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全国高考虽然早已落下帷幕,但有关高考的一些话题讨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有关高考的众多话题中,特别是“百万人弃考”可称得上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边是高校扩招、生源减少,录取率年年攀升,一边是高考弃考人数在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增加。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透露,今年的高考弃考人数约100万人。其实,早在2009年,高考弃考就已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据***公布的数据,当年弃考学生规模达84万。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孩子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高考,本是绝大多数人放飞梦想的开始,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作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无疑成了他们跃“龙门”的最佳途径。可是,面对这种或许可以“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考,为何有那么多人选择放弃?
■
游离于高考考场之外的百万高三毕业生,弃考原因可谓千差万别。有关人士通过对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弃考现象分析,认为导致学生弃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孩子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即出国留学。二是因为平时学习成绩不理想,觉得高考无望而放弃高考。三是有些学校为“提高”学校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动员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这是典型的“被弃考”。四是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负担上大学的昂贵费用,或担心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干脆放弃高考提前加入打工大***的行列。在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年,因这种原因弃考的人数明显增加,而且这些弃考的孩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
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弃考,但是当弃考已由极个别的特例演变成了令全社会关注的趋势时,那就不是正常现象。从表面上看,选择“洋高考”是考生的自利,但认真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其实是对我国高考单一评价体系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成绩不好被教师“劝弃”则是学校在功利的办学目标下,侵犯学生考试权利的表现,理应加以杜绝。至于因学习成绩差无法考进理想的学校而弃考,则暴露我国教育缺乏多元选择的窘境――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3100万,高考升学率近80%,可高考焦虑依旧,就是因大家只盯着少数重点高校,认为“只有上一本才是上大学”。因家庭贫困或担心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放弃高考,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令人深感忧虑的是,这种弃考者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什么弃考的大多是农村孩子?在他们弃考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小刘是贵州省都匀市某中学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尚可,如果高考时发挥正常的话,考取二本院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家住农村的他,临近高考时遭遇了一场家庭变故――今年4月份,他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胃癌。为了给父亲治病,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如今已债台高筑。在这种情况下,小刘只好眼含热泪离开校园,提前踏上打工之路。因为他很清楚,手术后的父亲基本上已丧失劳动能力,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自己必须尽快出去挣钱,以便让家里早日还清债务。
就读于江西省永新县某中学的小贺家住永新县龙门镇,一直在认真备战高考的他,高考前夕竟然决定放弃跃“龙门”!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很意外,事后大家才了解到,今年年初,小贺的父亲贷款十几万元建起了一个养猪场,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一场猪瘟使他血本无归。小贺知道,即使自己能够顺利考取大学,家里也无力供他读完大学课程。
如果说以上两名学生弃考的原因具有偶然性,尚属特例,那么,下面的事例则很有代表性。
据江西省新干县某中学的于老师介绍,今年春节过后,他发现班上有3名同学迟迟未返校。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于老师有点着急,于是逐个打电话催他们返校。结果发现他们三人已结伴外出打工。当问及他们放弃高考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如果要供自己上大学就必须借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担心家里举债供自己读完4年大学后,自己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与其毕业就失业,倒不如趁早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笔者接触过很多来自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发现他们都被家庭经济条件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困扰着,这也成了他们放弃高考的主因。另外,农村学生从小就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已“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认为自己难以与从小就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学生“分庭抗礼”,这也是他们放弃高考的原因之一。
很多农村孩子认为,就算自己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就算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但城市的生活压力也会让他们自己不堪重负。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后,如果不留在城市工作,似乎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如果留在城市工作,今后要面临买房、买车的问题,对于压根就没资本啃老的他们而言,这将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槛。与其在重压下开始新的人生,倒不如放弃高考选择打工。有媒体报道称,在部分乡镇中学,有30%的农村学生放弃高考。
■
恢复高考之初,因录取率太低,很多考生落榜后便通过复读参加来年的高考,有些人连续七八次参加高考才得以走进大学校园。因为那时的高考成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只要你能考取一所大中专院校,就意味着吃上了“皇粮”,读书期间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每月还有助学金,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那时,“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看得见的预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考录取率也不断攀升。如今,部分省市的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这么多人放弃高考。因为在不少人看来,上大学已不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取决定性的作用了。在弃考者当中,有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缘故,他们还或多或少地受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新读书无用论”发端于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还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是一场“”。
长春某中学高三学生万平不顾老师的劝阻,执意要放弃高考。家住农村的他直言不讳地对班主任老师说:“上大学有什么用?上大学就是一场耗费家里十几万元钱和自己4年青春年华的。去年暑假,我曾在长春的一家公司做过兼职销售,公司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他们辛苦工作一年,还不如我爸打工三个月挣得多。我爸是木工,初中都没毕业,挣的钱却比很多硕士研究生都多。我打算先跟父亲好好学习木工手艺,再去学开挖掘机,这些都是真本事,今后的工资也不见得比大学毕业生低。”
江西省吉安县某镇的刘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已一年多,一直未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读大学时欠下的几万元贷款至今无法偿还。迫不得已之下,最近他才在表哥开办的一家小厂谋了一份临时差事。刘某的小儿子今年高三毕业,刘某坚决不同意小儿子参加高考。当老师跟他做工作时,刘某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你们就是说破天,我也不会让小儿子再去上大学。我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乖乖地跟他表哥打工。他表哥连高中都没读完,如今还不是照样当老板。读书有什么用啊?”
贵州省大方县某镇中学副校长李红认为,一些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每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多的甚至能挣到四五千元,这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给高考做“减法”,一边是收入不错给打工做“加法”。两者一起作用,让高考作为农村孩子上升渠道的优势地位日益被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受就业形势影响,“新读书无用论”已出现了明显蔓延的趋势。据李红介绍,当地不少学生提早到高二、高一甚至初中毕业就离开了校园。他说:“我们学校高一、高二外出打工的学生大概占全校高中生的15%左右,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
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些弃考者和家长目光短浅、小农意识,但这让人感觉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试想,花费十几万元供孩子上完4年大学后,孩子却找不到工作,这对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我们未必要赞同他们的观点和做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应该能够理解其苦衷。其实,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民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并非没有认识,他们羡慕城里的读书人,现实生活也直观地告诉他们知识对于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意义。可是,有两大现实困难又使他们感觉读书“无用”:一是巨额的教育费用,二是教育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教育投资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受用终身,却难以有形化。而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希望对孩子的投入能够立竿见影。读书不能使眼前的困境得到好转,而不读书更看不到希望,家长和学生陷入了两难境地。所以,“新读书无用论”是贫困者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一说可以最形象地表明他们对现实困境的迷茫。
知识储备也许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在生活中无形体现。因此,在补充知识的年纪,如果不是因生活所迫,还是先别想着如何去赚钱,而应想着如何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际关系的拓展,一定会出现因为你的知识匮乏从而使很多机会从自己身边消失的情况,到那时再去后悔将为时已晚。当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上大学也未必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但是,千万别让“新读书无用论”影响自己的决策。
■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人都信奉的道理。恢复高考至今,不少人通过上大学实现了的理想。尤其是一些农家子弟,通过高考使自己跳出了“龙门”,最终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彻底改变了自己及家人的命运。然而,如今却有不少农村孩子放弃高考,不愿跃“龙门”,他们究竟靠什么改变命运?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以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那些放弃高考的农村孩子,本身没有什么生存的技能,社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果他们参加高考,日后或可能通过考研、考公务员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彻底放弃高考,他们连这点希望也没了,只好远离家乡,日复一日地打工,流浪在城市边缘。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高考弃考潮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是因为高考弃考更多是无奈的选择,这就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景象:在面对高考焦虑时,不少人士希望大家有多元选择,不要走上大学一条路,而真有学生放弃高考时,却觉得很可惜。要消除这种无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是一个方面,而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使教育不再成为他们的无法承受之重。
熊丙奇认为,面对高考弃考人数逐年增加的局面,***门和高校必须反思,反思的思路不是高考独尊,强调高考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努力推进教育多元发展和创造多元成才渠道。
如果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大家就不会有所谓的“名校情结”,也不会出现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去选择“洋高考”的现象。这需要***门取消一系列教育歧视性***策,落实学校办学自,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熊丙奇表示,如果成才模式多元,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而是直接工作,也会得到社会认可,且今后的人生发展空间不受局限,不会因没有大学学历而被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先工作再高考进入一般院校而受“第一学历”歧视,放弃高考直接工作之路,也就不会令人担忧,这需要我国打破“唯学历论”,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并消除就业中的歧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而世代穷。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府部门应当调整教育***策,加大力度调整教育资源分配,补足农村教育资源短板,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高考前夕,***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精英家庭的孩子远走异乡,让底层家庭的子女无从上升,这对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毫无益处。如何让学生们看到希望,看到日后上升的空间,看到幸福生活在高考之后向他们招手,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百万人弃考”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