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0日,“协和名医”方圻教授荣获了白求恩奖章!
喜讯传来,方圻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当晚,他谛听着家中书桌上端放着的金色时钟的滴答声,辗转难寐。这是敬爱的使用过的时钟。办事分秒必争的,生前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病重住院时,又把它放到自己的病榻旁。当***离别我们而远行后,邓大姐将这座金色时钟赠给了方圻。此时此刻。亲切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他的脑海,的谆谆教诲又萦回在他的耳际。他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思忖***和人民给自己的种种荣誉,不禁心潮澎湃……
他生于1920年。194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和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心血管病专家。1993年他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评为“协和名医”。还光荣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
“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一切!”
年逾古稀的方圻,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蜚声海内外。他从50年代后期起,就担任、等***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病重期间,他日夜守护在***身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他为延长***的生命努力工作,为***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8年9月,马海德病重住进协和医院。受中央保健局委托,方圻主持了他的***工作。方圻每天亲临病房,指导下级医师积极抢救。在马老病危的日子里,方圻为了能够及时观察病情,抓住每一个抢救时机,干脆住在办公室里。
每次出差回来,方圻都主动询问外宾病房的医疗工作,了解有无需要帮助解决的医疗问题。据外宾医疗科统计,仅1988年这一年内,方圻参加外宾病房的抢救及会诊49次,参加外宾、高干门诊57次。只要没有外出任务,方圻都坚持参加每周的内科大查房,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诊断及***意见。
1962年至1965年,他五下南洋,参加了对苏加诺总统的会诊。1974年,老挝富马亲王突患心肌梗塞,万象向北京、华盛顿、莫斯科、巴黎等地告急求援。立即指派他星夜前往。他不负众望,为祖国做出了特殊贡献。
方圻医术高明,许多疑难危重病人经他诊治后转危为安。原协和医院副院长艾刚阳在一次会议上心脏病急性发作,突然倒地。方圻及在场的陈敏章、金兰等大夫立即就地进行抢救……,50分钟过去了,患者血压仍为零,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着细小颤动波。方圻果断地决定采取心脏电击除颤。连击4次,患者心脏复苏。经过一系列积极、稳妥的***措施,昏迷了60个小时的艾刚阳终于奇迹般地清醒过来了!抢救宣告成功。
《人民日报》一位副总编,因阵发性心前区剧痛和意识不清,被急送协和医院抢救。方圻检查、分析后,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阵发性窦性停搏和心功能不全。生命危在旦夕!经过4天救治,患者的正常窦性心率恢复。正值生命有所转机时,患者再次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医护人员再次请方圻会诊。经人工心外按压、气管插管、麻醉机给氧,这位心跳、呼吸停止10分钟的高龄患者终于复苏。
尽管这位患者恢复了心跳,但因心肌梗死面积广泛,且长期卧床,并发症接踵而来。当时多数医护人员都担心,患者即使活下来,恐怕也会成为植物人。但是方圻在随诊***中非常镇静。他常常不邀自至地亲临病房,查阅病历、观察患者,不断完善***方案。经过5个月的精心***,人们欣喜地看到,患者竟站了起来,能***行走,且生活能自理,思维清晰。《人民日报》的领导和群众都说:真是创造了奇迹!
“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一切!”方圻就是怀着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位病人。他认为在医疗工作中应当尽心竭力,不能马虎敷衍。他平等待人,尊重每一位病人的人格,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不以职务的高低、名位的大小和贫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所有病人――高干、名人和普通老百姓,相熟的和陌生的,危重的和病轻的,他都十分和蔼、体贴入微。一次下班时间已过,他的诊室门口仍坐着五六位病人。他和颜悦色地为每一位病人看病,毫不留意时间的早晚。一位内蒙古来的老牧民说,他这病拖得有年头了,过去穷,治不起病;现在手头宽裕了,明知北京住店难、花钱多,还是豁着来了。如今命比钱金贵呀……,方圻一句句地听得真切,他为这位老人仔细地检查,字迹端正地开了药方及预约单,嘱咐他一周后来复诊,并安慰他说:“病的时间虽然稍长了一些,但我们一定尽量想办法,您会逐渐好起来的。”老牧民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紧握方圻的手不放,连连称赞说:“您真是位好大夫!”
一次,为抢救一位患重度败血症的患者,方圻一直忙碌了16个小时。他刚去休息,病房里又来了一位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她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心脏重度衰竭,父母都哭红了双眼。方圻一听说,即刻起身奔向病房,一连3天没离一步,终于挽救了这条幼小的生命。
方圻曹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医生的工作从来不是8小时工作制!星期天不值班,也要去看看自己的病人,不然,就放心不下。如果谁硬要在8小时内外之间划上一条分界线,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这是他50年行医生涯中的准则。如今,方圻虽已年逾77岁高龄,跟随他多年的医生们仍常常听到他这样的嘱托:“病人情况如有变化,请随时叫我!”
方圻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医生的职责带到哪里。1976~1983年间,他曹七去日内瓦,参加国际医学会议。每次都来去匆匆,顾不上浏览异国风光,却总忘不了挤出时间赶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为工作人员检查身体。一次,回国前夕,他连续检查了十几个人。在一旁的大使突然发现方圻身子发抖、手发颤。原来方圻正在发高烧,体温高达40℃!大使急了,可方圻却连声说,不要紧。坚持把需要检查身体的同志都检查完。方圻就是这样,心中想的是病人、是他人,而很少想到他自己。“天塌下来,我顶着!”
方圻在为治病时,深深感受到了***的高尚情怀和伟大风范。每当提起往事,他都那样动情,以致眼含泪花。他说:“那时***已经重病缠身,可他仍丝毫不放松对自己、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的亲属的要求。***想的是***和国家的前途啊!”方圻铭记***的亲切教导,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人民信得过的***人。
方圻经常为***和***看病,为外宾看病,可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工作之便拉关系、谋私利。当年,他的大女儿在内蒙古插队,有人曾劝他说:“你为那么多中央领导人治病,只要向任何一位领导暗示一下,八个女孩儿也早调回北京了。”他却说:“那岂不是又多了一个‘走后门’的?”二女儿在上学期间,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瑞士血液病学权威米歇尔教授夫妇曾友好地邀请她到日内瓦去留学,并愿承担一切费用,也被方圻婉言谢绝了。
在个人利益面前,他从不伸手,从不搞特殊。对待出国、升工资和荣誉,他总是一让再让。一次,他家里不慎失火,组织上要给他一些补助,他坚决不收。他生病时,组织上安排他住高干病房,他执意不肯,偏住进普通病房。他在中华医学会任职,同时又是东城区人大代表,外出开会办公,大多乘公共汽车,很少动用医院的小车。这都体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从医50年,他治好过无数病人。同时,他也谢绝了数不清的病人馈赠的礼物。一次,方圻为一位身患癌症的东北患者看病。病人康复出院时,给方圻送来了东北土特产。方圻再三推辞,几至动怒,病人和家属才既敬佩又无奈地收回了礼物。
一天深夜,方圻的妹夫因急症被送到协和医院。当时床位紧张,方圻想:内科仅有的一张机动床,应按医院的规定,留给更急重的病人。他便让妹夫在条件较差的急诊室观察***了七天七夜。他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起码的道德规范就是不能。我们决不应该利用自己的医术以及所掌握的医疗条件为个人谋私利,更不能向病人索取什么。目前,这种现象尚未杜绝,是我们这支队伍的耻辱,为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容!”
一次,某部门打来电话,要方圻“证明”一个外籍华人为其留在国内的***亲治病花了若干钱财,以便他回去后向居住国***府“报账”。方圻当即斩钉截铁地答复说:“这个字我不能签,协和从不办这种事。”对方在电话中说:“这位先生对我们很友好,给他方便,对我们也有好处。”方圻听非常气愤,反问道:“什么好处?利吗?可以把医德和国格也当作商品出卖吗?”说完,他一下子就把电话挂断了。随后,方圻又请外事办公室的几位翻译转告有关科室:“这种证明绝对不能开,天塌下来,我顶着!”
方圻就是这样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深得广大群众的钦佩与信赖。“方圻同志是模范***员”
方圻为***和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医术上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然而,他从不居功自傲,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星期天的上午,只要没有出差任务,他都是在病房、实验室、***书馆或办公室里度过的。在医术上,他精益求精,努力向心血管学界的险关要隘进击。他注意发扬学术民主,从不摆专家、教授或领导的架子。他曾是医院的******,只要没有出差任务,他总是按时参加***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医院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发挥着老***员、老领导的作用。
方圻精心培养中青年医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他们到国外进修学习。他每年还承担着大量的研究生、进修生、医学生的教学工作。对每一堂课,尽管是讲过多次的,他都认真准备,有时还写出英文讲稿,用英文授课,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他的授课录像片,还成为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示范片。
他待人诚恳热情,真心实意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同志。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高干保健和临床工作上。然而,当同事、学生或下级大夫请他帮助构思、修改论文时,他宁可少休息也要认真地对待。时,他从不许署自己的名字;别人给署上了,他也要坚决划掉。
方圻以一位医生、一位***员的模范行为,赢得了***和***、外宾、广大患者和周围同志的赞誉。病危时,曾当着方圻的面对邓大姐说:“方圻同志,是模范***员。”
在各种荣誉面前,方圻没有停步。他一如既往地以更加扎实的步伐向新的高峰迈进。