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和成长小说的特点及小说的写作特色几个方面来分析,揭示主人公从遭受压迫到争取自由的艰难过程。文中独特的成长经历有效地表现了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艰难成长的小说主题,不落俗套。
成长小说批评方法写作特色一、多丽丝·莱辛简介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在长达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先后创作了包括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内的27部长篇小说等。2007年,莱辛凭借其《金色笔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家,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的文明”。《第五个孩子》是莱辛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充满哲理意味的“经典的恐怖小说”。
《第五个孩子》写于1988年,以20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疑似具有返祖现象的小男孩——班在家庭中遭遇不人性化待遇和与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最终被不容于家中,而流浪街头。小说讲述了海蕊和大卫结婚后不久,两个人在伦敦郊区买了套大房子。同时他们的另一个梦想——拥有一大群让大房子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夫妇生养了四个正常的孩子后,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苦恼。班开始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就表现出太活泼的迹象。这个狂躁的孩子,让母亲寝食难安,神经衰弱,母亲只好利用药物来催生。出生后的班相貌奇丑,沉默寡言,常常表现出施暴的倾向。他被猜测杀死家里的猫和狗,伤害自己的兄弟,他们无法接受这个充满破坏力的孩子,不合常理的行为和让人无法安宁的个性让家人开始怀疑他残障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父母只好将班送到收容所。但是班送走没有多久,心怀内疚的海蕊又将班接回家并对他进行教育,可收效不大。最后班和一群小混混为伍,直至离家出走。
二、成长小说的概况
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成长小说发源于德国,创始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其著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经典的成长小说。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众多论文和网络资料,大家普遍认为比较规范和具有代表性、学术性的诠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看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原有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是一种描绘和探索主人公从幼年时代到成熟表现出来的精神、心理或社会上的演变和发展状况的小说;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过程也就是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磨难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明确而深刻的重新认识。就成长小说而言,“过程”这字眼很重要——它写的应该是一段成长的过程。而人的成长过程,即便是在童年、少年时期,也充满了无序与复杂。
根据成长小说的标准,可以说《第五个孩子》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讲述第五个孩子班——一个异于常人的孩子为了生存,与家人、学校、同龄人和社会之间关系变化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中主人公遭遇了成长的阻力,有过成长的领路人,经历了成长的反逆,最终出走家庭走向社会,完成了其一个重要的成长之路。
三、《第五个孩子》的成长特色
1.成长的阻力
主人公班是大卫和海蕊的第五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天,妈妈叫他“小怪物”。过早的出生并没有在班身上表现出任何早产儿应有的虚弱。相反地,他异常的强壮。他生下来就比一般的婴儿重了四磅,肌肉结实,力气大的吓人。他不想让任何人接近他,以至于海蕊会有“他黄绿色的眼睛闪着冷酷的光,就那么看着我,仿佛想掐死我”的想法。父母和兄弟妹都知道他的异常,于是对他疏远,特别是第四个孩子小保罗,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家里处处充满堤防之心,“在就寝前,其他孩子会静静锁上自己的门房”;“他吃东西,观察大家。当他们坐到起居室看电视,他也跟着去。他模仿众人的举动,力求安全,眼睛望着电视荧幕,因为大家都再看”;“在家人看电视的时候班看着他们的脸,学习他们挤出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让他的母亲不禁毛骨悚然。”班渴望得到亲人们的认可,努力寻求在异己的世界里求得被动的生存之路。
2.成长的领路人
(1)母亲
莱辛的作品中诚然有“受难的圣母”般的母亲形象,但是受难的母亲仍在关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尽管这会妨碍其他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海蕊用她以前和孩子们共处的方式陪伴班,她会陪他玩积木或推着玩具走,给班看彩色***片,唱歌谣给他听。作为母亲,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也意味着抛弃了属于自己的责任,良心上说不过去。送走班之后,在噩梦和母性的驱使之下,看到收容所惨不忍睹的情况,良心未泯的海蕊将班接了回去并亲自教育,“大小便要用尿盆或到厕所去”。
(2)约翰
莱辛安排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这个和家人格格不入的班,居然和社会青年相处愉快,班与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中找到了朋友并获得了精神的支持力量,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地方。当班拒绝去上学时,约翰和其他三个伙伴极力劝说班去上学,并且努力扮演让班相信他们也去上过学,约翰负责接班下课。班因打架事件退学后便成天跟约翰那伙人混在一起,“虽然班常遭那伙人粗鲁对待与戏弄,但至少他被接纳”。在和这些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班也获得了人性的力量。
3.成长的反逆
如果说,听命于异己的生活方式让班忽略了自我的本质,那么,当海蕊因为母亲的责任到收容所把班接回家之后,班开始保护自我了。在家“班不信任父亲:永远不再信任他。只要大卫一走近他,他便浑身僵硬,往后退,如果大卫靠得太近,他便露齿咆哮”。他开始公然不理会海蕊的反对,和社会底层少年约翰走的很近。班会“无缘故地突然跑出去,窜到花园里,然后冲出大门,跑到街上,在车水马龙中仿徨”。最后,约翰的离开使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逃离当下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班追求的是生存的终极意义:离开家庭的束缚和歧视,自由生活。班从一个事事被海蕊控制的孩子转化为一个和社会底层少年在一起的混混。这是班用他的实际行动在报复海蕊及全家。
四、结论
莱辛一直以自已对生活客观而理性的观察审视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为边缘中挣扎的人们呐喊。在《第五个孩子》中,她细致描写了身处家庭矛盾中的班在英国社会大背景下中独自成功探索到离开家庭小背景的经历之后,获得身心自由的过程。《第五个孩子》不仅传递了莱辛对下一代的人道主义关怀,还拓宽了我们研读这位文坛不老松的视野。莱辛在完成《第五个孩子》后写了续集《浮世畸零人》,讲述班成人后如何融入我们的世界,班与社会中各种人和事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李福,钟清兰.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2]卢婧.莱辛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08,(4).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成长小说《第五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