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生财”是中国传统商人挂在嘴边的一句生意经,也许第一次说这四个字的商人想到的只是脸上多些笑,见人打躬作揖,一团和气,能揽点回头客,混点好人缘,使自己的小本生意能细水长流。但时至今日,我们通过观察经济生活的演变规律,经济理论深化的趋势,深深感到“和气生财”道破了中国经济哲学的天机,简单但经典地反映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作用于经济,经济植根于文化。“和”是中国文化哲学词典出现频率最高,最能反映中国民族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的一个概念。
“和”的层次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深化和丰富。粗粗地总结了一下,笔者认为“和”反映的理念有几个层次:最初的层次是和颜悦色、与人为善。这样能缓解种种紧张关系,表现一种亲和力;第二,和而不同,相反相成。我们不能把“和”与“同”混淆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如果七个音符变成了一个就不能出现和谐的韵律。所以每个个体都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能彰显自己的特色,从中表现一种和谐与协调。像我们讲学习型组织,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能协调一致,个人智商与团队智商能相得益彰。这就是“和而不同”,这是古代的审美理想,相反相成,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第三,相互沟通、彼此默契。通过信息交流、情感融通、心灵贴近能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文化认同。沟通是一切领导管理和与人相处艺术的本质,此外没有其它途径;第四,和衷共济、众志成城。两数相加得数叫和。所以“和”是一个加法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通过“和”的精神的提倡,能够增加我们的凝聚力,提升我们的生产力。
有人说霸气也能生财,官商官倒,批条子,一声令下不容商量,生意也达成了。还有人讲杀气也能生财,欺行霸市,杀人越货,这种流氓经济也能生财。还有鬼气生财,坑蒙拐骗,掺杂虚假。这几种情况是与和气生财相对立的。无论是霸气也好、杀气也好,还是鬼气也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的精神文明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它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只能逞一时之欢。
经济秩序最终还是要讲法律,是在法律、制度和秩序前提下的一种“和”。正因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恶劣的一面,所以我们才有强烈的“和气生财”的追求,只有“和气生财”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种种手段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道德层面、审美层面、哲学层面、法制层面、管理层面等,来创造一种社会和谐的氛围。这种和谐需要用种种手段来制约。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一是管理,从制度层面来约束;二是伦理,从道德层面来唤醒,让人们知道要想生财、想发展,必须采取“和”的方式,要和气的态度才能取得发展。一部经济史所阐明的道理实际上就是“和气生财”。我们现在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宗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城市与人群的融合。一个“和”,一个“和气生财”就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笔者总结科学发展观为三句话:“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和”的境界
西方经济学最高的美学境界就是均衡,也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能相称,我们所生产的东西能把它卖出去,能使经济步入一种良性循环。在经济学里有个帕帝斯最优,就是经济活动参与各方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这是一种和谐的、至美的境界。我们再讲管理学,管理学经过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研究日本的经济现象,提出了一个企业文化或叫公司文化。公司文化一句话概括就是公司组织内部文化的认同与协调。就是要创造一种小环境,提炼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以此来凝聚力量,提高生产力,来创造更多的合格品。这是企业文化最后的价值表现,在工作的同时能享受到愉悦、幸福、快乐,上下之间沟通,同事之间协调,有一种宽松的关系,畅通的沟通渠道,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快乐,这是企业文化,这也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现在讲的企业文化实际上也是“和”的特质。“和”还存在于商业文化中。商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商品、服务和环境当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它是用来满足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人的文化需求,商业文化所显示的是从道德、情感、审美的角度来表现我们经济活动中的一种人文关怀,显示我们的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这实际上是商品和人的一种认同、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是环境和人的和谐与默契,是服务和消费者的和谐与默契。它在文化层面上达成了一致,构成了一种和谐,从而使商品能卖得更快,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这不也是“和”吗?
“和”的妙用
有人会问:和气何以生财?怎么能生财,怎么能促进我们发展?笔者认为:第一、它减少经济活动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有了“和”这样一种理念,它实际上减少了摩擦,增加了亲和力,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我们的商品,我们的服务更具有竞争力。第二、它能凝聚意志、提升创造力、提升生产力。它能使我们这个团队每个成员都处于最佳的状态,能生产更多的合格品。第三、它能增加效用,提升商品的价值。笔者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外,有它的文化价值,它的优美的造型,它所蕴涵的艺术魅力,它所包含的文化品位,它能满足人的更深层次心理需求。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能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满足感,这就提高了商品的效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效用就是价值。满足需求的能力提升了,所以价值也就提升了,价值提升了,从货币的方式反映出来就是价格卖得更高。以前我们传统的经济学解释不了为什么裙子花的布料那么少,居然能卖出天价;为什么我们走进一个酒店,吃得还不是很饱,买单却令人咂舌。在我们文化需求还不充分的时候,它提供这种商品,我们认为我们有此消费还过早,所以我们不愿意为此价值支付。但是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的时候,商品的文化价值,在实用价值不减的情况下,必须提升。文化价值提升了,我们的商品能卖出更好的价值。裙子是一种时尚,它符合青春少女的一种审美需求,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使其获得了超额的享受,超额的心理满足,得到了超额的效用,所以你要支付超于一般物品的价值。至于服务费,服务也是商品,没有服务的商品,经济学家称之为半商品,所以我们在结帐的时候,要加15%的服务费,有人会认为这简直是坑人,实际上不是这样。服务是商品,应该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理念。正因为它是商品,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企业、公司的经济效益。第四、能使我们的经济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和”的理想境界,它回归了“和气生财”的本原。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品质的提升,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是依靠技术的***,科学的突破。西方经济学里有一个长期波动理论,也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每50年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由新的技术,例如水利、发电机、蒸汽机、飞机引擎、计算机、因特网等。每项新技术的发明就会导致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变化,进而带来一个经济技术时代。经济学家斯帝格利兹说过,要提升企业的效益,改变经济的品质,如果仅仅靠技术创新那可能有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不能满足企业及时地提高效益的需求。一个新的技术的产生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新的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还需要种种实验,新的产品要推向市场得到顾客的认同那更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事情。即使价格、功能与市场是吻合的、人们也需要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一定卖得出去,为什么?这里面就是个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仅仅讲技术创新,因为新产品带来的市场垄断效益是短期的。短期的垄断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为没有竞争者、跟进者。但是要想通过这种创新获得长期的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多产品的更新,新一轮消费的启动是依靠文化的创新,依靠“和气生财”。汽车、手机每天都有新款式推出,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我们追问一下,这种更新到底蕴涵多少技术因素?微乎其微。很多技术早就开发出来了,如摩托罗拉手机做了15年的技术储备,它完全可以生产出人们看都看不懂的手机,但是它为了营销效益逐步地推出,今天增加一个功能,明天增加一个功能,这种功能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过度的、超前的供给。但是因为它的款式变了,或者像个汽车,或者像个美人,能够引起大家审美愉悦,所以它在市场上能形成一种消费潮流。
消费品如此,整个经济的进步也是如此,经济的进步要有两个翅膀,一个是技术叫“技术致富”,另一个是文化叫“和气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