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对周遭环境的认识能力,且这种能力是不断增进的,然而,人所经验的、所知道的,恰恰使人明白了尚有许多未知的、超出人的认识范围的东西。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对未来事件的偶然性的恐惧深深地刺痛着人类的神经,这是远古时代对神的崇拜兴起的原因。所以,“创造神灵的并不是对于神灵的恐惧”,而是对于动荡、不稳定的恐惧。随着人类不断增长的对自然环境的掌控能力,以“巧辩代替迷信”的努力开始了。巧辩就应当是杜威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称呼。当对巧辩的不合理性越来越不满意,伴随着技术进步的科学又再次充当了摆脱恐惧的工具。事实上,人从未摆脱掉这种恐惧,只是持续地想方设法掩蔽它罢了。也正因为如此,对普遍性、必然性、稳定性、合理性的追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如杜威所说,“正是由于稳定性和不安定性两者不能分解地混合着,这样一个情景便产生了哲学”。传统形而上学的来源是人的活动,对它的追求却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的一种反应。传统形而上学的追求就成了一种虚妄的追求,是不具有合理性的,是与外在世界属性相背离的一种缪想。以此为基础的不同哲学流派的论辩就变成了一个家庭的内部争吵。在这些哲学家中,杜威高度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对偶然性的承认,称其是“唯高雅的传统。”在杜威看来,未经矫饰的经验正是证实了一种不确定性的世界的存在,对外在世界这一属性的承认将使经验的真正价值逐渐清晰起来。杜威并没有否定不可知的存在,键在于这种永不可知的东西并非是人的经验的一种阻碍,反而恰恰推动着经验的不断前进以及“无限进步”。“我们利用我们的既往经验来造就新的、更好的经验。于是,经验这个事实就含着指引它改善自己的过程”。人类一直对知识进步的追求,对周遭环境的适应与调整的追求,实际上都是蕴含在经验之中的。杜威提出了“智慧”一词,作为内在于经验的新形而上学的定义。这种“智慧”实质上就是实践的智慧。综上,以经验为切入点,杜威系统地开始了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对新哲学的构建。传统的形而上学来源于经验,却为超越经验而不遗余力。在此过程中,哲学不断脱离人的现实生活,逐渐丧失了对人的活动的指导作用,并进而成为人的一种精神包袱。杜威试***推动一种向未经矫饰的经验世界的哲学转向,也就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转向。
对哲学的改造——向实践哲学的过渡
杜威推动的哲学的改造,强调哲学的任务不再是去追求某种永恒性以慰人心,而是去整理现实的经验与生活,给其以指导并推动其不断进步,从而体现对人现实福祉的关怀。(一)哲学任务的转向不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抑或杜威所主张的新的哲学,都是要揭示自然,认识人周遭的环境,并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的需求。传统哲学家所运用的工具是理性形而上学。他们认为,人在面对自然时所遭受的种种挫折皆因对自然规律尚无确切的把握,而把握自然规律、保证实践有效性的力量是要通过理性形而上学才能通达的。不幸的是,传统哲学家们的努力只是为人又创造出一个幻象的世界,但传统哲学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论理对与人类具有深刻的重要性,正因为它是由经验得来,而由经验施诸实用的”。杜威认为,哲学的最初形成不过是为人的实践找到出路,即追求知识,而对知识的追求却过分地肯定了静观的路径、否认人在实践过程中内在目的的存在和作用。杜威提出并非是论理指挥实践,而是实践的成败选择合适与否的论理,这样一种观点,彻底地把静观知识掀翻在地。他认为,随着科学尤其是实验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已经渐渐放弃了纯粹静观的办法,实践自身不断向前的力量逐步清晰了。因此,哲学朝向实践的这种任务并没有丝毫贬损哲学的高贵,而是表明“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将经验的可能加以合理化,尤其是集体的人类经验的合理化”。既然哲学的任务已经转变了,那么,哲学的工具与方式就不得不随着发生转变。这种新工具就是杜威所说的“智慧”,也就是实践智慧。(二)作为新工具的实践智慧与哲学任务的改造相符合,传统形而上学所推崇的理论的智慧的地位,也要在这种情形中被实践的智慧所取代。以道德的争论为例。道德的形而上学固然为人设定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崇拜物,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对此争论不休倒不如把它的内容“转移到需要特殊***的病患的检查和处置方法和计划的规定”,以使现实问题得到解决。杜威进一步认为,“比较各种不同的场合,收集人类所遭到的不幸并概括相同的诸善而分为门类,乃是智慧的本分”。这分明是一种实践的智慧。首先,它以实践为前提,若无行为的需要,智慧也就成了多余;第二,它要达到一种实践的完满,结果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的智慧关注与人的生活的内在价值。唯有哲学回到实践,唯有其运用实践智慧这个新工具,哲学的真正价值才充分地体现出来。
对杜威哲学观的几点质疑
杜威经验哲学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视角,为哲学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疑难、转向人的生活的内在价值提供了极具意义的思考路径。然而,其哲学思想中的不足也是值得深思的。(一)陷入片面实践观的危险为了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误导,杜威刻意地描述了科学以及实验的地位。这突出体现在他重笔浓墨地对培根精神的书画。他认为,“哲学的改造在目前就是要竭力解除这些纠结,准许培根的志向得到一个自由而无碍的表现”。然而,培根的志向和精神就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吗?哲学改造的目的在这里就陷入了一个困境,即这种改造是不是要逐步地将哲学完全科学化?培根的精神在当时是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然而,也正是从他开始,哲学的精神逐渐地科学化了、技术化了。技术理性的产生,一方面的确为推倒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做出了思想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却滋生了唯科学主义的泛滥,进而导致实践的庸俗化以及片面化,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根源。此外,杜威认为,“自然顺从了人类的意旨,因为它已不再是形而上学的神学的奴仆了”。将目的从自然中剔除,对自然进行祛魅,事实上为人类任意践踏自然铺平了道路。杜威期望经验中形成的实践智慧可以使人不至于陷入理性世界的漩涡,又可以保证生活的全面性与丰富性。然而,这种期待何以可能?这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二)忽略了超经验内容的积极作用杜威为了强调经验在人的生活中的基石地位,一再批评超经验内容的价值。他认为“历史的唯智主义(知识的旁观者的见解)纯是那些偏重知识的人们为着他们所致力的思想职业,在实际上和社会上无能构造出来、借以的一种补偿的学说”。然而疑难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坍塌了,人就要回到经验世界中来,那么,人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又怎样去得到满足的。人们总是对未知的既畏又敬,既想逃避又想亲近。如若一切都回到经验世界中来,人的希望如何得到满足,道德的滑坡如何得到制止,人类的自我毁灭如何得以避免?杜威所说的经验中的新的形而上学能否形成这种超越性?这诸多疑问,仍然是没有答案的。杜威的经验哲学以其独特的经验概念为核心,建立起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为哲学研究的新路径开辟了道路。但是,与其他进行类似工作的哲学家们一样,杜威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种难题:即当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性被以后,如何保证经验世界内部重新树立起一种合理的超越性,如何保证人在缺乏超越性的生活中寻找到永恒的价值以避免堕落,或者说如何保证人的全面的、完满的生活。这大概同样也是实践哲学要面临的重要难题。
作者:马成慧 邓昊明 单位:黑龙江大学 大庆市红色岗区***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哲学家的经验哲学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