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寻嫘祖故里,最为关键的途径是要在嫘祖所属的西陵氏部族与黄帝部族的关系上下大功夫。黄帝轩辕氏的活动中心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区,属于黄帝文化的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豫西。那么与黄帝部族有姻亲关系的嫘祖西陵氏部族,应位在距离新郑及豫西不太远、且属于仰韶文化分布区的某一地方。西平一带属于黄帝文化圈的东南部,嫘祖故里应在西平。
关键词:嫘祖 西陵氏 故里 西平
嫘祖又作倮祖、累祖、雷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索隐》引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世本·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山海经·海内经》明言:“黄帝妻雷祖。”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且多言嫘祖与养蚕业有关。如《路史·后纪》载:“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倮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刘恕《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西陵氏部族在什么地方,亦即嫘祖的故里在哪里,这是近年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先秦文献并未确指嫘祖西陵氏位于何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也只是称“西陵”为“国名”,致使有关嫘祖故里的地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有关嫘祖故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是湖北的黄冈说、浠水说、宜昌说(宜昌市夷陵区)、远安说(远安县城之西北的苟家垭)和四川盐亭说(金鸡镇嫘祖村)、茂县说(叠溪)以及河南西平说。
对诸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大都称汉代以后当地就已被称作“西陵”,如“西陵县”、“西陵郡”或“西陵峡”等,当地大多也都流行与嫘祖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故仅仅从文献所载西陵地望和当地民俗方面驳倒某一观点是十分困难的。有学者从气候、地貌条件切入,分析某一地方是否适宜植桑养蚕,把当地能否与嫘祖为“先蚕”的身份相吻合作为支撑观点成立的重要依据。此研究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现今诸说基本上都可符合此项条件。因为中国是桑蚕业和丝绸的故乡,古代黄河、长江流域都适宜从事桑蚕养殖业,湖北、四川甚至河南各地都可植桑养蚕。据考古发掘材料,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中国己发明了人工养蚕。无论是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还是北方的仰韶文化,都发现有与养蚕业有关的遗存。《尚书·禹贡》所载“九州”所上贡品中,有很多是丝织品。其中九个州中提到有养蚕和丝织产物的至少有兖、青、徐、荆、豫、扬六个州,说明养蚕地区很广泛。近现代中国除、青海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蚕桑生产。因此,要对嫘祖故里诸说做出合理的评判,发现各家的硬伤所在,列举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另辟溪径。
二、 探寻嫘祖故里,最为关键的途径是要在嫘祖所属的西陵氏部族与黄帝部族的关系上下大功夫。研究嫘祖,撇不开黄帝,嫘祖文化研究与黄帝文化研究应密切相联。嫘祖是黄帝之妻,此记载学界、诸家无疑义。准此,我们可以派生出以下三项重要信息:
一是黄帝部族与西陵氏部族是通婚部族,二者关系密切,应该是联盟关系,绝非敌对部族。
二是嫘祖文化应属于黄帝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反映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必然是西陵氏部族文化与黄帝部族文化都属于同一文化圈,二者应该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但也不排除有一定的差异。在空间上,西陵氏部族文化不应该位于黄帝文化的中心区域,而有可能分布于黄帝文化圈的地区。
三、是黄帝部族与西陵氏部族居地相距不会太远,二者应相毗邻,以便于通婚、人员来往和文化交流。黄帝时代属于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发展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交通、联络手段相对落后,再加上当时地貌条件复杂,山脉、河流、湖泽的阻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因此,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局限下,人们只能与相距较近的部族通婚,而不大可能跋涉千山万水、跨越数千公里,与无法进行交往甚至不熟悉的部族相互通婚。
研究表明,黄帝轩辕氏的活动中心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区,属于黄帝文化的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豫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集解》引徐广曰:“号有熊。”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戴德《大戴礼记》云:“(黄帝)授国于有熊。郑也,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水经·洧水注》曰:“(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也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元和郡县志·河南道》载:“新郑县……本有熊之墟。”至今新郑、新密一带保存有许多传说性的黄帝活动遗迹,如轩辕丘、风后顶、具茨山(大隗山)、力牧台、黄帝宫等,因此,新郑一带当为“黄帝故里”。此外,今豫西地区灵宝市一带也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史记·孝武本纪·索隐》云:“按:鼎湖,县名,属京兆,后属弘农。昔黄帝采首阳山铜铸鼎于湖,曰鼎湖,即今之湖城县也。”湖城在今之河南灵宝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今灵宝市的铸鼎原一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丰富且规格较高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一般认为,黄帝部族所处的时代距今大约5300~4500年,与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时代大约一致。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的区域包括河南大部、陕西关中盆地、晋南等地,其影响区域更加广泛,但中心分布区域则是豫西地区。学界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分布的区域当属于黄帝文化圈,以庙底沟类型、大河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应属于黄帝部族文化。
四、准黄帝故里在新郑、黄帝部族文化的中心在豫西、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之推论,那么与黄帝部族有姻亲关系的嫘祖西陵氏部族,应位在距离新郑及豫西不太远的、且属于仰韶文化分布区的某一地方。
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盐亭、茂县一带,距离新郑及豫西地区黄帝文化中心区域太远,直线距离近千公里,攀越巴山蜀水在当时的条件下实谓“难于上青天”,黄帝部族不可能与位于四川地区的部族联姻和文化交流。而且从考古发现来看,四川地区在龙山时代实为与河南龙山文化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宝墩文化,尚不见确凿无疑的与黄帝时代有密切联系的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直到夏商时代当地始才与中原地区有所联系,二地发生密切交往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直到战国以后,四川地区才算真正纳入了华夏文化圈,在此之前属于当地古蜀文化范畴,与黄帝文化圈之仰韶文化无任何直接关系。因此,嫘祖故里在四川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湖北东南部的黄冈、浠水一带和西部的宜昌鄂西山地,距离新郑及豫西地区黄帝文化中心区域仍然偏远,中间山脉、湖泽挡道,与中原地区发生密切交往也非容易之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亦非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而属于当地大溪—屈家岭文化系统,与黄帝文化圈之仰韶文化无涉。故嫘祖故里在湖北南部、西南部的可能性也不大。
河南中南部的驻马店一带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南地区。在驻马店市所属各县,考古调查资料所见,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出土有网格纹彩陶片、饰陶衣陶器、彩陶敛口钵、红顶钵、锥足鼎、釜、罐、壶、盆、碗等仰韶文化特征陶器。存在一些夹炭、夹蚌陶,多素面陶,显示出有一定地方特色。毫无疑问,驻马店地区属于黄帝文化圈的范畴。
隶属驻马店市的西平县,已发现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与嫘祖西陵氏部族文化属于黄帝文化圈的特点相吻合。城西27公里的董桥遗址,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48万平方米,见有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西平一带与新郑及豫西地区黄帝文化中心区域是邻邦,二者相距大约120公里,远近适中,古代两地部族之间交往相对方便,完全存在黄帝部族与西平当地部族联姻的可能性。西平一带与嫘祖为西陵氏女的记载相吻合。这里汉代存在“西陵”地名,因“西陵平夷”而得名“西平”,《水经注》、《三国志》等文献对西平之西陵都有明确的记载,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更是明确说出西汉时西平即称“西陵”。而且西平历代地方志也多有西平与嫘祖西陵氏相关的记述,当地民间又有许多与嫘祖文化有关的传说(如嫘坟、嫘祖庙、桑蚕节、祭蚕神等)。与现今有关嫘祖故里诸说进行认真比较,综合各种因素,西平说显然最具说服力和可信性。因此,嫘祖故里理应在河南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