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情寓于中,意溢言外,实为千古“异文”.
关键词:异人 异景 异趣 异文
读苏轼的《游沙湖》,感其情、悟其神,笔者不禁思接千载,有感而发。《游沙湖》是作者精心构思,浑然一体的精致小品,全文以“异”为核心,前后呼应,互为映衬,妙笔生花。
一.“异人”——义生文外,波起辞间
作者开篇记人——庞安常和我。作者一反常规,用一半的篇幅记人,其中大有深意,有“义生文外,波起辞间”之妙。
其一,详写庞安常的“异”。用安常“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的“异”,来讽刺世人:这样一个身患残疾的人尚且理解我,世上这么多身体健全的人对于我写的这么多的文字,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
其二,略写自己的“异”。对于自己的“异”,作者用“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一笔带过。庞安常的“异”清楚明白,作者的“异”则含糊不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去揣摩和回味。在笔者看来,作者的“异”恐怕有三层含义:一是有口难辩,只能“以手为口”的怪异处境;二是异于常人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负;三是“忠不必用,贤不必以”,反而被人看作是行为怪异的人,这是作者的自悲。以上情由,苏轼碍于被贬谪的身份和处境无以言表只能含蓄道出。
以上两方面,恰恰照应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的背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状况。而所谓“乌台诗案”正是一群宵小之辈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来诬蔑苏轼的冤案。因此在这里作者拿庞安常和自己的“异”来讽刺那些搬弄是非流言诬蔑的小人不是入木三分吗?明了此点,作者那藏颖词间的深意便豁然开朗了。
其三,为下面作者记游,抒情作了伏笔。一是做了人事的伏笔,庞安常是和作者一起游沙湖的,对于人事上做了交待,同时,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何况是游沙湖这样赏心乐事的情况呢,有知音相伴,旅途上才会心情愉悦。二是作了情事的伏笔。正是“异人”的苦闷无法排遣,才有了下文作者借游事而解忧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情事的变化。一悲一乐,对比映衬,更显作者身处逆境而心襟旷达乐观的一面。
二.“异景”——烟霭天成,深浅各奇
沙湖的景很多,文中记的只有清泉寺、洗笔泉、兰溪,作者也并非“随笔写去”,其中也不乏深意:清泉寺是“泉清世不清”多说无益,一笔带过也罢;洗笔泉因是书圣王羲之的遗迹,对于同为书法家的苏轼来说不能不有知音之慨,故有“水极甘”的略作描绘,另外作者心中是不是也有洗洗自己的笔,使之不再惹来是非的一时想法呢?兰溪是“溪水西流”,和大多数河流的流向相反,这样的“异景”触动了作者“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于是浓墨重彩,大放厥词。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体现出游记根据游踪来记游的特点,同时又详略得当,重心突出,显得文章洗练而又精当,有“烟霭天成,深浅各奇”的特色。
三.“异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
有人说,境随心生,心随境变。《游沙湖》就是作为天才的苏轼、受贬谪的苏轼、旷达任性的苏轼与大自然的造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无“异境”,引发不出内心的“异趣”;无“异才”,抒发不出这样的“秀语”;不贬谪,喷薄不出这样的“异语”;不旷达,倾泻不出这样的“豪语”。《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浣溪沙》正是风云际会形神交会的产物。火花,燃亮了历史的天空,却未必能够完全驱除作者内心的阴霾。有人评价曰:达观幽默,寓慨于谐。在笔者看来,苏轼性格中的达观虽非一时,但诗人却坎坷走完一世,达观诙谐的心境难以尽掩世事沧桑的处境,于是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万虑一交,动心惊耳”的“异趣”,来博得内心的欢畅,同时与文章前面的“异人”照应,一伏一应,文章更显通透。
四.“异文”——昏迷庸目,绝乎妙心
《游沙湖》打破游记散文传统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写作常态,先记人,再写景和抒情。在庸目看来,定会轻薄哂文,百般挑剔。但是文无定法,贵在鲜活。《游沙湖》“异人”的叙述为下文写“异景”抒“异趣”埋下了伏笔,而“异景”“异趣”又为“异人”张目,可谓是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而且,无论记人、写景和抒情都以“异”为核心,这样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谓之“昏迷庸目,绝乎妙心”的“异文”当不为过。
总之,这是一篇前后呼应、文笔精炼、含蕴丰富、意深情浓的生花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