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设计师,更是设计的推动者、经营者、管理者,池伟的心里对于设计有着自己更宏大的展望和规划
几行简历远远不能说清池伟的经历,这个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年轻CEO,在互联网上可以搜寻到6840条相关信息,他在其中被定格于品牌创始人、知名产品设计师、品牌战略以及设计管理专家等等。而当他就坐在面前,与我们就设计侃侃而谈时,才发现,他不仅对设计有着难以退去的热情,并有勇气有毅力为推动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而付出最大的努力。
做设计师的日子
毕业于中国最好的设计院校,曾经在艺术学院教授设计,看似事业路途平坦的池伟,却有着一颗“贪玩”的心,而正是这种不安分,让他放弃平坦,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路。
“包豪斯艺术设计制作中心”是池伟创办的第一家以工业设计为方向的公司,也可以看做今天他所经营的致翔创新产品设计有限公司的前身之一。学习工业设计的人,对其几乎无人不晓。
从“包豪斯”到“致翔”,从创造了产品销售奇迹的U盘到获得红星奖的LOMO相机,作为产品设计师,池伟带领自己的团队收获了极大的成就,在这些成就之外,他对设计也有了自己的定义。
设计,就是要带给人乐趣
池伟认为,“好的设计不仅仅能给设计师带来乐趣,还应该能给客户及商人同样带来乐趣”,这也成为他所经营的公司团队进行设计时所要遵循的法则。同时,池伟也认为,设计应该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正如那款至今仍被人们宠爱着的能旋转金属帽的U盘,有了这样的设计,从此解决了U盘帽容易丢失的普遍问题。
从商店到设计博物馆
在池伟的博客里,曾经有着这样的调侃:“生命在于折腾,越折腾越快乐,没事要自己折腾自己,先折腾出个难题然后再解决,看看谁能折腾得更有意思。”于是,他成为最爱出难题的领导,他创立了以国际设计师产品为主题的+86概念店,他又创办了以当代设计作品为对象的私营当代设计博物馆。在这个功利性异常强烈的时代,他的每一步似乎都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同时又在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回报。然而他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地做着有关设计的每件事情。
“+86的标志是一个中国红的符号,代表着中国的设计力量”,这是对中国设计拥有情结的池伟创办+86的初衷,然而中国设计要真的拥有力量,还需要一步步地去实践。所以,池伟将米兰、纽约、巴黎、东京甚至曼谷的100多个国际设计师品牌带入其中,首先让中国人可以和世界同步体验到国际化的设计,而后,利用这些设计所创造的价值,去推动本土设计师的产品。所以在这家店里,我们既可以领略到Alessi、Rosendahl、Innermost、Essey等世界知名设计品牌,也能看到半木、王杨、GOD等国内设计力量。
此时,池伟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成功的设计师,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名设计管理者了。而+86当代设计博物馆的创办,更让他迈出了将设计推广到底的艰难步伐。
全资建造博物馆,长期陈列2000年至今的中国产品设计时代经典作品,并定期从全球各大博物馆、设计师手中购买和租借设计史上的经典产品进行展示,在池伟的计划中,“+86当代设计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和收藏功能应该使其成为一个权威,将为中国年轻的设计师提供展示原创作品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参加讲座,通过观摩国际设计大师作品提高自身素养。而公众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当代设计的魅力和中国设计发展的进步”。
目前,在这个简约却不简单的设计博物馆里,已经成功举办了“为坐而设计”、“7080故事设计展”等一系列设计类主题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池伟和他团队的共同努力,中国设计将在通往世界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创办+86商店的初衷是什么?
池伟:做+86商店之初有几块规划,一个是建立设计师产品零售终端,另一个是增进和设计师的互动,和他们签约,找厂家生产,销售。因为当前的国内设计还不够成熟,为了有充足的货源,国外的产品还处于主流。但我们的目标是销售能满足中国当代生活的,有中国文化和理念在里面的产品,并希望慢慢形成一个有中国概念的产品品牌。
为什么要创办非营利性质的当代设计博物馆?
池伟: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销售设计类产品,我们还要组织设计、生产,形成一个成熟的企业。我们还要有设计师资源,推广设计师,把设计师和生产厂家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商店之外的另一个力量。学术方面的支持有着更强的文化性,而博物馆就相当于一种文化。中国人对艺术品非常看重,那代表着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设计是介于商品和艺术品之间的,也具有着精神层面的体现。但在中国,设计师往往得不到艺术家一样的尊重。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别的推动,把设计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把它文化层面的价值提高。也许经过这些努力,20年或者30年后,中国会有自己的设计大师和知名设计品牌。
听起来很有理想,但道路似乎还很远,而且不会太顺利,您怎样看待这条路?
池伟:大家都觉得国内的和国外的差距还非常大,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中国的当代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基础薄弱,但做的人多了,总会越做越好。之所以会认为中国设计的成熟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是因为中国目前还处于要选择别人认为有品位和有价值的东西的阶段,还缺乏足够的自我自信。我认为中国人物质富裕后会逐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
做这些事情之初,最难的工作是什么?
池伟:市场不完全成熟,跟随市场会存在很大风险。另外,产品设计在国内来说还是新兴产业,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每一样产品都会产生费用,运作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很多设计师看到我们开店都特别高兴,他们也都想过做这件事,但都没有真正去做。整个过程太复杂了,要经营,要了解产品结构,要有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充满热情的设计师们,往往不能融入到销售中去,拿设计师的姿态去做产品和商业,存在着想不到的难度。
中国的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有什么区别?
池伟:思维的形成会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法,不能与国外的设计师比较。实际上,中国一直倡导的传统和悠久文化更多地是藏在书本中,在生活中已经消失了。建筑、家具,甚至家庭成员及居住结构都发生了转变。而国外的生活方式转变非常缓慢,他们甚至还保留着三四十年前的样貌。那些看起来很古老的东西已经和我们的真实生活脱节了。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时候是不是应该把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完全抛弃掉。
本土设计中,越是学院派越是偏爱传统元素,而新生设计师的设计就更加功能化一些,您认为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池伟:学院派更脱离销售一些,如果涉及到销售,就要更多地去考虑受众的想法,仅仅是看起来好,没有人需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设计的方向一定是要面向大众发展。
您认为中国本土设计的前景是怎样的?
池伟:中国自己的设计运作好了,是可以走向世界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要求设计也应该有差别,就如日本设计的成功,无论***案、材质、造型,还是理念,都可以看出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文化底蕴。
您怎样看待设计博物馆的现状?
池伟: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叫展示中心更合适。称为博物馆是想把目标定大一点儿。虽然现在这里的展览规模还比较小,比较简单,但它是北京市私营做设计展览的第一家展示空间,希望能给时装、产品、平面等领域的当代设计师以支持。现在参与其中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做的是有益的事情,未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