,然而就是由于任性专横的女地主的一个突发奇想,就随随便便地将达吉亚娜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酒鬼,就这样,“太太”彻底地撕碎了格拉西姆向往美好爱情的梦。然而这还不算完,就在格拉西姆陷入绝望的时候,他捡到了小狗木木,他的生活终于又有了希望,正当他把所有的爱都放在木木身上,他把自己的全部心力用在了这个小生命的身上,企***从它那里找到他在人世间无法获得的温暖和慰藉的时候,却又因为女地主讨厌小狗的叫声而命人将它处死。屠格涅夫正是通过对残暴冷酷、专横任性的女地主与善良忠厚的聋哑人格拉西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互关系的描写,形象地揭露了吃人的农奴制度的罪恶。女地主冷酷、残忍,而且伪善、奸诈,她正象征了俄罗斯黑暗的农奴制度,而后来格拉西姆的离开正是对俄罗斯农奴制度无言而激烈的抨击。在《木木》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农奴主对农奴在身体上或者是经济上的摧残与压榨,而是更着重地揭露了这个万恶的制度对人在精神上的压迫与***。这种黑暗的农奴制的长期统治给人造成了精神的压抑、心灵的扭曲,那个专横的女地主强加给格拉西姆的压迫正象征了统治者与整个制度对人的压迫。
三、小说里男主人公格拉西姆对达吉亚娜和小狗木木的感情都是敢怒不敢言的,象征了人民的无言的反抗
屠格涅夫将小说中男主人公格拉西姆写成是聋哑人,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当时的俄国处于农奴制晚期,农奴制度的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哀鸿遍野正是当时农奴制的真实景象。农奴受压迫的程度加剧,许多农奴都不堪忍受,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种种的社会原因又无法表现和释放出来,他们就像《木木》中的主人公格拉西姆一样,身强力壮高大魁梧,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却又是个聋哑人,敢怒不敢言。这正是一种象征,以格拉西姆来象征有着强大力量的人民,他们被压迫着、身受农奴制的压迫却没有任何反抗,也不敢争取自己的***与自由。然而在小说中,格拉西姆最后离开了庄园,这也是无言的反抗,象征着俄国农民对农奴制度无言的抗拒。格拉西姆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顺老实,沉默可靠,但是倘若遭遇到过分的压迫,他们同样有着奋起抵抗的潜力。这也是屠格涅夫对反俄国农奴制这一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他看到了俄国新希望。
屠格涅夫对小说中男主人公格拉西姆与小狗木木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描写是如此的细腻感人,这段人与狗之间深深的眷恋与依依不舍被屠格涅夫写的凄凄婉婉。木木和他主人的命运、这无言而又至深的交流总是牵动着一群人的心。木木本是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狗,格拉西姆将它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他将对洗衣女工达吉亚娜的爱全部转移并倾注于小狗木木的身上,它几乎成了他的一切,他就是靠着这只小狗,在失恋之后才没有垮掉。他给小狗取了个名字,叫“木木”,那是因为格拉西姆是个哑巴,他的嘴里只能发出木木、木木……的声音。他深深地爱着木木,这种爱就像他曾经深爱着达吉亚娜一样,他干活的时候木木陪着他,在他身边玩耍,他休息的时候就给它洗澡,带它出去散步。并且夜里也和它一起睡。可这本可以让读者有了一丝丝的安慰的画面,这唯一能给格拉西姆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的木木,还是让刁钻刻薄的“太太”彻彻底底的毁了。就因一天夜里,木木吵得她睡不安生,而招来了她的厌恶,她命令管家等人让木木在庄园里消失,将木木处死。格拉西姆竭尽全力地地保护着木木,可他却口不能言、力不能及。他唯一能为木木做的就是陪它走完最后一程:他带着木木去附近的小饭馆里吃了一顿好的,有肉、有汤,木木吃的直摇晃着尾巴,吃完饭后又带着它去小花园里玩了玩。然后格拉西姆租了一条小船,划到了湖的中央,他将木木的身上绑了一块很大的石头,然后抱起了木木,望了它最后一眼,木木闪着光的眼睛调皮地看着它的主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毫不知情。格拉西姆扭过头去,手一松,“咕咚”一声,随之一串气泡,湖中央便恢复了平静。然而,这些格拉西姆是听不见的……可是读者却听见了他的心裂开的声音。是的,他亲手淹死了自己唯一的希望与爱。格拉西姆回到院子里之后,收拾了东西便离家出走了,他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村子,一直在那里生活,不曾娶妻,也不再养狗了。读完全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颗优美的心灵破碎的过程,格拉西姆是一个充满了爱缺被摧残得绝望的人。
这些象征意义正是屠格涅夫对农奴制改革问题的观点的反映。“从他以前任何人都没有这样去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2]”《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那时候的俄国正处于农奴制后期,资本主义已经深入俄国,农奴制暴露出很多弊端,社会急需变革。这种现象体现在了人民的各个层面,小说中男主人公、聋哑人格拉西姆的遭遇正是当时俄国农奴们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是屠格涅夫具有深刻思想和极具感人艺术力量的优秀作品。它看似描写的是生活的平凡小事,实际却深藏着分明的爱憎和农奴制俄国尖锐的阶级的对立。还有当时农民的悲惨命运与无言的抗议。
参考文献:
〔1〕屠格涅夫.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4.
〔2〕俄国评论界论屠格涅夫(俄文版)[M].北京:国家文学出版社,1953.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