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斯皮瓦克对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个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斯皮瓦克以她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她的翻译观点。文章从斯皮瓦克的学术背景,然后其发展,各个方面出发,阐述了斯皮瓦克在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翻译;解构主义,女性主义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女性,印度裔美国学者,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建立起她的理论。斯皮瓦克并不是将其研究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学科,相反,她的研究延伸到很多不同学科,把后殖民理论与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相结合,这些思想都贯穿斯皮瓦克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斯皮瓦克一直在转换她的研究,来改变西方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主流。斯皮瓦克一直致力于后殖民理论研究和批评。
一、斯皮瓦克的简要介绍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1942年2月24日出生在孟加拉国的加尔各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以斯皮瓦克是在孟加拉***以后,第一代印度知识分子。1959年,她在加尔各答大学完成大学教育,主修英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斯皮瓦克借钱去美国进修,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完成她的研究生的学习。斯皮瓦克在后来解释说,她选择康奈尔大学是因为她知道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名字,认为这些大学对于她来说都是非常难得。斯皮瓦克从康奈尔大学得到硕士学位,然后在博士研究阶段,还在爱荷华大学任教。斯皮瓦克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重造自我:叶芝的生活与诗歌》,指导老师是保罗・德曼。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是哥伦比亚大学阿瓦隆基金人文学科教授,1959年在加尔各答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和1967年在康奈尔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斯皮瓦克曾经在多个大学执教,1991年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斯皮瓦克曾经是国家人文学科学院的研究员,澳大利亚国家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等。斯皮瓦克也是贱民研究组织成员之一。
二、斯皮瓦克的主要作品
《德里达文字学的译本及译者序言》 《在另一个世界:文化***治学论文集》 《在教学机器之外》 《贱民能够说话吗?》 《斯皮瓦克读者》 《翻译的***治》
三、斯皮瓦克的主要研究领域
1 斯皮瓦克和解构主义。
(1)背景。1976年,斯皮瓦克出版了《文字学》――德里达著作的英文版本,并且撰写了长达80页的“译者序言”,奠定了她作为解构主义最杰出阐释者的地位。斯皮瓦克不仅是德里达著作的主要翻译者,同时也是当今的批评家和学者中对德里达的思想把握最准确、解释得最透彻的一个人。
(2)关于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解构主义:试***解构一些二元的对立面,解构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一种解构的阅读方式鉴别文本的罗各斯中心设想,以及文本所包含的二元关系和等级关系;解构论证一个罗各斯中心文本总是怎样的削减其自身的设想、自身的逻辑系统。解构通过对文本的踪迹、补充、内嵌的考查来达到这些目的。延异:任何一个所指因为其本质都要延异其能指的意义,意义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an absent presence)。我们无需呈现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指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迟”(to defer)。
(3)斯皮瓦克对于解构主义的理解。斯皮瓦克在仔细阅读德里达著述后指出,德里达“对在场并不抱怀旧的态度,他在传统的符号概念中窥见了一种多样性特征。对于在场来说,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怀旧才使这种多样性得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其实现的方式就是宣布符号引出了所指的出场”。而能指的不确定和所指的多重取向以及这二者之间的相互滑动便导致了终极意义的不可能获得,这就是解构批评家对文本阅读阐释所抱的态度。
2 斯皮瓦克和女性主义。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女性挑战意识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斯皮瓦克对女权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她既不像肖瓦尔特那样致力于建构一种女权主义诗学,也不像法国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那样深深受惠于拉康式精神分析理论。应该说,斯皮瓦克的女权主义批评既包含了从女性本身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同时也包含对女权主义理论本身的批评。
一方面,她曾在20世纪70、80年代致力于北美的女权主义理论话语的建构和女性批评实践,另一方面她又对女权主义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斯皮瓦克曾经指出,就像其他任何一个术语一样,“女人”这个词在一系列复杂的差异中找到起其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和“男人”的差异。斯皮瓦克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她指出,霸权国家的女性主义者应该通过学习后殖民国家女性所说所写的语言来达到与这些女性的真正的团结。在这里,斯皮瓦克的论断包含了她的后殖民的观点。
3 斯皮瓦克和后殖民。
(1)关于后殖民。“后殖民”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作为一个术语进入批评话语圈,然而后殖民反抗的实践和理论都可以追溯更久远。很多人都把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作为后殖民的奠基之作。
(2)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的贡献。第一,关于贱民研究。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札记》里把贱民阶层描述成隶属于霸权的阶层,被排除在权力***体的任何有意义的角色之外。“贱民”这个概念,就殖民地民族而言,它无疑是附属于殖民地宗主国的非主流社会群体。
第二,斯皮瓦克与贱民研究。1985年,斯皮瓦克发表文章《贱民能够说话吗?》,使她从此名声大振。在这个文章中,她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孟加拉年轻女性在极力奋斗一种说话权利,最终失败,选择自杀。斯皮瓦克说到,她在一种男权制度下,寻找一种身份认同,不被理解,也不被支持,所以她得出结论“贱民不能说话。”斯皮瓦克晦涩的话语使得很多读者认为她不认同贱民说话的权利,甚至是抹杀他们的权利。但是,实际上斯皮瓦克是指,说话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一种交易。换句话说,贱民说话并没有达到话语的对话效果层面,他们根本就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他们的声音都被掩盖了。这些实际上就和翻译中存在的霸权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斯皮瓦克认为,将文本从孟加拉语翻译到一种霸权语言,孟加拉语言的这种差异就会被抹杀,因为翻译者总是过分地将其同化,而使读者能够看懂。
第三,斯皮瓦克的贱民研究对翻译的影响。斯皮瓦克十分关注,在把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意识形态对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斯皮瓦克和她的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